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席酉民教授新书出版 讲述西浦发展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和教育之道

席酉民教授新书出版 讲述西浦发展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和教育之道

时间:2022-07-23 23:16:58

相关推荐

席酉民教授新书出版 讲述西浦发展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和教育之道

西交利物浦大学自建校,从“一栋楼大学”起步,怀揣探索未来教育的梦想,克服种种挑战,迅速崛起为行业内外广受认可与赞誉的“教育改革先锋”“国际合作办学的典范”。

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支撑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有如此的发展?十四年以来,西浦从零开始到今天打造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模式,历经了哪些内外部的挑战?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险?又是如何一步步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的?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新著《和谐心智——鲜为人知的西浦管理故事》《明道任事——教育之道》,以内部人的视角系统讲述西浦发展十四年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

陕西MBA学院常务副院长

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理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创立院长等。兼任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领导与战略、管理与决策、组织行为与政策、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于1987年创立了“和谐理论”,并将其扩展成“和谐管理理论”。

01

和谐心智——鲜为人知的西浦管理故事

浸淫在世俗里,活在理想中,行在从世俗到理想的路上。

——席酉民

★图书信息★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借《和谐心智》揭秘西浦发展过程中的真相。其中很多故事鮮为人知,观察角度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管理感受只有漩涡中的人方能拥有;领导认知也只有长期融入オ可获得。

作为高教国际化的参与者、学校的创办者和领导者、管理专家,席酉民教授从内部人角度,以真相为基础,反思管理硏究中最难接近真相的治理、领导和管理问题,得出自己的解读和理论总结:1)提供了可透视的管理案例;2)展现了独特的研究方法;3)解读了中外合作中文化和管理的碰撞及融合;4)揭示了管理研究有关理论启示。

本书很独特,有点像口述历史或自我民族志研究。关心教育、创业、领导和管理的读者从具有样本意义的案例,更全面认识当代这段高教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对教育反思、教学重塑、大学再定义大有裨益,对创业、治理、领导和管理研究及实践很有启迪!

★作者推介★

想了解中外合作成功办学背后的秘密吗?想找到知识型组织创业的成功秘诀吗?想窥视跨文化管理的平衡技巧吗?想研究跨国合作治理与管理的科学问题吗?想弄清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走势吗?想探讨教学重塑和大学再定义吗?

在这本书中,席酉民教授将带您开启一段妙趣横生的阅读之旅,深度走入西浦这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对教育反思、教学重塑、大学再定义过程有所裨益,对创业、治理、领导和管理研究及实践有所启迪!

★目录★

★前言★

“从管理的角度讲,社会就是一部无限集演化的、多方博弈的连续剧,我们每个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参与者。特别是那些处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资源,干预甚或主导着剧情的发展。”

——席酉民

N多年前,在我做完关于本土领导研究的一个主旨报告后,台下一位学者走到我跟前,说我是某国际杂志编辑,正在做一个领导专辑,可否将你报告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写成一篇学术论文?我答曰:应试试!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文,交予杂志社,一段时间后评阅意见返回,认为不错可以发表。但责任主编与我沟通,询问可否将文中涉及我个人领导实践的内容删去?如不同意,另外一个办法是我是否可以不在作者栏出现?我理解其意图,按照学术规范,作者同时又是主要的被研究者,可能会造成某种偏颇!最后,我选择了放弃著作权,以使研究成果发表。

作为长期在管理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我非常清醒,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要想真正了解领导和管理的复杂过程,都是非常困难的,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往往无法观察或获得事物变迁的真相。人们容易看到的是结果或某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无法了解产生这种结果或导致这种状态的诱因或机理,对于复杂系统和现象来说,更是如此。现实中,管理研究者往往关注的也是这种容易观察的结果和便于把握的平衡态,但管理实践者却会更加重视怎样操作,或找到驱动演变的要素及其干预的逻辑,而这些往往是动态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言传的。于是,不难理解,流行的实证研究自然很难捕捉这种动态演化过程。

所以,要了解领导或战略管理的真相,人们必须另辟蹊径。近些年质性研究的兴起即是一种努力,研究者试图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试图通过归纳法分析以形成理论,或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对其行为和意义获得深入的理解,如叙事研究。再如民族志,将行为置于研究的核心,试图从文化习俗、仪式、日常习惯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综合理解社会、组织的演化。又如口述历史,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借助口述凭证发掘和认识历史。

我深知领导研究的艰巨性,在我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土领导理论研究时,通过“系统+演化”的方法论视角,采用“实证+构建(诠释)”的多元范式,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基于历史、行动、情境视角的从“环境—领导—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机制”—“行动结果” 全景式链条研究领导,试图历史地、社会地、互动地整体观察本土领导行为,从而得出对领导过程有启发意义的解读或理论。为此,除了文本挖掘、访谈等“扎根式”研究、深度案例和多案例比较、跨文化和比较研究、长时段纵深研究等,还专门增加了浸润式的现场研究,即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实践现场,作为成员亲自参与到领导活动过程之中,包括数年的亲身体验、出席高管团队会议、翻阅董事会记录、直接与相关人士交流等等。这应该是研究者所能做到的深入情景的极致情况,而且我作为主要被研究者,还会毫无保留地告知其各种内幕信息,回答问题、解答困惑、及时给予评论和反馈等。但我依然发现,研究者经常还是无法了解一些重大决策的真相,因而得出的解释可能会有失偏颇,构建的理论也可能不够到位。

