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行生态谷自动驾驶全出行链锻造策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行生态谷自动驾驶全出行链锻造策

时间:2018-09-04 01:23:27

相关推荐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行生态谷自动驾驶全出行链锻造策

【编者按】

,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调研园区: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调研时间:8月3日

8月3日,课题组再次来到奉贤区金海公路6055号,上次来到这里是几个月前调研东方美谷,这次课题组走进了园区的另一幢商务楼,这里是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的办公场所。

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以下简称“智行生态谷”)是临港集团与奉贤区“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重要载体,正在重点打造上海第三个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

汽车产业并非奉贤区的优势产业,那么位于奉贤新城核心地带的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为何会被列为上海26个特色园区?本次调研,课题组重点了解自动驾驶全出行链锻造的策略与前景。

“未来空间”

进博会上,中国领先的5G+AI无人驾驶公司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智行”)宣布落户智行生态谷,成为奉贤“未来空间”的一号项目。

“未来空间”是奉贤继“东方美谷”之后重磅打造的区域经济新引擎,着眼于引进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制造产业。

为何首先选中中智行?虽然公司仅成立两年,但中智行称得上是无人驾驶领域的一颗明星。作为全球首个将5G、AI在底层架构深度融合的无人驾驶公司,,中智行获首批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

以5G、AI和车路协同为基本发展战略也与奉贤“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定位一致。作为奉贤“未来空间”规划的一部分,智行生态谷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为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创新的承载和支持。

实际上,早在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临港后,奉贤就开始谋划打造上海汽车产业“第三极”。特斯拉中国加快提升零部件国产率,上下游企业加速在周边集聚,这为毗邻的奉贤板块带来产业链延伸和发展机遇。

8月,临港新片区揭开面纱,其中奉贤区覆盖临港新片区全域近2/3面积。面对机遇,奉贤加快规划,并出台《奉贤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计划”)。

9月,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临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借鉴美国“斯坦福-硅谷”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多方资源叠加优势,聚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附加值高、技术转化能力强、智慧生态宜居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

智行生态谷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智能网联新能源“工业强基”专家组组长、上海智能网联测试示范专家组员殷承良一同参与规划与建设。殷承良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技术中心”)董事长、总经理。该公司是由临港集团、上海交大、专业创新管理平台共同组建成立。其中,最大的股东是殷承良带领的创新创业技术管理平台(股权占比46%),临港集团和上海交大分别占股35%和19%。所筹建合资公司必须让经营团队主要参股,这是公司成立之初临港集团就提出的诉求。

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总经理杨凌宇解释,这个领域很前沿,需要由专业的团队来做。

作为一家平台公司,技术中心的首要职责是建设及运维园区测试场景,肩负推进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园区还引进了上海交大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也由该技术中心负责运维。

在汽车领域深耕了三十年,殷承良十分了解上海智能网联发展规划,也清楚上海这一产业发展的长短板。

位于嘉定和临港新片区无人驾驶测试区分别于和开园。嘉定测试区主要是普通汽车上路测试,而临港测试示范区主要是大货车和大卡车,两者重点都在公共道路上的无人驾驶测试。

国内整体情况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内先后建立了20余家智能网联测试区,但测试场景都在公开开放道路上,唯独缺了两头。

“目前批准的路都是一段段的,无人驾驶测试都在一些指定的道路上,出家门、回家,进园区、回园区、进校区等两头停车都没有,停车怎么办?”殷承良表示,没有“两头”就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点对点”需求。

智能网联测试区建设的同质化令殷承良担忧,最后一公里不打通,如何满足人们实实在在的需求?奉贤要打造上海第三个道路测试区,也应该与临港、嘉定两个测试区错位发展。

殷承良把这些想法告诉临港集团,双方一拍即合。

在奉贤区、临港集团、上海交大“政、企、校”三方多次沟通交流后,最终敲定了智行生态谷的发展目标:建设打通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智慧全出行链”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这是全国乃至世界首个按照全出行链理念建设的综合测试示范区。

