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鲁迅《阿Q正传》:自欺欺人的麻醉剂—精神胜利法

鲁迅《阿Q正传》:自欺欺人的麻醉剂—精神胜利法

时间:2019-08-16 21:43:33

相关推荐

鲁迅《阿Q正传》:自欺欺人的麻醉剂—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鲁迅1912月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于《呐喊》小说集。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风云激荡的年代。

图片来自网络

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历史脉络:19,爆发了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19溥仪退位、中华民国建立;19二次革命;1915-19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1917-19护法战争,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学界19兴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提倡民主与科学;19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19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

插图,来自网络

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描写,深刻的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称为什么样的性质!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 “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严顺开扮演的阿Q,经典

阿Q是未庄的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因而他除了具有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之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好闲之徒的油滑。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自己的姓氏都说不清,思想却受封建正统观念的控制,这就使他的思想中有许多矛盾。

一方面,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封建观念,小的如讲“男女之大防”,大的如认为“造反就应该杀头”;另一方面,却又带着某些用被歪曲了形式表现现出来的叛逆性,如对赵太爷、钱太爷之流“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尊崇”,到后来还要“革他妈妈的命”,由“神往”进而想投革命党。

这正是鲁迅所捕捉到的中国农民的性格矛盾。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阿Q正传》

阿Q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特点;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自欺欺人的、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精神胜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奴隶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正传》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对阿Q的怒其不幸,哀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痛惜,转化为对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之流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的凶残卑劣,谴责知县、把总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在作品中种种喜剧性场面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在我们被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如果觉得《鲁迅《阿Q正传》:自欺欺人的麻醉剂—精神胜利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