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如果整个孤山是个大博物馆(上):从帝王行宫到西湖博览会

如果整个孤山是个大博物馆(上):从帝王行宫到西湖博览会

时间:2019-01-24 23:41:19

相关推荐

如果整个孤山是个大博物馆(上):从帝王行宫到西湖博览会

全文6485字,阅读约7分钟《城市秘密》特邀作者: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蔡琴设计:徐世明 / 摄影:子夷 / 编辑:大倾城、尤可

孤山是栖霞岭支脉,山高38米,四周碧波萦绕,一山孤峙湖中,因此得名。孤山是西湖最大的一个岛。它像是西湖山水画卷上的一方印章,没有它的题襟,西湖很难从浮色中冷却出来,软红万丈,终是太秾艳了一点,有了孤山,一切就正好了,稳稳地压住了西湖的春花秋月。

孤山一带曾经是帝王的行宫,南宋理宗时在孤山南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大半孤山都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帝多次游西湖,又在孤山大兴土木,建造行宫。雍正很勤政,没有来杭州,就把行宫改为了寺庙,取名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合称为西湖四大丛林。清末,为迎接德国威廉皇太子来访,其地改建公园,并建红楼为其下塌之所,后为浙江图书馆。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孤山的文澜阁有杭州唯一的黄色琉璃瓦,告诉你这里曾经不凡的皇家气度。

孤山是杭州人文精神的凝聚之处,它是一座文化堆积出来的山。孤山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当年美院的前身国立艺专的学生们在此处写生弹琴,白衣少年赵无极穿着轮滑鞋从锦带桥一口气滑到平湖秋月的场景,至今想起还是风华正茂。再早点,孤山之南、平湖秋月之北,1801年,浙江巡抚阮元建立了诂经精舍,主要选拔浙江境内好古嗜学的学生在此读书,这个学校前后有103年的历史,其间走出了许许多多的读书种子。孤山不孤,它是杭州的斯文少年时。

我们今天开始要推出一个超级话题,想和大家聊聊,如果整座孤山都是一座大博物馆,它对这个城市会引发怎样的影响……那是一个乌托邦吗?先来看看孤山的前生。

▲从宝石山俯瞰孤山背面。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肖奕叁。

“昔传西湖比西子,但闻其名知其美”。由于祖父、父亲对江南的欣赏以及历代圣贤名儒对西子湖的钟情,青年时期的乾隆皇帝对西湖非常向往,只不过“未见颜色贵耳食”。清乾隆十六年(1751),他终于启程了,浙江是他南巡行程的最南站。杭州地方官员为迎接他,提前一年在康熙行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乾隆行宫。

乾隆皇帝到杭州,先住“内行宫”(现惠民路省商业集团大楼北侧),再坐船出涌金门,到孤山圣因寺拜祭康熙牌位,当晚就宿在乾隆行宫。乾隆对行宫极为喜爱,此后五次南巡至杭州皆驻跸于此。不仅于此,乾隆回京后还仿建于玉泉山。

▲乾隆皇帝出行大致路线图。《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图上还可看到孤山处外行宫、胜隐寺(圣因寺)。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书董邦达绘《西湖八景诗图》卷描绘北京西郊玉泉山静明园西南隅圣因综绘的景色。圣因综绘,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仿杭州西湖圣因寺行宫景色。《西湖八景诗图》卷中小字分别标出:卯(音同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玉兰馆。画面上方有乾隆帝御题,意为“略仿西湖行宫意”。

圣因寺行宫在今天浙江省博物馆的位置,康熙下江南,开始都住在太平坊杭州府行宫。后杭州府在孤山选址造了一个行宫。1705年,康熙第4次南巡杭州,就住在那里。后来即位的雍正皇帝,他不曾南巡,在杭州的行宫久不使用,加之每年维护费用高昂,雍正五年(1727年),皇帝下诏将孤山上的行宫改为佛寺,赐名“圣因寺”,并亲笔题写了圣因寺匾额。这就是圣因寺行宫的来历。

乾隆所说的“行宫号圣因”应该包括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的整体院落和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园林。根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清西湖行宫遗址调查报告》,清朝乾隆西湖行宫及其后苑的范围大致为:南至西湖,北至孤山山脊,东至今浙江省博物馆,西面应包括今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行宫主体应包括文澜阁、中山公园和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

