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24岁傅园慧随身携带“摸摸” 孩子有“怪癖” 家长该不该干预?

24岁傅园慧随身携带“摸摸” 孩子有“怪癖” 家长该不该干预?

时间:2019-01-02 08:58:04

相关推荐

24岁傅园慧随身携带“摸摸” 孩子有“怪癖” 家长该不该干预?

文 | 两口育儿(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怪癖”,而每种“怪癖”的产生背后,都包含着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现的“依恋物”行为。

简单来说,依恋物是指对某种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现出的过分依恋行为,可以是睡觉不离身、出门一定要携带等。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们都担心是不是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为了避免此种行为对孩子健康生长的影响,有些家长会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制让他们戒除,结果却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升级。

爸爸强制戒除女儿的“依恋物”行为,导致父女关系敌对

最近,萱萱爸爸发现女儿对一条白色的碎花小毛毯情有独钟,几乎到了不离手的地步,睡觉一定要抱着,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放在自己的旁边,吃饭的时候还要盖在自己的腿上……

看到孩子这样,他就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应该马上强制让她改正过来,不然以后长大了还随时随地带着小毛毯?所以他就趁女儿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把她小毛毯藏了起来。

可谁想到,女儿发现小毛毯不见了之后,先是在屋子里找来找去。找不到之后就让爸爸妈妈帮忙一起找,还找不到之后,就开始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吃饭也不吃,睡觉也不睡。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萱萱爸爸赶紧把床单拿了出来,知道是爸爸藏了自己的床单,女儿非常的生气,连着好几天都没有理他。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恋物”行为,带着一定的误解,总认为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就会想着一定要让孩子改掉,就像上述案例中提到的这位爸爸一样。

其实,如果对孩子的“恋物”行为有充分的的了解之后,相信不少的家长会改变这种看法。

孩子为什么会有“依恋物”行为?

威斯康星大学儿童心理学者Richard Passman等人,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软物依恋”在全世界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尤其是1.5岁至2岁的孩子中最为常见,并且不同国家的孩子占据的比例不同。

其中美国、新西兰等国家,有此种行为的孩子占比可高达五分之三;而伦敦的孩子只占据六分之一。

可见,“依恋物”行为并不是一种特殊性现象,因此,家长不必因为自家娃有这种行为,就觉得他比较奇怪。

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会经历情感发育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于孩子而言,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并呈现逐渐加强的规律。

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他们会更倾向于去探索世界,比如:自己动手拿奶瓶、吃饭、去外面感受风、阳光等。

在他们积极“闯荡”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爸爸妈妈不能随时随地的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所以他们就会把这种对父母该有的依恋情感,转移到某种物品上,而这种物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其中被他们选择成为的“依恋物”,多为比较柔软的物品,比如:床单、毛绒玩具、被子等。原因是柔软的物品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慰藉,即使没有爸爸妈妈的时刻陪伴,也能够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依恋物”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吗?

国家级游泳运动员傅园慧,24岁了依然随身斜跨一个红色的“环形绳线”,她称它为“摸摸”,这就是她从小带到大的“依恋物”。

带着“摸摸”长大,傅园慧不仅乐观开朗幽默,而且具备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多次在游泳比赛中获得数一数二的成绩。

又有谁敢说“依恋物”给她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吗?

因此,那些担心“依恋物”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家长可以放下自己的顾虑了。不仅如此,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依恋物”,还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依恋物”的作用

1、情感寄托

孩子作为生命个体,不仅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情感问题,而不是所有的情感问题都会被倾听、消解。这时候“依恋物”的存在,可作为孩子情感寄托、表达的出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恋物”是孩子的情感依靠、心理安慰,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

2、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孩子有了“依恋物”,也就获得了一份安全感,所以每当到了新环境之后,只要带着“依恋物”,孩子就不会表现的太过紧张、焦虑、抵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依恋物”能够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新环境。

需不需要强制戒除孩子的“依恋物”?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非常明确的回答:不需要!

原因有两点:

1、父母的陪伴可减轻孩子对物品的依恋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对父母比较依恋的主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对孩子的充分陪伴,那么孩子一般不会发生“依恋物”行为。

对于已经产生“依恋物”行为的孩子,家长想要改善他们的这种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增加跟孩子的亲密互动,比如:拥抱、亲吻、举高高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重新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时,即可有效的改善他们的“依恋物”行为。

一个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个是让自己依恋的物品,两个都能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自动选择前者。

2、孩子的“依恋物”行为可能会自动消失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事、物,家长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加强,他们对“依恋物”的注意力和情感,也会逐步的转移到其他的地方,最终会自然而然的脱离依恋物。

总之,“依恋物”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仅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带去好处。因此,不建议家长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就强制性的让孩子戒除这种行为,只要孩子的此种行为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影响,家长们根本不需要太过在意理会。

如果觉得《24岁傅园慧随身携带“摸摸” 孩子有“怪癖” 家长该不该干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