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豆瓣8.8 纪实性和长镜头下孩子那颗“孤独的心”:《四百击》

豆瓣8.8 纪实性和长镜头下孩子那颗“孤独的心”:《四百击》

时间:2024-04-18 04:14:51

相关推荐

豆瓣8.8 纪实性和长镜头下孩子那颗“孤独的心”:《四百击》

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一种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从被安德烈·巴赞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美学理论提出并系统的阐释,到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中被不断尝试和实践,再到被无数电影导演以自己独特的个人影像风格所呈现,在长镜头的发展历史中,它从一种崭新的“电影美学革命”,到如今已经变成了非常普遍的拍摄手法,并常常脱离了它最初所要强调和追求的空间、时间、事件的真实性,成为了一种炫耀导演场面调度手法技巧的手段。

回到长镜头的滥觞,作为巴赞的养子、法国新浪潮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秉承恩师和义父的电影美学观念,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只有生活片段应该在银幕上流动,如果有戏剧也只是生活本身具有的戏剧。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巴赞的纪实美学,“纪实”同时是一种哲学、一种气质。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四百击》中,长镜头不仅仅是镜头长度的表现,也不仅仅是场面调度、景深的概念,它力求呈现的是生活的原生态,追求生活、场景、情绪气氛的真实性,它体现的是一种纪实的美感,一种诗意化的写实,一种对人本位的最佳描摹。

纪实主义的人性关怀

《四百击》作为一部剧情电影,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和理念进行创作,讲述的故事也是特吕弗本人的部分童年经历和感受,带有半自传的性质。

故事以叛逆期的男孩视角呈现给观众,通过主人公极具共鸣的生活和成长变化及细腻的人物心理的外化表现,真切地呈现出了残酷冰冷的社会现实。

十二岁的男孩安东尼所经历的少年生活的苦痛,在实景拍摄的画面中,在充满写实气息的手持镜头的质朴呈现下,显得那般的真切,毫无矫饰的真实将少年孤独迷茫的情绪渲染得非常感人。

不论是尚且年轻的心灵,还是同样经历过成长阵痛的成年观众,都可以从中产生触及心灵的共鸣。

看完影片之后,相信很多观众都不甚理解为什么影片的名字是看似莫名其妙的“四百击”,其实“四百击”来源于法文俗语“打四百下”,意思是对顽皮孩子要打400下才可以让其走上正道。

然而,电影的主人公安东尼根本不算是本性顽劣的孩子,家庭关系的破碎与家庭情感的冷漠,父母对他学习表现不佳的过于粗暴的处理方式和少有的情感关怀,老师教育以及学校环境的刻板、严厉与简单直接,导致了一个本性良好的孩子的一系列离经叛道的行为,从厌学逃学到离家出走,甚至逐渐脱离生活的正常轨迹。

纪实手法下的少年心理

新闻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描述,往往是标签化、毫无人性关怀和深层探讨的,但作为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并且曾经也因为偷窃而被关进少年犯监狱的特吕弗,对于青少年的困境与成长的残酷显然有着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以纪实的风格和手法赋予了电影人物丰富立体的真实感,深刻地挖掘了人物的心路历程与少年犯罪背后的环境、情感原因。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杨德昌执导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虽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整体上是一种群像式的呈现,但最主要的人物小四的心理变化是同样清晰而生动的,也同样暴露出少年成长的孤独与无助。

《四百击》与《牯岭街杀人事件》都描绘了庞杂的人物和生动的生活细节,不同的是《四百击》更多的是对导致成长悲剧的周围人和环境的谴责和控诉。

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每个人都身处旋涡之中,既是受害人也是有意或无意的施害者,故事涉及大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叙事线索也较为复杂。

《四百击》着重于描画个体的经历,其简洁朴实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这部电影“新浪潮”主义的鲜明特征,主人公安东尼在最后逃出牢笼、奔向大海与未知时,冲破桎梏的激情和开放式的结局,形成了电影给人以遐想和沉思的完美落幕。