▲清乾隆彩绘绢本《自杭州行宫游西湖道里图说》中从圣因寺行宫由水路至柳浪闻莺、三潭印月、湖心亭、苏堤春晓节选图。此图为乾隆南巡江南,游历杭州所绘制;图中均从驻跸的杭州府内行宫及西湖孤山圣因寺行宫出发至各处,巡幸地点以黄色点线标注道路,另贴签注明里程。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当时在京城做礼部侍郎的杭州人、著名画家关槐,画下了《大清乾隆朝西湖行宫图》。关于乾隆下江南的行宫图很多,但唯独这一次,乾隆在行宫图上盖了御章,使此画更为珍贵。

全图用鸟瞰的形式,以写实画法描绘乾隆南巡时游览西湖行宫及各景点的具体方位,相当于现在的无人机拍摄的效果。同时还标注了行宫至各景点的具体里程和内容丰富的图说。从《行宫图》上看,包括佛堂、看戏殿在内,孤山行宫共有40进左右房屋,这还不算山上的亭台楼阁、宫内的小广场、厢房、净房。《行宫图》左下角建筑标注着“阿哥所”字样,这个位置是浙图古籍部。

▲现在俯瞰行宫,金黄的琉璃瓦顶即为文澜阁其中一处。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未时属羊。

常州博物馆藏张宗苍《西湖行宫八景图》,为其晚年供奉内廷时所作,款用细楷恭书:“小臣张宗苍恭画”,钤朱文“臣”,“张宗苍”二印。画右上方钤有朱文“乾隆御览之宝”印。此画所绘内容为杭州西湖孤山行宫八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玉兰馆。在画左上方亦有乾隆朝状元,重臣庄有恭敬书的御制诗八首。整幅画笔墨细致柔和,设色明快清润,把孤山行宫的亭台楼榭、曲径回廊、山翠欲滴描绘得淋漓尽致。

▲张宗苍绘《西湖行宫八景图》,现藏于常州博物馆。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所提供的纷繁文本里,风景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段落,它往往与乏味、守旧的高级“墙纸”相等同,更何况这些地图性质图像,总让人先入为主地产生繁冗沉闷、了无生趣、不堪卒读的偏见。但是,乾隆沉醉其间。远远地出现孤独的身影,孤山近在咫尺。再过去,坡石上,绿荫氤氤氲氲,悄然无声。回望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安静的山影,因为倒映在水中的缘故,更显清空、明洁、纤尘不染。他在冥想什么?在问道什么?

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就登上六和塔观看了钱塘大潮。到第三次南巡,还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史料上记载“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诸事宜,曾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先后耗资白银一百余万两修筑钱塘江海塘,一生六下江南。他的“千里江山”之雄心壮志,遇到孤山时,变成了曲折低徊的情绪,帝王的身份远了,他成了一位站在时间长河里感叹自然和生命的诗人,在孤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乾隆先后为孤山行宫题诗40首。好几个地方,都反复题咏过,如“竹凉处”,就是他很喜欢待的一个地方。他喜欢杜甫《咏竹》一诗中“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意境,于是便在西湖边的寝宫庭院里种了一大片,第二次南巡回来一看,竹子长势喜人:“前度教栽竹,今来万个强。”惊喜和夸赞的心情跃然而出,他的诗作是对那些孤山画卷的最好诠释!

圣因寺行宫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文澜阁。康熙帝南巡时候,开始打算将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成为文澜阁,但是由于玉兰堂紧依孤山地势潮湿不宜藏书,便把圣因寺旁原来藏《古今图书集成》的藏经阁改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修成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文澜阁落成。

文澜阁有大小两碑。大碑亭的碑,上覆龙盖帽,正面刻的是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下的一道上谕。乾隆登基后,为巩固政权禁毁图书、大兴文字狱。但是,为了笼络人心,又下诏修《四库全书》。这套书都是手抄本,有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开始只抄了四份,藏在北方,文渊、文溯、文源、文津,称为“内廷四阁”,后来觉得南方也要有,又抄了三份,分别藏在扬州大观山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淙阁和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时称“江浙三阁”,现在江南就只有浙江这一部了。

