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湖北: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 努力开创湖北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湖北: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 努力开创湖北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2021-02-28 03:49:23

相关推荐

湖北: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 努力开创湖北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湖北是教育大省,现有普通中小学15862所,普通高等学校85所,职业学校468所,在校学生105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六分之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魄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措施,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南,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创建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竞赛活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管理和业务指导机构,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网络

“十五”期间迄今,全省15个市、州教育局设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机构,所有县(市、区)教育局配备了体卫艺工作管理干部。全省现有专职干部150余人,体育教研员190余人,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为了拓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覆盖面,整合学校体育的优势资源,我省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协会、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及14个体育单项协会等学校体育群团组织,拥有团体会员140余个,个人会员2000余人,逐步构建成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体育社团、体育教学指导三维一体、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体卫艺工作格局,促进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和办学行为

近几年来,我省围绕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依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及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对学校保证体育课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体育科学研究、落实课余体育锻炼、规范体育竞赛管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明确规定,逐步形成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框架体系。为了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我们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了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在《湖北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办法》和《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中纳入了10余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指标。把抓好体育课程的开课率,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列入省教育厅年度工目标责任,保证落实。在教育行政处罚项目中,增设了保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遭到侵犯和破坏的条款。这些政府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文件的制定,使学校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了管理工作质量。

三、建立课程新概念,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我省按照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按照一年制定实施方案,布局实验点;二年总结经验,区域性逐步推广;三年扩大规模,全面实施《课标》的工作规划,使实施新《课标》的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行政指导,明确体育课程定位。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教育部有文件精神,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停开或挤占体育课时。同时,对各年级每周体育课时数、体育教师编制要求、合理计算体育教学工作量、改善体育教师工作条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教学的督导评估等提出了具体意见。二是组织《课标》培训,建立体育课程新理念。从2001年起,举办了三期800余名省级骨干教师学习新《课标》培训班,各市、州、县按照省的部署也分级举办了3000余人的教师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系统掌握新《课标》精神,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三是加强学科交流,发挥专家指导作用。组织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100余人次到改革实验区学校,与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研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选派了80余名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参加国家级课程培训班的学习,掌握实施新《课标》的新动态,通过大会报告、研讨交流、现场培训、网上咨询等形式,指导全省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四是以“六新”为主题,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为了整体推进《课标》的实施,交流课程改革实验的典型经验,以“建立新概念、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创造新教法、研制新器材”为主题,在潜江市举办了湖北省第六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展示了40节“六新”优质体育课。对800名观摩教师代表进行了“三个一”的评选活动,即:一份体现《课标》精神的教案,一堂学生满意的体育课,一篇具有科研水平的课堂分析报告。本次活动历时一年,覆盖全省,汇集了大量的体育教师领会《课标》精神,参与教学改革,钻研教材教法的新成果,评选出优质示范课96节,优秀论文、教案和分析报告960余篇。为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创造了的良好氛围。五是改革体育中考内容,完善考核评价办法。针对初中毕业体育考试中的应试现象,结合新《课标》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了体育基础知识、身体机能、身体形态指标,并实行了选项考试。目前,全省90%的初中实施了体育中考,年考试人数达90余万,并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新的考试办法和机制。

通过新《课标》的推广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小学和初中全部实施新《课标》,城市、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课率分别达到100%和达到96%,每周体育课2至4学时得到保障。体育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明显突破了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情景化和人文化效果。课堂教学更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健康性和娱乐性,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达到了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在课程改革中基层学校开发了多项校本教材,先后有200余名体育教师在全国性的体育教学评优评奖活动中,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46个,其他奖项159个,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也有明显改善,全省现有各类环型运动场地11259块,其中,塑胶运动场288块,各种球类教学场地20686块,各种室内体育场馆1593座,游泳池146座,保证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率先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我省现有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15376人,其中中学专职体育教师8024人,获得本专科及以上学历的6623人,占教师总数的82.54%;小学专职体育教师7352人,获得本专科学历的5306人,占教师总数的72.18%,基本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针对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培训难度较大的实情,我省于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计划投入一个亿,选聘湖北名师、特级教师、高校专家等一线教师,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的方式,委托高等学校用五年时间,对全省10万名农村教师进行全员免费培训。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我们建立了训后跟踪机制,加强学员在岗研修检查与指导,并与教师聘用、职称评定和评先结合。成立了督查专班,加强对培训效果考核和培训经费的审计,根据培训效果予以表彰奖励。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强调,要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活动空间,满足农村学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求。目前,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共培训农村体育教师2500人。通过培训教师们深有感触的说“这次培训印象深刻,提供了思考农村体育教学的新思路,回去后要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组织好体育教学,为农村的孩子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情景和活动空间,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重大举措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领导,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全国主要电视新闻和网络媒体的高度评价。

