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彰武地名】五峰镇各村屯地名来源

【彰武地名】五峰镇各村屯地名来源

时间:2021-09-24 13:33:02

相关推荐

【彰武地名】五峰镇各村屯地名来源

五峰镇

位于彰武县西南部,东隔柳河邻城郊乡。西靠绕阳河,河西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南与本县两家子乡接连,北邻双庙乡。总土地面积为189.6平方公里。有5,043户,21,812ロ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五峰,位于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西南,相距13.5公里。镇名以驻地得名。

彰武县五峰镇卫星图

清末时该地为本县西乡和南乡所辖。民国时该地为第七、八两区辖,分郭家店、合不土、高山台、火石岭子等村。伪满时初期为郭家店村,后改称五峰村。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五峰乡。1947年冬彰武解放后为第七区。1956年划乡时属五峰区,分为五峰乡、孔家乡和石岭子乡。1958年建立五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五峰乡。1985年12月改设为镇,实行镇管农村的领导体制。辖20村民委员会、70自然村。

辖区内大部土地平坦,有部分区城属低洼易涝。境内有引柳干渠长14公里。有耕地面积87,622亩,农作物主要为玉米、高梁、谷子以及向日葵、大豆、蓖麻子等。1984年以来,营造农田防护网,取得显著成绩。境内产青石、绵石,是用于铁路路基的主要原料。

镇办工业已有砂轮、综合、砖厂、采石场、针织、印刷及玉器等厂,年产值近120万元。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6所和1所地区医院。镇人民政府驻地有供销社、粮库、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食品采购站、县农机修造五厂和农机校等单位。大郑铁路由境内通过,设五峰站。境内高山台山顶部有明代烽火台。

五峰,自然镇

五峰镇人民政府驻地。原系一小村落,自大郑铁路修通之后,户口日增,渐成为较大村落,住户较集中,交通亦便利。早年名郭家店,1927年大郑铁路修通,设郭家店火车站,后因与吉林省郭家店火车站重名,于1935年更为五峰站,以西南有五头山取名,此后,村名亦随之更为五峰。1985年1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设为镇,现镇内设有粮库、供销社、食品采购站、农行营业所、税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公安派出所、五峰地区医院、中学及小学等单位,县农机修造五厂及农机校亦设该镇内。镇办玉器厂生产的玉器产品近年多出口。铁路东侧有采石场,年产大量碎石,多销外地供修筑铁路之用。

五峰,村民委员会

驻地在镇内。位于五峰镇中部,属丘陵地形。耕地1,866亩,以农业为主。附近有小山,产交通及建筑用料石。全村439户,1,883口人。

石岭子,村民委员会

驻地东火石岭子。位于五峰镇东南部。柳河西侧。彰新公路从境西通过。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全村290户,1,256口人。耕地5,834亩,以农业为主。辖6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东火石岭子,自然村。

系石岭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镇东南,相距8.5公里。县城南11.7公里。东有柳河。彰武至赵坨子公路由该地通过,设有公路站点。村内有小学和供销商店。耕地2,880亩。140户,603ロ人。清道光年间建村,早年曾以蒙语命名“奇胡台”意有火石的地方。后演变成汉语名火石岭子,以岭下出火石得名。后住户增多,向西搬迁形成东、西二村,此村居东故名。

小赵家,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9.7公里,柳河西岸。耕地424亩。26户,101口人。清咸丰年间建村,因晚于老赵家故名。

老赵家,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10.7公里,柳河西岸。耕地500亩。23户,98口人。清咸丰年间建村,因赵姓得名

小丁家,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9.5公里。耕地140亩,7户,30口人。清末建村以姓氏得名丁家窝堡。后因与镇西丁家窝堡重名,改为小丁家。

东岗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8.7公里,柳河西岸。耕地1,040亩,59户,255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因住户集聚在岗东建房得名。村东北有辽金时期遗址1处,有白秞瓷碗底、印花瓷碗残片等古遗物,遗址今已为耕地。

北岗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相距8.5公里,柳河西岸。耕地890亩。42户,199口人。消光绪年间建村于岗北得名。

西窝堡,村民委员会

驻地西窝堡。位于五峰镇东南部。彰武至赵家坨子公路从境东通过。地属平原。全村157户,721口人。耕地3,311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从石岭子大队划出建立西窝堡大队,今为西窝堡村。辖2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西窝堡,自然村

