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有多难?听听他们的故事~

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有多难?听听他们的故事~

时间:2021-10-26 19:28:37

相关推荐

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有多难?听听他们的故事~

无论你在哪儿,都要找到你。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自成立“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寻亲工作专班以来,通过人像识别、头条寻人、DNA比对等技术,共为933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成功寻亲。

终于找到你,回家!

“石小四(受助名),男,年龄约20岁,原名不详,家庭住址不详,智力有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这是记录在托养机构的信息。

5月9日上午,在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院(京冀民政事业协同合作的异地托养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石小四和父母见面了。看到妈妈,石小四激动起来,嘴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搂着他的爸妈也激动得放声大哭:“终于找到你”“回家了”……

去年7月,儿子走失后,在北京做生意的刘先生到丰台区石榴园派出所报了案。大半年时间音讯全无,刘先生一度以为儿子出事了。直到今年5月7日,他接到了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寻亲工作专班打来的电话——儿子找到了。

听过无数个骨肉分离的故事,也见证过一幕幕亲人团聚的感人场景,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正中感慨不已。他说,救助托养是临时性的过渡措施,救助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为民哥了解到,北京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万余人次,其中精神障碍患者3000余人次。部分受助人员因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年老多病、年幼、聋哑等原因无法查明身份而长期滞留在京,由政府集中照料安置。

初,北京市接济救助中心成立寻亲工作专班,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专项行动,为长期滞留北京的流浪乞讨人员核查身份、寻找亲人、护送返乡,竭力帮助他们与亲人团聚。

成功寻亲,不易!

每次团圆背后,都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寻找过程。

去年,被民警送到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救治的石小四,因为没有表达能力,无法说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寻亲工作专班只好通过“今日头条”发布寻人信息,并把石小四的照片发给公益组织——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寻人平台进行人像比对。

今年5月4日,张正中接到安徽定远爱心民警马义民的电话。原来,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的搜索,马义民发现江西于都的刘豪(化名)与石小四相似度高达96%,另有10张高度疑似照片,想请张正中进一步辨认。

照片传来后,张正中凭借两年来主抓寻亲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果断确认刘豪就是“石小四”。随即,马义民警官调出刘豪的户籍信息:江西于都葛坳乡上脑村。寻亲专班立刻拨打电话,寻找刘豪家人,可始终联系不到人,曲曲折折联系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对方却没听说“刘豪”这人,线索再次中断。

寻亲工作一波三折是常态。寻亲专班继续联系马义民,热心的警官通过查找,发现刘豪的户籍是从刘先生那儿转来的,刘先生可能是刘豪的父亲或者叔叔。

5月7日,工作人员又联系了刘豪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对方说村里有刘先生这个人,但十来年没见到过他了,不知道他们一家搬到哪里了。张正中继续在“头条寻人启事”里搜索刘豪,想看看其家人有没有发布寻人信息。惊喜来了,一下搜出石榴园派出所发布的寻人启事,打开链接一看,正是他们救助的石小四!

漫漫寻亲路,今朝得团圆。寻亲的过程,宛如一幕幕侦探剧。

穷尽一切办法,不放弃!

让长期滞留北京的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家,寻亲工作专班可谓穷尽一切办法,难度再大也不言放弃。

寻亲工作专班7名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分工,从日常信息录入、人像信息采集、DNA信息比对等工作着手,逐步探索形成了寻亲“四步”工作法,即利用DNA比对、科技寻亲、人像比对、重点问询的方式由易到难开展寻亲。“以前,帮助这些滞留人员寻亲,是件特别难的事情。”张正中说,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好比加速器,尤其是人像比对新技术和大数据,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5月,寻亲工作专班对在京滞留3个月以上的2100人进行初步筛选,除部分人员由于面目变化太大,其余1867人全部开展了人像比对。张正中解释,通过比对发际线、眼睛、痦子、耳朵轮廓等特征,系统会自动挑出20个近似度高的人选,1867个人,就有37340张照片。之后,寻亲工作专班再对这些照片一张张地人工比对,直到找到最相似的那个人。

“人像比对的过程极其辛苦。”张正中介绍,完全靠工作人员肉眼一点点甄别辨认,眼睛都看花了。

有了这次经验,寻亲工作专班调整照片精度,4个月后又开展了两次集中比对。通过3批次大规模人像比对,从近9万张高相似度照片中成功甄别寻亲241人,其中70%为无法正常交流、无相关身份信息、滞留多年的受助人员,可谓突破了寻亲工作最难的一关。

为了尽快确认救助人员身份,寻亲工作专班还要根据其身份证号,查询当地救助站、村委会、公安部门或者当地寻亲网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反复核实询问。“有的人接到电话,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寻亲专班工作人员琚敏说。

事实上,哪怕只有支离破碎的信息、只言片语的线索,寻亲工作专班也从不放弃,他们通过“盯、跟、磨”,不厌其烦地打听,只为问出一个地名、一个外号、一句方言。

救助寻亲脚步,不停歇!

每一次救助行动、每一次成功寻亲,都是一次“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体现,更是一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经过不懈努力,北京已形成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的全流程服务机制,本市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最有说服力

截至目前——

通过DNA比对,已成功寻亲30余人;

通过人像识别,从近9万张照片中成功甄别寻亲241人;

通过“今日头条”、救助寻亲微信群、全国救助寻亲网,成功寻亲96人;

通过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人工问询、多方协查、合力推进,成功寻亲566人;

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护送工作,实现了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后快速接领回家。

截至5月14日,寻亲工作专班共为933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返乡,其中,滞留时间5年至的有221人;以上的有182人,最长的达;重度智力障碍患者、聋哑受助人员共135名。

“通过3次人像识别寻亲,剩下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张正中表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是民生工作,更是民心工作。下一步,寻亲工作专班将把救助经验丰富的专家请进来,再筛查一遍,把寻亲工作当成案件来办。同时继续深化与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公安部门的合作,总结寻亲经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上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之一。民政救助管理工作承担着托底保障职能,实现着“弱有所扶”的目标,寻亲服务的及时跟进有效破解了长期滞留人员的安置难题,更守住了民生底线。

文字:《北京社区报》 记者 张美荣

编辑:尹利

如果觉得《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有多难?听听他们的故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