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项目提出了“智慧全出行链”的理念,针对大型地下空间、园区内道路和园区周边(7.8公里)进行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最后一公里”典型需求。二期项目是区域覆盖,即以区域为核心概念打造一个网格化覆盖的示范区,覆盖面积33平方公里。测试场景一期已经于今年8月份完成建设,投入运行。据悉,二期将于启动、完成建设投入运行。

园区内建成的大型单体地下停车场,成为双方首先敲定的智能网联测试区域。随着大型商场、办公楼宇、居民住宅逐年增加,地下停车场也越来越多。无人驾驶推向应用市场,自动泊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首先在地库测试区,该地库一期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总停车位1386个,其中测试车位120个,具体场景包括室内定位、道路监控、路径诱导等。

其次是到家、到公司、到学校、到商场等场所的区域覆盖。智行生态谷建设了“园区智慧交通综合测试示范区”,围绕社区、园区、校区、景区、商区、城区六大典型场景,真正实现互通互联和智慧出行。

第三块是公共交通站点接驳综合示范区。从园区到地铁站的短程接驳也是出行的重要一段,打通全出行链,这段必不可少。据悉,园区地铁站接驳规划区域共7.8公里。

园区目前已建成面积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贡献税收3.01亿元。按亩均计,目前亩均税收约150万元/亩;园区未来三至五年的目标是达到300万元/亩。

殷承良总结了奉贤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同其他网联测试区的四点不同,“既有开放道路、又有区域场景;既有地上,也有地下空间;既支持单车智能、也支持车路协同;既支持单一道路,更注重区域覆盖。”

“最后一公里”的规划也是根据实际运用情况驱使。无人驾驶场景最可能实现市场化的是在近距离、障碍少的区域内道路。区域内没有社会车辆,而且是固定线路,也不需要工信部、交通部等资质门槛限制等,在这些条件驱动下,景点接驳、物流配送、小区环卫、移动贩卖等是无人驾驶未来最快实现的场景。

车路协同

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汽车发展方向。

在奉贤汽车“三年计划”中,临港南桥科技城(智行生态谷)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承载区,定位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为主。

为何不是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特斯拉、Apollo等都已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最新突破。一旦L4或者L5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商业化部署,将重塑汽车行业格局。[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将汽车分为6个自动化等级(0级、1级、2级、3级、4级、5级),L4 级为高度自动化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化驾驶。]

但单车智能对集成度要求非常高,不仅在软硬件技术,也在技术的集成,中国目前多项技术仍存瓶颈。从芯片延伸开来的零部件技术,到无人驾驶的整车集成能力,国内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零部件公司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明显差距。如自动驾驶需要通过各类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收集道路、车辆信息,而中国的传感器的精度和速度、芯片计算等仍有待提高,要达到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仍然需要时间。

“单车智能比拼,整车依旧是老大,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国内竞争不过国外,所以我们一定要另辟蹊径。”殷承良说。

同时存在的还有成本问题。杨凌宇介绍,“现在一辆车要达到无人驾驶L4级别,在这辆车上面安装的各项设备、仪器等价值约80万元,成本非常高,很难实现商业化。怎么降低成本?把车上的设备转移到道路上去,能够将成本降低到10万元以下。”

受制于这两方面因素,自动驾驶越来越依靠智能道路设施的进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通过车、路感知设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实时高精度感知,实现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与道路交通设施间信息交互和共享。同时基于中国基建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成为新赛道。正如中智行CEO王劲所言,中国实现L4级以上自动驾驶仍需2到3年时间,但是5G和AI的结合能够让中国率先走上车路协同这条路。

网联通信是连接车、路、云的纽带。中国领先的5G 通信技术给发展车路协同带来优势。智能网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5G高带宽、高时效条件下数据传输更快,效率更高,将感知等设备从车上转移到路侧,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获取更多交通信息。

此外,中国通达的高速公路网,也为自动驾驶朝着车路协同的方向提供基础条件。车路协同发展,不仅在于智慧的车,也要有聪明的路。而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包括5G、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在内的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加快,道路越来越聪明,将支撑车路协同更好发展。