▲民国初年时的文澜阁(圣因寺)内的御碑亭(大碑亭)。美国传教士甘博拍摄。

大碑背面刻乾隆皇帝为《四库全书》入藏文澜阁做的一首七言诗,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夏天开始,朝廷陆续颁发《四库全书》,交由两浙盐运庋藏,至乾隆末年领齐,共计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实在是太多了,不得不抄完一批发放一批。《四库全书》为绢面包背装,经部为绿色、史部为红色、子部为蓝色、集部为灰色。每册卷端衿“古稀天子之宝”白文方印,卷末衿“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和《四库全书》一并初藏文澜阁的还有一部乾隆皇帝帝御赐的《古今图书集成》。

▲文澜阁(圣因寺)内的御碑亭(大碑亭)现照

▲《四库全书》原抄本复制品、乙卯补抄本复制品

文澜阁小碑亭里的碑也有龙盖帽,正面为光绪皇帝书写的满汉文“文澜阁”三字,篆额为“光绪御笔之宝”。在芭蕉绿叶的掩映之下,光绪饱蘸墨汁的“馆阁体”,有太多的抱负,也有不少的无奈。小碑背面镌刻光绪皇帝的上谕,说到文澜阁毁于战乱、所藏《四库全书》大量散失的沧桑,以及时任浙江巡抚谭钟麟上奏文澜阁已修复、散失的书通过地方绅士丁氏兄弟广泛搜求基本恢复旧观的情况,谭钟麟还要求朝廷颁布匾额、方略嘉奖有功人员。

文澜阁主体建筑咸丰年间毁于战火,重修于光绪年间。据沙孟海先生考证,皇帝看书是在主阁一楼的中央,不许有人在他头上走动,楼上的书,由下人从藻井里吊下来。所以文澜阁三层,外面看是两层,屋中央看只有一层,一抬头直接看到天花板。

19夏,浙江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及乾隆皇帝帝御赐文澜阁的《古今图书集成》,入藏隔壁浙江图书馆,文澜阁只留下几只藏书的柜子。

现在中山公园的大门,是从清代遗留下来的。门前的牌坊原题匾为“万福来朝”。当年,乾隆皇帝就是从这里开始坐船游湖的。现在看到的是孙中山的匾额“光华复旦”。

▲民国初期中山公园前的牌坊,新中国成立后被毁,后重新修复。原牌坊上的“光华复旦”重修时被误写成了“复旦光华”,后修正。美国传教士甘博拍摄。

▲中山公园牌坊老照片。照片由章胜贤先生提供。

进门后是垂花门,垂花门两侧是抄手廊。再进去就是奏事殿,即皇帝办公的地方。通过中轴线上的甬道进入楠木寝殿,乾隆下榻之地。楠木寝殿后面就是五进殿,现在已经变成民国时期修筑的上孤山的台阶。

台阶中间石壁上刻有“孤山”两个笔力雄健的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杭州市民纪念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

沿阶而上,便可见到“西湖天下景”亭,是行宫唯一幸存下来的遗迹。亭上题词“西湖天下景”,两边柱子上刻着一副名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为民国时黄文中所题。

▲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台雪景旧照。上世纪60、70年代市民们纷纷在亭台前留影,你有与“西湖天下景”合影的照片吗?可以上传城秘后台哟,告诉我们你的故事。照片由章胜贤先生提供。

在通往行宫遗迹遗址的各条小路上,乾隆当年的足迹已经很难辨认了,可似乎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可以立于旧址之上怀想昔日之景。孤山一步一景的地方,大有气象,每一个地方都在诉说着情节,非常适合传统和现代的展陈。

▲杭州仅存的金黄琉璃瓦,前面的平台即为当年乾隆赏月时的高台。

1929年6月6日下午2时,西湖博览会开幕,给西湖设了个大门,位置就在断桥东首桥堍,门楼为宫殿式外形城堡建筑。正门中间两根朱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地有湖山,集二十二省无上出品大观,全国精华,都观眼底。”下联是:“天然图画,开六月六日空前及时盛会,诸君成竹,早在胸中。”

▲断桥东头的西湖博览会大门口1929年旧照。长衫礼帽是那时候的象征。

▲1929年西湖博览会大门内面更具民族特色。

博览会的场馆设在里西湖的四周,以宝石山葛岭为屏障,以白堤、断桥、锦带桥、西泠桥为羽卫,包括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宝石山麓与葛岭沿湖地区,所谓“借西湖之明圣,集国产之菁英”。