系西窝堡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南,相距6.2公里,县城南偏西12.6公里。耕地1,430亩。68户,323口人。清咸丰年间建村,以陈姓居住村北岗上,曾名陈岗窝堡。1962年又以该村居西火石岭子之西,改名西窝堡。

西火石岭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7.5公里。耕地1,881亩。89户,398口人。名称来历见东火石岭子。村北有辽代遗址。

前甸子,村民委员会

驻地前甸子。位于五峰镇东南部。地属平原。全村304户,1,389口人。耕地6,903亩,以衣业为主。1962年从乱山子大队划出建立前甸子大队,1984年改为村,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前甸子,自然村

系前甸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南,相距4.4公里,县城西南14.5公里。耕地1,381亩。68户,299口人。原统称前乱山子,此地在前乱山子之南,因村外一片草甸子,遂称前甸子。村内有小学。

前乱山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3.7公里。拼地3,200亩。145户,640口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建村,因地处乱山子村之南,而得名。

韩家,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6.8公里。耕地1,916亩。72户,363口人。清同治年间始有韩姓来此居住,后成村落,故名韩家窝堡。

吴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4公里。耕地406亩。19户,87口人。清光绪年间已形成聚落,村以姓氏得名。

乱山子,村民委员会

驻地乱山子。位于五峰镇中部。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全村330户,1,457口人。耕地6,001亩,以农业为主。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乱山子,自然村

系乱山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相距3公里,县城西南11.8公里。耕地3,500亩。105户,454口人。清咸丰年间建村,村依西南乱石山得名。据《彰武县志》记:“乱石山:邑城西南三十里,山分为二,前后相应,乱石嵯峨故名”。该村每年生产大量块石、碎石,石质坚硬,多供应城市为建筑和筑路需要。村内有小学。

北洼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2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1,300亩。77户,337口人。依村北有低注地得名。

马尾岗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4.5公里。耕地1,300亩。70户,312ロ人。清同治年间建村。相传早年岗上多长马尾扫帚棵子,因得村名。

东南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相距4公里。二龙湾上游东侧。耕地包括在乱山子内。78户,354口人。为近年形成的新村落,以位于乱山子东南而得名。

唐家,村民委员会

驻地唐家街。位于五峰镇西南部。大郑铁路东侧,莲花山在村北部。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全村253户,1,113ロ人。耕地4,493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从宣女大队刘出建立唐家大队,1984年改为村。辖5自然村,以驻地得名

唐家街,自然村

系唐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南偏东,相距3.2公里,县城西南15.3公里。耕地870亩。46户,217ロ人。清咸丰年间建村,以姓氏得名。村北建有镇办良种繁育场。

宋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南偏东,相距3.2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760亩。47户,218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宋姓得名。

李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南,相距4.3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1,000亩。56户,267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李姓得名。

于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4.4公里。耕地943亩。54户,215口人,村建于清同治年间,因于姓得名,

王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3.5公里。耕地920亩。50户,196口人。村建于清咸丰年间,因王姓得名。

宣女,村民委员会。

驻地宣女窝堡。位于五峰镇南部。大郑铁路东侧。地属半低洼、半平原。全村205户,920口人。耕地4,300亩,以农业为主。辖3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宣女窝堡,自然村

系宣女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南,相距5.3公里,县城西南18公里。耕地2,470亩。120户,534口入。相传清嘉庆年间因有蒙古人名”薛莫日”的,于该地居住而得名,后谐音称宣女窝堡,村内设有供销商店及小学。

刘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南,相距4.5公里。地属平原。耕地690亩。39户,192口人。村名因居民有刘姓而得。

安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南偏东。相距6公里。地处二龙湾上游西岸。耕地1,140亩。46户,194口入。村落形成于养息牧场招垦后,因安姓居住得名。

大有享,村民委员会

驻地齐户窝堡。位于五峰镇西南部。绕阳河北岸。地属平原。全村149户,659口人。耕地3,191亩,以农业为主。辖4自然村。以大有享自然村得名。村内有镇办砖厂。

齐户窝堡,自然村

系大有享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西南,相距4.5公里,县城西南18公里。西、南两面靠绕阳河,东南有大郑铁路。耕地1,700亩。76户,324口人。相传,该村早年住有齐、胡二姓,名齐胡窝堡,后谐音改称齐户窝堡。