重在产业生态融合

智慧的车和聪明的路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车路协同发展。这也意味着这一产业面临较长的产业链,上游产业涵盖传感器、地图、通信、AI算法、汽车电子、道路设施等;中游系统涉及智能制造、交通企业、系统集成、数据集成等产业;下游系统涉及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物流配送、行业服务等行业,跨越汽车、人工智能、通信、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

多产业高度交叉融合是智能网联的特色,也是难点。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科创服务中心副总监魏伟告诉课题组,单独造车或造摄像头目前技术上都可以实现,但难点恰在集成。

对相关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技术作为企业核心资本需要迭代和攻坚,但这不是他们做成“车路协同”这件事的难点,难点在企业间的“融合”。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法务与公共关系副总裁裴颖告诉课题组,“无人驾驶真正落地需要包括汽车、AI、通信、5G等多个行业融合起来,只有很好地融合,无人驾驶才能落地。”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将产业链上下游集聚起来,也要提供相应的场景。

生态是什么?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能够相互服务。魏伟介绍,“集聚是大家在一起各做各的,生态是企业间有机融合,企业既是被服务的对象,又是提供服务的主体。”

只有在场景中将项目落地,才能逐渐形成生态。在测试场景的吸引下,目前园区已集聚上下游企业数十家,园区也在继续导入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形成“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智行生态谷成立之日起便有“融合”属性。杨凌宇告诉课题组,车只是园区未来要发展的重要一环。智行生态谷不仅围绕车,而是围绕着V2X(vehicles to everything;汽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的整个产业链进行不断的扩展和延伸。

正因如此,专注于汽车电子控制器开发工具领域的昆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昆易电子”)选择将新址落在智行生态谷。昆易电子服务整车及各级零部件产业链,十年来,一直保持盈利。该公司董事长陈奇说,选择智行生态谷,一是服务,二是生态。

作为传统汽车部件公司,来到智行生态谷,昆易有新的使命。陈奇介绍,汽车在不断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公司跟随服务对象发展,智行生态谷形成了上下游集聚交融的生态,我们既可以成为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这与我们公司的定位和目标相契合。

未来商业化:面临降成本、商业模式难题

信息安全是未来无人驾驶能否上路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商业化的前提。这些能否落实,行业标准很重要。据悉,园区将会联合产业链上游领军企业,组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协同组织,不断完善行业标准,抢抓话语权。

园区打造的上海市智能网联信息安全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也是全国第一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殷承良介绍,未来该平台将会升级到国家级汽车安全公共服务平台。

当然,殷承良非常清楚,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的逻辑上。因此,技术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孵化平台。在奉贤、临港、交大三方的努力下,上海交大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将会迁入园区,同时成立十个核心技术研究所,未来将从科研成果转化和公共研发服务两个方面着手,推动一批高精尖项目的孵化,为智能联网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驱动。“这是临港集团‘投资一批、导入一批、孵化一批’的战略,我们要在园区内培养扶植创新的‘小花’,并让这些‘小花’茁壮成长。”杨凌宇说,在培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将激发出产业创新和生态集聚的强劲势能,其中也必须蕴含着园区发展尤其是投资性收益显现的蓝海。

对企业来讲,商业模式是关注重点。“新产品是试错试出来的,一定不是完全想好了之后再往前跑的。”裴颖告诉课题组,除了多行业交叉融合难,如何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也是企业的难题。

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曾指出,奉贤是上海最新的汽车产业中心,“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奉贤的汽车产业体现了“新的人、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二是新片区有创新的政策、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未来,是“特区中的特区”。

无人驾驶不仅新在技术、人才,也在于模式之新。不同于传统汽车产业的模式,无人驾驶产品迭代升级是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的,迭代速度、行业发展非常快,对企业来说,产品尽快落地非常重要。

5G让中国无人车至少加速两年,商业模式的探讨已不再处于展望阶段,而是迫在眉睫。“如果商业模式出不来,成本下不去,就不会有市场。”这也是殷承良的担忧,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是一片“红海”,需要尽快确立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这也是智行生态谷正在探索的方向。