西湖博览会设八馆二所三个特别陈列室,当年这八馆两所几乎都是借用私人庄园、别墅以及寺庙进行布展,只有工业馆主馆例外,当时工业馆选址于北山街王庄和抱青别墅之间一块叫“同善堂”的空地,1928年12月动工,直至西博会开幕前夕才建成。

而设在孤山的场馆主要有:革命纪念馆在西湖白堤锦带桥之西、孤山东南隅,平湖秋月及其对面的唐庄、浙军克复金陵阵亡将士墓(现已辟为草坪)一带;博物馆设在孤山北面,放鹤亭、林社、徐公祠、赵公祠、王庄一带;艺术馆在孤山南麓的苏白二公祠、三贤祠、照胆台、省科协、姚公祠、莲池庵等处;农业馆设在忠烈祠、文澜阁、中山公园等处;教育馆设在浙江省立图书馆(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徐潮祠、朱公祠、启贤寺及颐兴花园一带;卫生馆设在西泠印社、广化寺、俞楼社寓一带。

▲游客在西湖上泛舟,背后左边建筑即为西湖博览会总办事处,现在的新新饭店。图片由章胜贤先生提供。

博览会原定10月10日闭幕,因游客踊跃,参观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沓来。因此延至10月20日结束。参观者不仅有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代表,还有海外商人、华侨团体,有美国华侨参观团、美国记者团、日本考察团、日本教育考察团、英国商务考察团、朝鲜考察团、支那考察团、万隆考察团等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堪称国际盛典。浙江省政府为了 “争促物产之改良,谋实业之发达”、“起用国货,救济工商”、壮大本省经济之实力,总之是振兴经济、发展实业,也为了纪念“总理在天之灵,同志奋斗之力”和北伐的胜利,举办规模空前的西湖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开放时甚至在堤岸上亮起了灯牌进行宣传

▲1929年建造的西湖博览会桥。西湖博览会设置了博览会大门和博览会桥,连接孤山与葛岭之间,由博览会桥以及里西湖一带水面加上主体建筑,共同构建了西湖博览会的小王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二位温州游客在拆除的西湖博览会桥上。

▲西湖博览会闭幕后建成的纪念塔,后来船工老是在塔基上撒尿,时间一长臭气熏天,六十年代初拆除了。图片由章胜贤先生提供

▲孤山上坐小火车你敢信吗?西湖博览会期间就在西泠桥和阵亡将士墓之间造了一条轻便铁路。两点之间虽只有一千米之遥,铺张铁路的形式无不具备。中间有岔道一处,高架桥梁三座,还在山里开凿岩洞,洞口题曰:卧云洞。每辆小火车车厢大概四节,每厢可坐6人。

▲左图:西湖博览会总门票及通用兑换门票。右图:各馆所参观人数统计表,136天里,累计参观人数有2000多万次,很吃惊吧。这个数据应该这样理解:西湖博览会的门票有7种,主要的是总门券和通用门券2种。总门券在票面的右侧印上了八馆二所的名称,每游一馆(所), 即在票面所注明的 该馆( 所 )处钻一圆孔,就是现在的联票。通用门券可以参观任意一馆( 所 ),在各馆( 所 )入口处售卖。所以当年西湖博览会并不在断桥畔的大门处检票及统计参观人次,而是由各馆(所)分别进行的,一般一个游客可能会参加好几个馆所,所以平均下来,1929年西湖博览会进入里西湖展会区域的参观者在300万至400万人之间。

▲西湖博览会还发行了博览会有奖游券,通过有奖游券,可以免费参观西博会各馆所,免费乘坐杭州市公路局公共汽车等,这种游券有别于市面流通的货币,只限于此地使用,人们进入这个区域后,所感受到的是一个既开放但又相对独立的区域。

▲ 最早由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它的原型就是:一个小岛被水面环绕,远处有连绵的山脉,小岛上有一些建筑物,朝向水面有一个开口,通过水路交通可以抵达,岛上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孤山天然地拥有这样的原型场景。

鉴于西博会影响深远,展品来之不易,如果任其风流云散,甚为可惜。博览会为了保留所陈列的展品,闭幕时,呈请省政府在博览会“博物馆”所在地设立西湖博物馆,部分展品移赠博物馆以作留念和永资观摩。11月,西湖博览会闭幕后,经博览会建议、省政府第二六六次会议通过,选择西湖孤山南麓,平湖秋月、中山公园之间,文澜阁、王阳明祠、圣因寺罗汉堂及太乙分清室等即博览会工业馆口字厅、博物馆等处为馆址(今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所在地),“欲保存陈列所遗物品,永留纪念,以为民众参观及研究”,聘任陈屺怀先生为馆长。西湖博物馆建立之初,直属省政府。1930年2月,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改隶浙江省教育厅,由王念劬继任馆长。1933年6月,董聿茂继任馆长。