除此之外,我省连续开展体育教学“扶贫帮教”活动,选派优秀教师200人,选送优质示范课60余节,到30多个贫困及山区县的农村学校巡回作课示范,帮助农村教师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参加示范课观摩的教师达6000人次,提高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省和各地选送了190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专业培训,培养体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0余人。为了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五年举办了二届全省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共交流体育学术论文1400余篇,部分优秀论文得到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五年来,我省在全国性体育学术交流活动中共获得一等奖149个,二至三等奖396个。以迎接二届全国中运会和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为契机,组织体育教师撰写体育学术论文800篇,遴选100篇报教育部评选,获得一等奖2篇,二至三等奖26篇,团体总分第六名、第十名及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

五、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2002年我省公布了湖北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研结果,湖北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研结果引起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厅长路钢同志在黄石大冶市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明确指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重视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体育工作不好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近几年来,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团省委以贯彻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契机,采取得力措施,通过法规指导、规范行为,建立机制、齐抓共管,较好的扭转了部分地区和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教学时间,随意停开、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现象。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规定课外活动时间,保障1小时体育锻炼。向全省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提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的工作指导思想。规定学校每周必须给学生安排三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天必须保证学生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开展课间25至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同时,将课程计划、作息时间向社会公布,建立举报电话,凡举报有违犯作息制度行为的坚决查处。对违反规定造成安全事故的,从严查处,情节严重,酿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目前,全省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学生达到77.24%。武汉、襄樊、荆州、黄石、宜昌、随州等地区正在大面积学校推行体育大课间活动,其它市、州进入试点推广阶段。二是建设“快乐体育园地”,实施文体活动工程。2001年我省在襄樊市召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该市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废旧利用,开发体育资源,建设“快乐体育园地”的经验,并被多家报刊媒体宣传。同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我省也在初创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快乐体育园地”建设。在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并与体育、文化部门联合行文规定,各地文化、体育部门所属的文体设施应向中小学生优先、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必须向学生全部开放,把学生身边的体育教学组织好,体育设施建设好,体育组织成立好,体育活动开展好;各市州和学校要定期举办体育、艺术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活动空间。为此,省教育厅六年投入600万,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体育、艺术设施,各地借鉴襄樊经验,70%的市、州启动了校园文体活动工程。如武汉市政府投入100万,为40所学校添置体育器材,面向社区青少年开放,使学生共享体育资源。目前,全省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近60座,50%的农村学校已建有不同规模、形式的体育园地。我省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襄樊、武汉市被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潜江市、武汉市江岸区、荆州市沙市区被评为省级示范区。三是开发与利用体育资源,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我省制定了《湖北省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备目录》,将体育设施的配备纳入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建立配备标准。与省体育局协商,在社区和学校附近设立全民健身路径,为学生提供课外锻炼场所。组织承担了国家《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课题研究,指导广大教师开展自制小型体育器材的研究,创作自编课间操等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各地自创自编了韵律操、器械操、武术操、秧歌操、保健操,跳长绳、跳房子、跳皮筋、跳木桩,滚空竹、滚铁环、滚车轮、滚陀螺等150余种小教材,既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也缓解了体育器材的供需矛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在文体活动工程创建中,研制开发的体育小器材近100种,数量达100万之多。如黄石大冶和武汉实验小学体育教师研制的《流星球》、《台式排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襄樊市创作的“多人跳绳”项目,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最佳集体竞赛项目和优秀集体竞赛项目创编奖二个第一名,并在全国推广。

