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钦州市历史文化田野调研纪实:探寻钦州历史遗迹 增亮钦州文化底色

钦州市历史文化田野调研纪实:探寻钦州历史遗迹 增亮钦州文化底色

时间:2023-08-22 20:27:39

相关推荐

钦州市历史文化田野调研纪实:探寻钦州历史遗迹 增亮钦州文化底色

近日,钦州市坭兴陶文化研究会、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组织钦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坭兴陶文化研究专家以及坭兴陶行业大师前往那丽独料“陶祖”的发源地、安州古城、久隆古墓群、古城角遗址等地进行钦州历史文化和坭兴陶历史文化的田野调研考察。特邀了钦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世川、副馆长邓家庆作向导并现场解说。

安州古城航拍图

4000年的文化底色

一早,专家和大师们便集中出发,直奔位于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北面约2公里的独料村西的禾塘岭上的独料遗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考察队员乘坐的车子在一处矮岭旁的村道停下,钦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邓家庆带领大家步行了约500米,拨开重重荆棘,穿过一片小竹林,到了一个近400平方米的开阔地。邓家庆告诉大家,这里,就是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那丽独料遗址。这片不大的空地上杂草遍地,周围荆棘丛生,一块写有“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不锈钢牌匾独孤地立在空地的边上。

邓家庆向大家陈述了独料遗址考古挖掘的经过。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独料遗址进行考古挖掘。独料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50米,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但考古挖掘的主要场所在该遗址的中心区域,就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

在考古界有一句话:“遗物丰富,首推独料”。据《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从那丽独料遗址中出土了石器1100余件,包括石斧、石犁、铲、凿、锛、锄、镰、簇、刀、矛、锤、石杵、石磨棒、石磨盘等,可分别用于垦荒、耕地、除草、松土、收割、谷物加工等,说明当时农业已有一定水平。该遗址文化层还发现了6个柱洞,其中3个柱洞底部发现了石质柱础,柱洞周围有火坑与灰坑遗存。所发现的柱洞、灰坑和灰沟应为房屋建筑遗迹,可能为“窝棚式”建筑,说明当时当地的人们已过着定居生活。该遗址还出土了2000多件陶片,其中,就有男性生殖器崇拜物“陶祖”。所出土的陶片全部为夹砂陶,粗砂红陶占半数,少量陶片火候较高,厚薄较均匀,内壁光滑,表面打磨,有纹路;从口沿观察多为敛口或直口的釜或罐,部分口沿有指甲捏制的痕迹,说明当时钦州的制陶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遗址出土的木炭进行碳十四测定,距今4185±1。这是广西首次发现以农业为主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还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的橄榄核,在研究钦州历史文化、坭兴陶文化乃至研究岭南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就是钦州的“根”,也是钦州坭兴陶的“根”。

离此地不足300米处,便是一条小河,小河弯弯曲曲穿过那丽镇直通大风江,再由大风江通往茫茫大海。在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的古代,河水成了先民定居的首要条件。有几个好奇的,三步并作两步跑去看古河道了。钦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李世川随手在地上捧起一抔泥土,说:“你们看,这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钦州先民曾经踩过的泥土啊。钦州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制陶工业发展已有一定水平。”

该遗址虽然已列入保护规划,但是加强对遗址基址的保护迫在眉睫。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会长利成世提出,在遗址核心区建设遗址公园,由钦州市坭兴陶文化研究会、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向市内各文化研究机构、坭兴陶企业(工作室)、坭兴陶大师、文化专家以及各有关单位、团体募捐,建议主管部门重新立牌,把遗址保护范围清晰划出来,在核心区种树、还原4000年前的生产生活情景,为钦州增添更厚重的文化底色。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纷纷表示此事应尽快落实。

调研组考察那丽独料遗址

1450年的沧海桑田

大家依依不舍告别了独料遗址,前往久隆古墓群。

在久隆镇青草村附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久隆古墓群”的碑就立在钦陆公路旁边的几棵果树下面。专家们猫着腰走到石碑前,有的绕到石碑后面。有位专家用袖子用力地擦去掩盖了碑文的泥土,那应该是雨水溅起的来的。碑文很快就露了出来,专家们有的激动地读着上面的文字,有的拍照。

邓家庆告诉大家,久隆古墓群为隋唐时代统治钦州州属人民世袭土官的宁氏古墓,主要分布在久隆钦江与新明江之间,南起新屋坪,北至新塘村,成一狭长地带,总长27公里,目前已发现古墓38座。这些古墓距今约1200年~1450年。久隆古墓群于1981年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自南朝梁武帝建安州以来,不管安州行政区域如何设置,如何称呼,一直是宁氏家族的统治范围,200多年间,均是宁氏家族族人担任着地方首席长官,“代承衣锦之荣”,统管着岭南的今广西东南部、 广东西南部,包括现在的钦州、合浦、灵山、防城、玉林、陆川、博白、扶绥、大新、崇左以及广东的吴川、化州等10余个县,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祖国南部边疆局势,传播先进的汉文化等,都作出过一定贡献,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器重和信任。这批大型墓葬,就是当时留下的宁氏家族的墓群。其中,新明、青草两地的古墓群最为集中,距安州(南朝梁置)古城仅3—6公里。此外,在钦州市东侧的沙埠镇大雾山、铜鼓岭,钦州市北部的平吉镇古隆附近,也有发现。