在上述专辑主编与我交流时,我曾经坚持主张,对于那些主要的被研究对象,特别是有研究基础、领导过程的亲历者甚或就是领导者本人,如果愿意、能够参与研究,其介入过程所呈现的管理真相、反思,即某种“自我研究”的价值会远远大于所谓“个人偏见”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研究资料和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一旦失之交臂,是很难重现的。加之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与研究者的密切互动,不仅能够激发更多的理论敏感性,甚至可以得到管理实践的积极响应,何况个人偏见还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等多种手段消除或减轻。但遗憾的是,专辑主编说他认同我的观点,但学术规范和其他评阅人未必能接受。

我个人深刻地感受到,作为特殊的经历者、被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参与者,确实让我有机会对领导过程有独特的感悟、有不同的研究视角而且更加深入。例如,我和韩巍教授基于中国管理学界面实证研究流行和主导的“尴尬”处境,以个人视角建立了一个认识中国管理学术进程的轮廓,通过引入中国本土化领导理论研究的整体视角,揭示了中国管理学界发动并推进一场深刻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如,我们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组织经验及社会观察,建构了一个阐释领导与下属互动机制的本土模型,并对几种典型的组织(社会)现象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发现在中国当下的组织(社会)情境中,领导与下属互动关系的改善,首先需要激发下属(领导)个体自我意识效应以及对两种认知错误的抑制,其次需要个体自我意识的群体化扩展,以有效抵抗领导的决策错误和下属的错误行为;长期而言,只有社会化重塑才能深层次地改变中国本土领导与下属的信念、认知和行为,从而尽可能规避不断反复的组织(社会)危机。我和张晓军博士专门从长尺度深度案例挖掘和多案例比较中,提出了一种中国本土领导的双元理性模型和本土领导研究的方法论,并发表在国际杂志《领导季刊》(leadership Quarterly)上,等等。

这本小书的出现也是基于这些研究实践和感悟,我个人深以为,作为一个高教国际化的参与者、一个具有样板意义的国际化大学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又是一个管理理论研究者,从自身的内部人角度,在更全面了解真相的基础上,反思管理研究中最难接近真相的治理、领导和管理问题,得出自己的解读和理论总结,首先会给管理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透视的案例;其次也会提供一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第三,可以从我在西浦独特身份深度解读中外合作过程中的文化和管理碰撞及融合实践;最后,凭借自己独特的角色和几十年的研究积累,还可能提供一些治理、领导和管理研究上的启示或思考。

其中涉及的很多故事鲜为人知,甚至在西浦也只有我和少数几个关键人知道,有些观察角度是一般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有些感受不是陷入漩涡的人所能理解的;有些认知也只有融入这个长期的演化过程、视这份事业为生命的一部分的人方可获得;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西浦两位创始人——西浦董事会首任董事长王建华教授和副董事长Bone爵士,也分别从他们的角度回顾了西浦创建的故事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见附录一、二)。所以,这是一份很独特的作品,不是自传,也不是简单的叙事;不像管理学术著作,但又有领导和管理的反思;倒有点像口述历史,但非从第三者角度记录,或者说有点像自我民族志研究,且偏重从治理、战略、领导和管理角度的窥视,并加入了更多的感悟和反思。总之,像什么不重要,若能帮人们从一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案例,更全面认识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这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对教育反思、教学重塑、大学再定义过程有所裨益,对创业、治理、领导和管理研究和实践有所启迪,我这样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无奈的是,书中涉及了西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参与者以及站在我的角度的管理分析,如有不当,全是我的责任,敬请这些同事和朋友宽恕!同时,我要衷心地感谢他们对西浦创立和发展所做出的无法替代的卓越贡献,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今日的西浦!

02

明道任事——教育之道

★图书信息★

教育变革从世界发展趋势看迫在眉睫,从中国现状看箭在弦上。战役已启动、口号已喊响、部署已发布,但如何切实有效行动?依据作者的观察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践,很多号召缺乏落实的动力,有些部署前瞻性不够。

本书收集了这两年作者写的文章、政策建议、接受媒体的采访以及西浦探索总结,希望借助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明道)以及西浦脚踏实地的持续创新(笃行),能对教育的前行,特别是中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出一点能够让人反省的声音,为教育反思、教学重塑、大学再定义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摇旗吶喊、擂鼓助威,为数字智能时代的高教变革贡献力量。这些“在路上"的探索和思考,可使关心教育的读者,包括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老师、学生、家长、教育从业者、其他社会人士等有身临其境的共鸣和启示。