六、推进“教体结合”新思路,体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我省按照教体结合、规范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在体育人才培养和竞赛管理方面,形成了教育体育部门形成合力,体育后备人才形成梯队,大中小学校形成网络,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不断完善,竞赛制度不断规范的工作局面。一是推进“教体结合”,实施“新苗工程”。与省体育局共同实施青少年体育“新苗工程”,全省各市、州创办业余体校130余所,建立了16项目的13个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每年争取国家和省投入300万元。全省布局了9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地二级传统项目学校500余所。按照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跟踪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了4000余人的后备人才库,每年对10%的重点培养对象给予人均2000元的投入。为我省竞技体育和高等学校优秀运动队储备了优质体育后备人才。二是建立竞赛制度,规范竞赛管理。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我省坚持每三年、四年分别举办一届综合性的大、中学生运动会,并纳入省运会系列。每年举办省级大中学生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单项体育比赛达30余项,各地举办和参加的体育竞赛活动达300余次。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行文规定,在全省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获得的名次,可作为办理运动员等级证书和升学优录政策的依据,为学校体育训练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启动了《全省学校体育竞赛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注册运动员5000余名,使学校体育竞赛向科学管理、和谐赛场、公平竞争的方向健康发展。三是调动积极因素,完善体育协作组织。我省在省中专体协和高校体协合并的基础上,换届组成了新一届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协会设”四部一室”和14个体育单项协会,会员学校覆盖全省100余所高校。协会主席和副主席均由省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担任,常务机构由行政职能部门和高校体育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各单项协会的主席均由分管校长担任,形成了政府宏观指导,领导亲自参与,学校承担义务,部门各负其责、管理规范有序的工作局面。协会在协助教育厅制定宏观政策、加强督导检查、组织体育竞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省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影响下,各高校和大学生组成的球类、棋类、健美、登山、航空、定向、拓展、野外生存等体育协会有1360余个,经常参加协会工作的学生和教师达65000余人。四是建立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布局高水平运动队。我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要求,把培养体育特色人才和创建高水平运动队,作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工作来抓。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制定了招收体育特长生的优录政策,建立了测试选拔机制。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了高考体育优录和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政策,五年间近6000学生参加体育特长测试,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约2500人,推动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发展,为高校创建高水平运动队奠定了基础。我省对20余所高校进行了评估检查,经教育部批准,确定了14所院校,15个项目创建高水平运动队,保证了体育特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七、学校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国内外体育竞赛交流日益频繁

五年来,我省学校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体育竞赛规模日趋扩大。五年间,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联合举办了各二届全省综合性的大、中学运动会等100余次全省年度大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参赛学生达50000人次,仅就打破了40余项大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涌现了一批国家健将级和一、二级学生运动员。单项体育学校特色鲜明。武汉新合村小学等10所学校,被亚足联命名为“中国展望武汉足球项目授权学校”,亚足联官员哈曼称“中国展望武汉足球试点项目取得巨大成功”。以我国著名运动员命名的韩爱萍羽毛球学校,刘黎敏游泳学校等相继在学校内建成。武汉四中天力田径学校以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坚持“育人为本、学练并重、特长突出、健康成长”的办校宗旨,积极探索教体结合,网络人才的新模式,开展课余训练。武汉市桥口区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了乒乓球、跆拳道、足球、田径、篮球、围棋、国际象棋等多项体育俱乐部,坚持系统训练,培养出大批的体育人才,先后向国家输送了高凌、李婷、刘黎敏、郑李辉、赵生、杨威等近百名优秀运动员,被国际奥委会委员称为“冠军的摇篮”。大型体育竞赛成绩突出。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六和第十名的好成绩。在近几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攀岩、定向越野等年度的超霸赛、联赛、锦标赛中,曾分别获得冠军、亚军、季军及多项前八名的优异成绩。我省中学生在全国体育竞赛中共获得金牌75块,铜牌和银牌226块。国内外体育交流日益频繁。我省先后承办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毽球、攀岩、桥牌、自行车、健身健美等多项国内外体育竞赛活动。高等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瑞典、波兰、保加利亚、土尔其、韩国、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竞赛交流活动。其中大学生羽毛球队在四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获得12块金牌,武术队在三届国际武术节(擂台赛)上获得27块金牌,散打队在中美警察搏击对抗赛上七战七捷,篮球队在东亚地区篮球锦标赛上获得第四名。我省中学生足球队在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上获得第五名,田径队代表在葡萄牙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四块金牌、五块铜牌和银牌及学校组团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些体育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扩大了湖北学校体育的影响,也为湖北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统领学校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为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享有体育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快乐健康地成长做出新的贡献。

如果觉得《湖北: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 努力开创湖北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