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佛教:烧香拜佛时 这3种愿望 不要许!

佛教:烧香拜佛时 这3种愿望 不要许!

时间:2022-11-22 05:25:22

相关推荐

佛教:烧香拜佛时 这3种愿望 不要许!

相信许多对佛法稍有了解的善信,对于许愿、还愿并不陌生。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我们习惯于在佛前祈求,许愿坏事如烟消云散。再者,也有人许愿是为了亲友的安康、自己事业的顺利等等。作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翻阅佛经,我们找不到许愿、还愿的说法,却经常见到发愿和行愿,譬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代表了一切菩萨的行愿。那么,发愿和许愿之间,究竟有何种区别,我们又该如何许愿呢?

通俗来说,发愿即表示自己将要做何种修行,而许愿则表示想要何种结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是在“因”上努力,后者却是在求“果”相。前者是向内求,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后者是向外求,近乎迷信。归结起来,许愿是民间信仰在佛法中的表现,正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之所以寺院中不反对也不提倡许愿,是以此作为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但是,在寺院烧香拜佛时要切记,有三种愿望,不要轻许。

其一,自私自利的愿,不要许。

何为佛呢?佛并非迷信中的“神灵”,而是开示众生觉悟之道的“智者”。《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人是未来佛,佛是过去人,人与佛的区别,就在迷与悟之间。诸佛菩萨于因地修行时,无不以大愿而成就稀有功德,譬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普度众生,地藏菩萨则发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

“愿”会产生牵引众生前进的动力,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成佛的发心来面对生活,自然能够做到远离一切恶法,广修一切善法。由此看来,愿望越大,愿力也就越大,倘若只许自私自利的小愿,自身所得佛法的利益,也微乎其微。

其二,心地不清净的愿,不要许。

什么是心地不清净的愿呢?坊间流传一句话,叫做“急来抱佛脚”,扪心自问,在信心不具足时,我们又何尝不曾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拜佛、许愿。偈语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边许愿,一边半信半疑,实在难有满愿的机会。因为,求佛也是在求自性佛,心中不清净,无疑就是在给自己打退堂鼓。

佛经中有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许愿时只放下私利还远远不够,佛菩萨慈悲普度,但是只有真信切愿,才能与佛心相应。假如才发愿要求佛道,不久之后又反悔,怀疑自己是否有此等福德,有此等毅力,结果只能是在大乘菩提道上进进退退,难有成就。

其三,过于执著的愿,不要许。

佛门中处处讲“中道观”,对于许愿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愿”与“执”可能只差一念。“愿”能为修行指明方向,它是“择善而执”,譬如昔日历代祖师西行取经,发愿不取到真经,誓不东返。正因为其利益众生的善心,我们今日才能得以听闻佛法。“执”则是基于对世间五欲的贪著,譬如对于财富的贪婪,发愿要中头等大奖等等,无边的烦恼也由此生起。

再者,发愿之后,最要紧的是依愿而行,否则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愿望就变成了“妄想”。它不能产生牵引自己前进的“愿力”,实际也是一种执著。曾听过一则戏谈,某人信佛信得虔诚,为了让菩萨“保佑”自家粮食丰收,早晚礼拜不敢有丝毫怠慢。这天菩萨实在看不过眼,起身对他讲:“你倒是先去耕田!”

总而言之,若要许愿,当舍弃自私自利的小愿,多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再者,佛不能代人成佛,也无法成就无因之果,许愿时发心真诚,也不可忽略依愿而行。果能如此,则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如果觉得《佛教:烧香拜佛时 这3种愿望 不要许!》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