★作者推介★

要高格局地写好教育变革的“奋进之笔”,需“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更需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西浦的探索和实践为写好这精彩一笔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它通过“整合东西方文化精粹与教育最优实践,根据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教育新模式、新型大学运行体系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影响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

席西民教授作为学校领导者,在本书中不仅以一手经验总结了学校探索,还对全球教育重塑及中国行动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理论研究,从“教育的反思与重塑” “寄望西浦”“西浦的故事”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为人为教”等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当代教育变革和探索的精彩画卷。

★目录★

★前言★

教育的国际化催生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经过十年孜孜以求的努力,针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西浦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恰逢西浦步入其发展2.0的关键时刻,中国高等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为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6月21日教育部即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共5.2万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代表通过主会场和视频分会场参加了会议,预示着“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个教育变革新时代的开启。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以本为本”做了生动的阐述: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进而,陈部长强调了“四个回归”的推进: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在如何推进此轮教育变革时陈部长指出要写好“奋进之笔”,一是内涵发展更深一些。二是领跑发展更快一些。三是公平发展更实一些。四是变轨超车更坚定一些。五是创新发展更紧迫一些。而且提出了格局很高的要求: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西浦的使命是通过整合东西方教育最优实践,根据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教育新模式、新型大学运行体系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以此影响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可以看出,西浦的创建与发展,暗合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期待。然而,在与大量来西浦参与各类培训和研讨班的教育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及支撑员工的交流中,我们不难体会这种即使是回归本质、甚或是常识性的改革似乎阻力不小、路还很长!每当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大会或西浦的培训班演讲完后,提问环节总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席校长,我们听了感动、看了激动,但回去不动,因为我们的体制不同。你们可以做,我们做不成。其实我内心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于是回应:当下教育变革,有体制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后两者不受体制约束,可以立即行动。即使对于体制问题,一是无法等,二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大,在现有体制下只要愿意,我们仍有很大行动空间。当大家创造性地走出一步后,你便会发现,体制也在演变,我们的空间在日益增大。听到我的回答后,大部分听众会接着说,你应该给我们书记和校长讲!

上述体验让我深深感到,从世界发展局势来讲,此轮教育变革迫在眉睫,否则中国教育将跟不上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从国内教育本身来看,应该是一种救赎性的行动。现在,战役已启动、口号已喊响、行动部署已发布,等待的是切实有效的行动。

依据我的观察和西浦的探索实践,我们很多号召还缺乏落实的动力,很多具体的部署前瞻性不够,例如,如何真正落实“以学生和以学习为中心”?如不从资源配置和评估体系上变革,就难有落实的态度和动力;如何变革现行的“内容导向的被动式的应试教育”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教育,形成相应的学与教的方式,仍缺乏哲学、教育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如何适应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创建新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现在从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还远远不够;即使通过政策改变解决了教师专注于教育的态度问题,但大量颠覆性技术的涌现以及教育理念的巨变,使得师资队伍本身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现有的大学师资发展中心从理念、到技术和资源急需提升;另外,教育系统本身的行动受制于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认知,社会在呼吁教育变革的同时,不断在持续地制造阻力,教育环境是我们此轮变革不可忽视的挑战;……。

在引领西浦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无法回避上述这些困难和挑战,然而通过创新、努力和坚守,我们也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形成了西浦的方案、取得了西浦初步的成功实践。这也是我为什么出版这本小书的动因之一。

一是与大家分享我们教育探索的心路历程,从这些文本中大家可以窥视一二;

二是我从事管理研究和实践以及教育探索几十年,除学术研究外,也出版过一个关于管理反思和感悟系列——《管理之道》;在西浦10周年之际,曾计划出版另一个关于教育的探索和感悟系列——《教育之道》,已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理性“狂言”——教育之道》,这本书是该系列之二。

本书收集了近些年来我所写的文章、部分政策建议、所接受的媒体采访以及我就西浦教育探索(作为一只改革的麻雀)的简单总结,呈献给大家,希望能对教育的前行,特别是中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出一点点能够让人反省的声音,为教育反思、教学重塑、大学再定义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本书中文章虽被分为“教育的反思与重塑”“寄望西浦”“西浦的故事”“第三只眼睛看教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为人为教”和“附录”七部分,其实每篇具有相对独立性,好处是可以根据兴趣和关注点分开阅读,缺点是局部素材可能稍有重复感,但权衡阅读利弊,依然保留了当下的结构,当然在编辑的过程中已尽力减少或避免之。

虽然源自理论分析、真诚实践,出自理性思考、客观总结,但文中不周和错误在所难免,因目的是抛砖引玉,只要能引起反思、争论或讨论已达到目标。

最后,我要感谢西浦师生员工在教育探索上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各界朋友对西浦发展的殷切关注和持续支持,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ILEAD)院长张晓军博士、我的前助理褚静枫女士等同事对有些文章的贡献,我的新助理魏双双女士对书稿的通读和文字修订!更欢迎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创作一夏教育创作场#

如果觉得《席酉民教授新书出版 讲述西浦发展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和教育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