在世界范围,一些重大社会经济活动往往会成为博物馆诞生的助产士,例如纽约昆斯科学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圣迭戈艺术博物馆等均是在当地举办世界博览会后的直接产物。但是,西湖博览会从筹备到运作,其中不乏“博物馆”理念,最后走向西湖博物馆应该是一种必然。

西湖博览会选择西湖中心风景区作为活动区域,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容易到达城市中心,与博物馆选址问题的最佳方案完全一致。馆舍建筑基本上利用已有的历史性建筑,包括皇家藏书楼、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原来用于宗教等目的的公共建筑物等,这些房子稍加整修和改建,并且兼顾到展览路线和采光照明、通风等要求,就可以成为符合展览、研究、收藏、文化休闲等博物馆专业功能的建筑。

在组织展览和运作活动方面,西湖博览会充分考虑到社会使命和政治的、文化的、民族的、经济利益的因素,“不仅应用工艺物品,农矿特产,应当极力搜集,便是一切科学发明,社会文物风尚,也应当分别陈列,以引起人类生活趣味的观感”,“并非限于狭义的仅仅振兴国货为止,而实隐隐具有发扬社会文化产业的全般责任”。在此基础上,兼顾展览的新颖、特色和观众参与、配套服务,这与博物馆的工作思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湖博览会于会期内,也针对各陈列馆展品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以谋改进之道”。目的为了找出改良的方法,提高国货与洋货的竞争能力。而从方式上讲,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行为。博览会还招募了一批讲解员,如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施昕更先生,后来就进入西湖博物馆工作。

西湖博物馆(即后来的浙江省博物馆)由历史文化部、自然科学部、总务部和会计室三部一室组成。自然部又分动物、植物、地质矿产三组,历史文化部分学艺、制作二组。它秉承了西湖博览会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特性,向大众开放,并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建馆初期,全馆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创业,征集文物,采集、制作标本,开展研究和教育工作,通过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除了文澜阁独自成为院落,新馆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展示历史文物、青瓷、书画、钱币馆、工艺、礼品、明清家具等,精品馆作为临展厅。但是,没有公共服务的大厅和其他配套设施。

1999年秋作为省博物馆临展厅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馆址系西博会艺术馆旧址,原建筑由林风眠设计、后来拆除,成为省科协办公地点。这座美术馆寄托着几代艺术前辈“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和愿望,暂时缓解了“浙江还没一个美术馆”焦虑。但是,西湖美术馆就建筑本身也是自带缺陷,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入口在地面一层,根本无法很好地安排展线。而且,定位和建筑风格与博物馆主体各异,没有连贯。至于停车问题、残疾人通道等等,也都没有考虑。

现代博物馆已不再单纯是文物珍品的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是一个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游览的场所和信息资料的咨询中心。在参观活动中,人们要求改变被动接受的方式,从“教育性”“观赏性”向“体验性”“参与性”转化。博物馆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来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交流、沟通、探讨的渴望。在建筑空间的划分上,博物馆不再把满足观众的智力需要当作唯一目的,向观众提供体验和感觉、舒适和多元内部空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各样观众的更多需求。在博物馆,谈话、吃喝像观看展览、参加活动一样受到尊敬,博物馆有时只作为人们汇集在一起的文化背景。显然,浙博缺失作为现代博物馆的很多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浙博可以如何改变呢?如果整个孤山是个大博物馆,如果杭州也有一个博物馆岛,它会是杭州的一个乌托邦吗,可以让人为了这个岛而不远千里来游赏呢?我们在接下去的文章里,将进一步呈现一个理想中的世界。“秘蜂”们也可以留言和我们说说,该怎么弄。

参考文献:[1] 王昕 《寻找乌托邦——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建筑初探》 [2] 赵福莲:《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3] 沈弘:《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4] 阮发俊:《浙江省档案馆馆藏1929年西湖博览会档案综述及两个问题的辨析》[5] 杭州市档案局:《近代杭州图集》

如果觉得《如果整个孤山是个大博物馆(上):从帝王行宫到西湖博览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