大有享,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南,相距3.5公里。绕阳河北岸。耕地951亩。23户,99口人。据传早年有赵姓经商,以其店铺字号”大有享”命村名。

姜家岗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南,相距2.8公里。耕地包括在大有亨自然村内。25户,104ロ人。约于清咸丰年间姜姓在此落户,形成村落时而得名。

小王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南,相距4.2公里。绕阳河北侧,东沙河子东岸。耕地540亩。25户,132ロ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村以王姓得名王家窝堡,后因重名,改为小王家窝堡。

固力本花,村民委员会

驻地固力本花。位于五峰镇西南部。大郑铁路西侧,五头山南麓。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全村228户,1,088ロ人。耕地4,627亩,以农业为主。1984年从大有享大队划出两个自然村建立固力本花村,以驻地得名。

固カ本花,自然村

系固力本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西南,相距1,8公里,县城西南15.3公里。耕地2,477亩。120户,591ロ人。村约建于清嘉庆年间。早年住户为蒙族。系蒙古语地名,正音应作“固日本花”,“固日本”意为三个,“花”意为坨子,即该地有三个坨包之意,今演变为固力本花。

大林合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南偏西相距4.2公里。大郑铁路西侧,绕阳河东岸。耕地2,150亩。108户,497ロ人。相传清道光年间已有蒙族住户。地名系蒙语。“大林”意为“七十”“大林台”意为“七十岁”。蒙古族有以岁数取名的习惯,地名似因此而得。

合不土,村民委员会

驻地合不土。位于五峰镇西部。绕阳河东岸。地属半丘陵、半平原。全村343户,1,481口人。耕地7,999亩,以农业为主。辖2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

合不土,自然村

系合不土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西偏北,相距6公里,县城西南18.1公里,绕阳河东岸。村内设有五峰供销社合不土供销商店和合不土小学。耕地5,899亩。234户,997口入。该村很早有蒙人居住。系蒙语地名。“合不土”为“合不特”的谐音,此地早年是牧场,南临苇塘,北倚坨岗,牲畜饱食后,就地休息,“合不特”含有“趴趴”之意。

团山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南,相距6.2公里,绕阳河北岸。是县西南边境村。耕地2,100亩。109户,484口人。早年住民,以近村有圆形浅山的特点取名,

大五喇叭,村民委员会

驻地大五喇叭。位于五峰镇西部,大郑铁路西侧。地属半浅山、半平原。全村272户,1,291ロ人。耕地3,592亩,以农业为主。辖2自然村。境内有五峰水库、水库管理站、苇场、渔场,年产苇约25万斤。以驻地得名。

大五喇叭,自然村

系大五喇叭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西北,相距2.5公里,县城西南13.5公里。耕地2,492亩。194户,932ロ人。村内设有大五喇叭小学。村落形成较早,约为早年陈苏鲁克牧民放牧的场所,嘉庆年间养息牧场试垦时已有人居住。为蒙古语地名。“五喇叭”正音应读“五拉布日”系指一种既不红又不紫的颜色。因附近有山,以其山石颜色而取名“五拉布日”山,后谐音演变成五喇叭山。村以山得名。两家子乡亦有五喇叭山成南北对峙,遂称之为大五喇叭和小五喇叭。大五喇叭山北麓有鹿场,1974年建,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养鹿二十余只。村北有辽代遗址。

南甸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北,相距2.4公里。耕地1,100亩。78户,359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因住户建房在大五喇叭南面大甸子上得名。

丁家,村民委员会

驻地丁家窝堡。位于五峰镇中部。大郑铁路纵贯境内。地属半洼地、半平原。全村188户,844口人。耕地3,224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从五峰大队划出建立丁家大队,1984年改为丁家村辖4自然村,以驻地取名。

丁家窝堡,自然村

系丁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2公里,县城西南11.8公里。耕地800亩。39户,186ロ人。村约建于清咸丰年间,以丁姓得名。村内有小学。村北有五峰镇林场,1976年建,占地10,000亩,已有林地面积8,000余亩。

王中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2.8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1,124亩。69户,301口人。约于清道光年间,王中移来定居,形成聚落时,村名以人名而得。

