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老年天地】老年常见“一过性”脑缺血

【老年天地】老年常见“一过性”脑缺血

时间:2019-05-25 23:18:51

相关推荐

【老年天地】老年常见“一过性”脑缺血

李主任:

您好,我今年79岁。有高血压、心肌缺血,用药控制,病情稳定。最近经常出现吃饭后头晕、发困,有时突然站起来,也会头晕。到医院检查后未见病理改变,医生说与人老后脑血流调节失灵有关。

请您讲一讲我这种情况要紧吗?如何预防?谢谢!

脑是人体内需血量最大、血流量最多的器官。循环于脑内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750mL,相当于心脏输出量的15%,而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100克脑组织每分钟的血流量为50~60mL。脑组织供血没有备份,更没有库存,且对供血的要求很高、很严格,脑血流<40mL/分时,就会出现脑缺血表现。所以,脑供血必须是“足量、连续、稳定”供血。这种高标准的供血要求,不但需要全身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而且还需要脑组织局部的“自身调节”。

1

两种自身调节

脑组织局部的“自身调节”包括“代谢性自身调节”和“血管肌源性自身调节”两类。

脑组织代谢需要耗氧,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CO2、H+、K+、ATP、腺苷等。这些代谢产物的聚集,及局部氧气的大量消耗,使局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结果使局部脑血流量增加,从而适应了代谢升高的需要;但是,在局部血流增多后,过多的血流又会带走过多的代谢产物,使血氧浓度升高,导致扩血管效应失去,于是血流又恢复原态,如此,周而复始。

当局部脑组织缺血时,微动脉血管平滑肌受到的牵张力下降,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使阻力小动脉扩张,脑循环血量随之增加,从而保证脑血流的正常“稳态”。但是,老年人脑衰老变化步步加剧,使这种脑血管肌源性自身调节功能弱化、丧失,故一旦脑缺血出现,机体无法及时自行补救,临床出现脑缺血表现,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耳鸣及精神方面的症状。老年人多见“一过性脑缺血”就是这个血流调节机制老化的结果。

2

一过性脑缺血很常见

老年“一过性”脑缺血,临床很常见。它不同于病理性脑缺血,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栓塞等无关。老年性“一过性”脑缺血临床常见于餐后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很多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80岁)和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早饭后(或晚餐、午餐)容易出现头晕,测血压<100mmHg(收缩压),或较餐前下降20mmHg(收缩压)称作“餐后低血压”(PPH)。

有统计,我国老人PPH患病率为36%~70%。体位性脑缺血,常见于老人突然从卧位、坐位站起,一时血液未能及时上行至头部,遂出现一过性缺血。此时机体固有的血流量分配调节机制老化失能,对头部缺血敏感性下降,同时脑组织的“自身调节”机制反应迟缓,致使脑内出现数秒或数分钟脑缺血。

3

做好预防 不必多虑

一过性脑缺血的危害,主要取决于老人原有慢性疾病情况,一般单纯从一过性脑缺血本身考虑,对健康的影响不大,故不必多虑。但要尽量做好预防:

1.避免控制血压过低,必要时调整降压药。

2.避免体位变化过猛。

3.早饭食量可适当减少,餐后短时间平卧。

4.平时适度增加体力活动量,增强体质。

5.定期就诊,接受医生指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老年天地】老年常见“一过性”脑缺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