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完善园区产业创新生态,放大地下测试场景优势

一、园区特征

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位于上海市奉贤新城北部核心位置,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隔江相望,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南上海汽车产业中心——“未来空间”的核心技术承载区。依托临港集团、奉贤区、上海交通大学三方战略合作,园区导入“斯坦福- 硅谷”产研融合创新模式,建设上海第三个无人驾测试中心及信息安全平台等核心功能平台。未来,智行生态谷致力于发展多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全出行链”,将集研发、验证、测试、考核、示范、运营综合能力于一体,推动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创新研发,高位构建引领未来的智能网联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并与临港新片区上汽、特斯拉汽车产业基地实现集群发展、融合互动,合力打造上海汽车产业“第三极”。

二、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高端切入优势。围绕中国车路协同发展,智行生态谷重点聚集产业链前端环节,着力制定车路协同技术标准。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联合中智行等行业龙头企业、上海交通大学10多个研究所等,探索制定引领全球的车辆协同标准,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大跨步向前发展。

二是多方协同发展优势。园区快速发展是奉贤区、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多方协同共推的结果,是政策、技术与资产三要素融合的集中体现。奉贤区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场场景等基础建设、资金筹措和投资管理,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研究所,能够为南桥智行谷提供高端技术支撑。临港集团南桥公司负责园区开发运营,提供临港南桥科技城地下停车场和园区道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并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类商务服务。

三是丰富的测试场景优势。园区针对智能驾驶的各个环节,建设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测试区域,具体有四个特质。

既有开放道路,又有区域场景。充分利用一期测试场景共9.87公里(园区测试场景2.07公里+开放道路测试场景7.8公里),推动实现园区、社区、校区、景区、商区、城区六大场景联动。

既有地上空间,又有地下空间。充分利用一期近10万平方米地下连通、全开挖的地下空间,通过装备路侧单元及车载单元,建设国内首个涵盖5G、LTE-V、WIFI、UWB定位等不同通讯和定位方式的大型地下车库。

既有单车服务,又有互通互联。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云端的互联互通。

既注重单车道路,又有区域覆盖。以实现点对点服务为目标,为广大车企、零部件企业及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5G环境下最为先进的智能网联研发测试服务。

三、存在问题

一是行业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由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整体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标准及规范不健全,企业分工与协同机制仍未建立。虽然南桥智行生态谷着力推动联盟或共同体建设,构建行业发展的主体框架,然而多方主体的利益分享机制与具体职责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

二是车路协同公共数据信息的开放与监管不完善。一方面,车路协同主体对接交通信号灯、交通管理等公共信息难。另一方面,对于如何管理车路协同数据云平台,还未有较为明确的规章制度,存在智慧交通运行数据管理风险等。

三是针对前沿行业的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车路协同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有功能强大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例如,需要更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备案及申请等服务;需要更多的高能级孵化器,持续培育一批高技术水平、高成长的高科技企业。

四、未来发展建议

为把南桥智行生态谷建设成为引领中国车路协同发展的技术与标准源点,结合行业瓶颈问题与园区不足,未来应重点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破除行业发展制约性因素,完善园区特色化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部门在协同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在推动车路协同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力争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管理部门、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的意见,形成前瞻性与实用性强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加快完善车路协同公共数据的监管体系。在进一步开放公共交通信息的基础上,依托网信办、交通委等部门,加快推进车路协同公共数据平台构建,形成公共数据管理的框架与相关办法,使得公共数据安全储存、高效实用、精细化服务车路协同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和创新生态。要引进高质量服务机构,实现知识产权等服务的专业覆盖,实现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协同保护。此外,应加强各类政策咨询服务,引导园区企业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四是放大地下测试车库优势。园区应进一步完善地下测试车库的“最后一公里”测试功能,进一步对智能驾驶汽车企业开放,通过产业联动和数据共享,打造智能出行产业链生态,与嘉定智能网联开放道路测试区、临港智能网联综合测试区共同实现三位一体、错位互补的互动发展格局。

[本文执笔人:王琳杰、张靓、张云伟,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如果觉得《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行生态谷自动驾驶全出行链锻造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