陈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相距2.3公里。耕地600亩。29户,141口人。清咸丰年间,陈姓迁至此地落户,建村时,因姓得名。

三家子,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北,相距3.1公里。耕地700亩。51户,216口人。清咸丰年间,有张、王、程三家居住在这里。后得名三家子。

碱锅,村民委员会。

驻地后碱锅。位于五峰镇西北部。地势西北是丘陵,东部是低洼、盐碱地。全村149户,693口人。耕地2,580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从大五喇叭大队划出建立碱锅大队,1984年改为碱锅村,辖2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后碱锅,自然村

系碱锅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北,相距5.5公里,县城西南11.4公里,在引柳干渠西岸。耕地1,222亩。73户,346口入。早年地多盐碱,住户曾设锅熬碱因得名。后居民增多,聚落南迁扩建,形成前、后二村,该村在后,故称后碱锅。村内有小学。村西0.5公里处有辽金时期遗址,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解放后于该遗址曾采集到布纹板瓦、自釉瓷碗底等古遺物。现已为耕地。

前碱锅,自然村

位于五峰西北,相距4.2公里。耕地1,358亩。76户,347ロ人。名称来历见后碱锅。

彭家,村民委员会

驻地彭家窝堡。位于五峰镇北部。京沈公路(北线)南侧。地属半洼地、半平原。全村217户,942口人。耕地4,475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划出孔家大队的王家窝堡,马帐房大队的彭家窝堡、陆家窝堡3个自然村,建立彭家大队。1984年改为彭家村。以驻地得名。

彭家窝堡,自然村。

系彭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北,相距7.5公里,县城西南8.4公里。耕地1,000亩。47户,217ロ人。早年以彭姓为这里开荒定居创始户,因得名。村内有小学。村西北有辽代遗址1处。村东北有一辽金时期遗址。

陆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相距8公里。京沈公路(北线)南侧。耕地950亩。48户,205口人。早年陆姓来住,因得名。

王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相距6.6公里。耕地2,525亩。122户,520口人。村名因姓而得。

前站,村民委员会

驻地前站。位于五峰镇东北部。京沈公路(北线)东西通过,高山台山耸立境内。地属有部分山地的平原。全村151户,613ロ人。耕地2,390亩,以农业为主。1974年从高山台大队划出建立大队,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名。

前站,自然村

系前站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8.6公里,县城西南5.6公里。村落在高山台山西麓,京沈公路由村东通过,设有公路站点。清代新民通向库伦的驿站。前后两村称南站、北站(见1933年《彰武县志》)。后改前站、后站。该村在南,因名前站。村东高山台山顶端有明代烽火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山台山南坡有县林果场,1968年建,林地面积5,500亩,果树面积1,000亩,果树25,000棵。

后站,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8.8公里,京沈公路西侧。33户,142口人。耕地696亩,名称来历见前站。

山东,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9.3公里,大郑铁路西侧,柳河西岸。13户,43口人。耕地190亩。民国年间建村以地处高山台山东麓得名。

山后巴,自然村

原名山后坝,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8.7公里,柳河南岸,京沈公路北侧。38户,152口人。耕地834亩,部分坡耕地。因地处高山台山后脚下得名。

孔家,村民委员会

驻地孔家窑。位于五峰镇东北部。大郑铁路由境东通过。全村251户,1,142口人。有耕地4,238亩。系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辖3自然村。以驻地孔家窑得名。

孔家窑,自然村

系孔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北,相距6公里,县城西南7.8公里。160户,716口人。耕地2,700亩。早年有孔姓于该地烧砖,故名孔家窑。村西南有相连两处古遗址,为辽代和辽金时期遺址。村内有中、小学各一所及供销商店。

西南段,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5公里。63户,293ロ人。耕地1,300亩。据传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土地清丈时形成的地段,如:西南段、正南段、东南段等,该村位于高山台村

之西南因名西南段。

正南段,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5.5公里,大郑铁路西侧。28户,133ロ人。该村位于高山台之南,故名。名称来历见西南段

高山台,村民委员会

驻地高山台。位于五峰镇东北部。大郑铁路由境东通过。全村178户,743ロ人。耕地2,594亩,以农业为主。辖3自然村,以高山台山得村名

高山台,自然村

系高山台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北相距6.9公里,县城西南6.6公里。大郑铁路西侧,乡级公路与铁路并行。耕地1,519亩。彰武设治之前,已形成聚落,村以北部高山台山得名。120户,461口人。1984年该地新建彰武南火车站。村内有小学。村北300米处有辽代遗址。