140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安州已不复存在,宁氏的族人也分散到世界各地。但是,由于目前在广西发现的隋唐墓葬不多,因此,久隆古墓群为隋唐时期钦州乃至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发现的“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陶碑,即钦州考古史上有名的唐宁道务碑,上书“千六百余言”,制作已十分精美,钦州坭兴陶界把此碑看作是坭兴陶作为艺术陶的开端。此碑旁还发现陶壶等物。因此,对久隆古墓群的探寻和考察,对了解坭兴陶历史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时,虽已是午后,但大家并不觉得饿,也忘了渴,兴奋地交流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久隆古墓群碑

14的江风呼唤

专家们继续驱车前往离久隆古墓群不远的钦江县故城遗址。

钦江县故城遗址位于钦州久隆镇上沙田村东北。从空中俯瞰,遗址呈长方形,主要由城圈、城门、城楼建筑、护城壕等遗迹构成,城墙的南、西、北三面均有护城壕,古城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这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隋唐古城。

为了方便村民行走,水泥村道穿城而过,把古城辟成两半,村道旁就是城墙的一角,夯土的痕迹历历在目。城墙外立着“钦江县故城遗址”的碑,大家照例是拍照留念,听文史专家介绍古城的发现和保护情况。

隋开皇(598),改宋寿县为钦州治,治所就建在这里。钦江县故城是南朝至隋唐时期以钦州为主要根据地,掌管北部湾沿海一带政权,管理钦州对外贸易活动的宁氏家族的统治中心。1977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故城遗址地表采集到鎏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经初步考证,鎏金小佛像为隋朝摩诃迦叶尊者的塑像,为研究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在北部湾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专家们从北边进入古城,当年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村民保温饱的土地,地里的作物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城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斑斑驳驳,孤伶伶地立在田边。笔者在地表随手捡起几块陶片,专家们笑着说:你在这城里,随便捡一块陶片都可能有1420多年历史。我小心翼翼地用衣角擦去上面的泥土,放到包里。

穿过整个古城,到了南面的城墙,专家抓住杂草艰难地爬到城墙顶上,透过树枝和草丛,往南眺望:那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过去可能是茫茫的大海或者滔滔的钦江。绕着城墙边的是两三米深的护城壕,古码头的痕迹尚在,人工河道已没有了水,但其开凿的痕迹十分明显。1420多年前,人们就是从这个古码头把农产品、陶器等货物装船,沿着这个人工开凿的河道,经过钦江,一直通往茅尾海。站在城墙上,似乎还能感受到1400多年前的江风呼呼地吹着,人工河道上似乎还有1400多年前的货船在航行。

对古城进行了考古,根据考古结果推测,该城主要功能应是一处专设的行政管理机构,用以巩卫地方政府及酋帅,对当时的海上贸易实施有效管理;该城集城址、人工河道、港口码头等于一体,开凿有人工河道与外海相接,具有鲜明的与海上商贸活动相关的特性,是一处十分典型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连的古城遗址,弥补了以往“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中沿海遗址的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值。

随后,专家们还到了位于平吉镇牛江村委会古城角村古城角遗址调研。这里距钦江县故城遗址仅3公里。文史专家们告诉大家,这个古城比钦江县故城遗址约晚200年左右。在这里,专家们偶遇了80多岁高龄的游老队长,他向大家介绍了古城墙的具体位置和保护情况。从游老队长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对这座古城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比钦江县故城小一圈,尚有部分残存的城坦,面大约宽七八米,用黄沙土夯而成;护城河、护城壕还清晰可见,宽约8-10米,深约3米,人工开凿痕迹十分明显。从这里一样可以通江达海。考古推测,这里跟钦江县故城一样,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连的古城遗址。

调研组考察钦江县故城遗址

钦江故城护城壕

坭兴陶大师李人帡在认真研究在古城捡到的陶片

游老队长向调研组介绍古城角遗址情况

北部湾沿海地区作为连接西南各省的出海通道,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交通要道之一,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东非各国的重要节点。据此推断,隋唐时期,由于合浦港逐渐淤积,钦州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南海地区沟通内陆与海外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港口。而钦江县故城遗址和古城角遗址是我市宝贵的文物资源,是钦州存留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遗存,对于彰显钦州的悠久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图文来源: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艺术科

▍图文整理:向 晚

▍校对:罗艳丽

▍审核:何文宾

▍投稿邮箱(有稿酬):qzswgtlj@

▍惠民卡咨询热线:0777-2807328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果觉得《钦州市历史文化田野调研纪实:探寻钦州历史遗迹 增亮钦州文化底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