镜头调度下的孤独内心

《四百击》中多处使用长镜头的拍摄方法,与巴黎街头真实的场景与环境、摇晃的手持镜头相结合,形成了影片鲜明的纪实美学风格与时空连贯流畅、完整开放的长镜头美学。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选择用流畅的长镜头来表现巴黎城市生活的街道景象,以参与者的视角从微仰到平视拍摄来展示街道,摄像机镜头始终平行于一个坐在车里游览的观众的视角,在音乐的衬托下显得细腻而忧郁,营造了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和故事走向的情绪氛围。

后来安东尼离家后深夜在街头游荡的长镜头,更是强烈地突出了小男孩内心的孤独与思绪的混乱,巴黎街头破落萧瑟的街景与同样在深夜怀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游荡的路人,真实地展示着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和人们情感的疏离冷漠。

《四百击》的第一场“受罚”戏中,几乎所有的叙事都是由长镜头完成的。

画面从一个伏在桌子上写字的男生近景开始,画面中男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女人画像往前传,而摄像机镜头跟拍这个动作,以不同的景别和角度呈现着画像的传递过程,直到主人公安东尼的手中。

老师在发现学生的小动作后让安东尼把画像交上去,镜头静止,然后让安东尼入画走到讲台把画像给了老师,老师罚他站到墙角,镜头随着安东尼的走动横移,在他做了一个鬼脸之后,镜头快速甩到讲台,老师站起身宣布考试还剩一分钟,随后走下台,这个镜头到此结束。

在这个大概一分钟的长镜头里,导演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和镜头的双重调度,连贯而流畅地呈现出事件的全貌,以及过程的丰富细节,传达出导演想要表现的孩子们的心思活泛与老师的教条主义和不问是非。

镜头美学营造强烈氛围

影片最为人所称誉的长镜头便是结尾时的三个一组的长镜头,少年不知所措但不顾一切地一路奔跑,导演精心设计,使用侧跟拍的长镜头表现安东尼的奔跑过程。

他沿着河穿过树林,超过田野,滑下陡坡,摄影机从摇拍到跟拍,然后是一个大全景,呈现此时安东尼所处的环境。

安东尼成功跑到象征着自由、狂放不羁的大海边,任海水拍打他的双脚。

突然,他转过身,向岸边走来,最后满脸迷茫的面部特写,充满复杂情感的眼神久久地凝视着观众,特写镜头极具张力地传达出人物迷茫惶恐的情绪,画面定格在这里。

长镜头中随着主人公的逃离与挣脱,不断上扬的情绪抒发出畅快淋漓与激情昂扬,却在最后以下行的音调重重落下,砸在每个陷入迷思的观众心里。

最后这组长镜头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现出动作与事件的完整和统一,通过不断变换的景物展现外部空间的真实,更通过事件过程的全局展现人物完整的情绪变化,这种极其细腻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氛围与节奏。

这使得观众极其容易被带入角色情绪中而产生共鸣,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其浸入和感受蕴含在影像之中的意义和力量,长镜头的美学价值与感染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导演特吕弗一生都在尝试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拒绝陈规,正如安东尼冲破藩篱的出逃与奔跑,《四百击》可谓是个人风格与影像风格的契合统一。

《四百击》是特吕弗交出的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开山之作,实践和发展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与纪实主义,在剧情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与长镜头美学上都做出了开辟性的贡献。

现今,后期技术,高科技拍摄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技术使得长镜头这种表现手法也越来越炫目,这是当代电影创作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极力追求猎奇和炫目,使得长镜头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和人文价值。

而《四百击》这样的一些出自大师之手的长镜头理论开山之作,虽然在技术上远不如今天,使其看起来质朴而略显粗糙,但却胜在更加高潮的艺术手法与人文内涵,其所形成的美学价值,赋予剧情片以纪录片的真实质感与丰满意境。

如今看来,更是一种粗粝的精致。

如果觉得《豆瓣8.8 纪实性和长镜头下孩子那颗“孤独的心”:《四百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