刁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7.5公里,大郑铁路西侧。31户,129ロ人。耕地417亩。因居民刁姓得村名。

王家,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8公里,大郑铁路西侧,京沈公路南侧。37户,153口人。耕地395亩。早年王姓定居后,曾名王家街、王家窝堡。后因重名,改称王家。

东南段,村民委员会

驻地东南段。位于五峰镇东北部。大郑铁路东侧,柳河西岸。全村390户,1,612口人。原为东升大队,1980年因重名改为东南段大队,1984年改为东南段村。辖6自然村。有耕地6,336亩,以粮食生产为主。村名因驻地而得。

东南段,自然村

系东南段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北,相距7公里,县城西南7公里,彭柳线(彰武——赵家坨子)公路中间站。204户,845ロ人。耕地3,530亩。名称来历见西南段。村内有小学。

果园村,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9.5公里,大郑铁路与京沈公路相交处北侧,柳河南岸,高山台山东麓。为县办林场职工家属居住区,现有21户,80口人。1978年建成,以住果园家属得名。

张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8.1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东侧,柳河西岸。58户,229口人。耕地580亩。村名因张姓而得。

阎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7.9公里,彭武至赵坨子公路东侧,柳河西岸。39户,185口人。耕地1,522亩。民国初年已形成聚落,以姓氏得名。

邢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7.4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东侧,柳河西岸。46户,181口人。耕地687亩。民国初年邢姓定居后得名。

小河套,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北,相距7.8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东侧,柳河西岸。43户,172口人。耕地642亩。民国初年形成聚落,因村中有一小河,东注柳河,故名小河套。

焦家,村民委员会

驻地焦家窝堡。位于五峰镇东部,柳河西岸。全村180户,789ロ人。耕地4,225。地属平原,以农业为主。原为于家大队,因重名,1980年以驻地名改为焦家大队,1984年改为焦家村。辖4自然村。以驻地简称得名。

焦家窝堡,自然村

系焦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东,相距6.8公里,县城南偏西9.7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中间站,东距柳河3公里。58户,253ロ人。耕地1,300亩,多为沙地,有引柳干渠纵横交错。村内有小学。村名因焦姓得。

西南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南,相距5.4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西侧。38户,148口人。耕地760亩。地属低洼,多盐碱。该村是焦家窝堡建村后在其西南面而形成的聚落,得名西南离堡。

于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北,相距8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从境西南北穿行,地处柳河西岸。耕地1,100亩。47户,204口人。村因姓氏得名

冮家窝堡,自然村。

位于五峰东偏北相距8.1公里,彰武至赵坨子公路东侧,柳河西岸。39户,184口人。耕地980亩。村以姓氏得名。

马帐房,村民委员会

驻地腰马帐房。位于五峰镇北部,柳河南岸,京沈公路东西通过。全村277户,1,206口人。属平原地形,耕地4,365亩,以农业为主。居民多搞养木杈及养鸡等副业生产。村以驻地得名

腰马帐房,自然村

系马帐房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9.4公里,县城西6.9公里,京沈公路北侧1公里。设有养路道班及站点。39户,151口人。名称来历见西马帐房。

前马帐房,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8.7公里,京沈公路北侧。52户,249口人,耕地794亩。名称来历见西马帐房。

后马帐房,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10.2公里,柳河南岸。52户,239ロ人。耕地957亩。居民多搞养木杈副业。名称来历见西马帐房。村北有排灌站和拦河闸等水利设施。

西马帐房,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9.4公里,京沈公路北侧。55户,268ロ人。耕地955亩。该地为早年养息牧场马群放牧地,相传当时牧民放牧搭有“帐房”后遂名该地为马帐房。后聚落增多,又以所处方位分前马帐房、后马帐房、腰马帐房和马帐房西南街等地名。

马房西南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8.8公里,京沈公路线上。耕地981亩。75户,283口人。名称来历见西马帐房。

纪家街,自然村

位于五峰北偏东,相距10.5公里,柳河南岸。4户,16口人。该村是后马帐房的一部分,因早年纪姓在此定居故名。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

如果觉得《【彰武地名】五峰镇各村屯地名来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