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故乡 淳朴的民风不算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 淳朴的民风不算厚的文化底蕴。

时间:2021-09-21 13:53:46

相关推荐

故乡 淳朴的民风不算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文化底蕴不算厚,但就击边村庄来说还是名列前茅的,故乡有庙多处,一处是清末在村中心建的大庙,四间排开青砖墙,青瓦顶,纯砖木结构,颇有盛誉。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有壁画,庙内东侧悬一口大铁钟,庙南修有配殿,院内铺有石子。可惜辉煌而神圣的庙宇被日寇的炮火毁坏;一处是大庙院门外建一独间庙,人称小庙,内供观音菩萨。解放后小庙犹存,后毁于“文革”。另一处是建于西山峁的石庙,人称祈雨庙,石庙坐落在西山峁顶端,老用石头建造,约两米见方,小巧玲珑,现内未供神佛,平时没有什么香火,只是天旱祭祀祈雨时才派时修建实未去考。曾记得儿时去玩,随手舀水解渴。正殿配殿齐备,几棵大树掩映寺院,村人常去祈祷许愿,住有僧人,整洁有序,晨钟暮鼓。钟声响起,方圆几十里都可听到,那种声要比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亲切的多。

解放前村里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建国后,村人在大庙正殿旧址上建起了学校,庙南配殿旧址盖一戏台,戏台四间,四脚青砖落地,青瓦盖顶,高大雄伟,设有前后台,村人唱戏时,就在这里举行。学校、戏台及油坊的建成成为我村当时的三大建筑,也成为村人的骄傲。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村里断续地组建了剧团,聘请朔县窑子头的尹师傅教戏,住在我家,轮流吃派饭。所排练的剧种是朔县大秧歌,其剧目有九件衣、泥窑,钉缸、红灯记、沙家浜及一些小型的折子戏,文武场及演员都是由乡人担任。剧团还购买了不少象样的道具及行头,每当春节期间开台唱戏,锣鼓喧天,亲朋云集,热闹非凡。同时还组建了踢鼓子秧歌队,逢年过节总要踢上几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到大水口等地表演,七十年代还参加了县里的文艺调演。有人说文艺水平不高,可村人说二小子敲镰刀片——各人落套各人的,达到自娱自乐也满足了。有时村里剧团叫不起套来,就请外面的剧团来村里唱戏。村里穷,请不起大剧团,只请村镇一级的本县道情、应县耍孩儿、河曲二人台、朔县大秧歌班子为乡的献艺。现戏台坍塌,去年回村拜渴,但见倾斜的住子上仍贴有“别看破庙神灵在,应知寺旧仙气存”和“春来清风扫佛殿,冬至玉雪封山门”两副对联,引人感慨。

清末民初,村里办起了豆腐坊、缸坊、饧坊等不少手工作坊,地址在后沟壕和董家院,只因战争破坏而三十年代倒闭。后于五十年代又建起油坊,这些当时行先进的生产方式,影响了村人的思想,从而认识到没有文化是要误大事的道理,进而强化了教育理念。

村人建庙宇、办剧团、修作坊、建学堂,向往美好生活,并为之顽强地抗争着、奋斗着。故乡啊,我被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我为你那质朴的文化风韵而赞叹。

如果觉得《故乡 淳朴的民风不算厚的文化底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