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心理学笔记十:控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

心理学笔记十:控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

时间:2021-06-22 04:24:03

相关推荐

心理学笔记十:控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

群体:指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个体隶属于群体,以相同方式行动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高压力的情绪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群体行为:在给定情境中,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独自一人时有很大差异,个体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是个体所不具有的现象。群体行为包括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去个体化与群体决策。

0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他人在场让人变得警觉,也能唤起个体被评价的意识,对行为效率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他人在场时导致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导致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惰化。群体背景可以引起社会助长,也可以引发社会惰化,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1 社会助长:个体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产生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助长的3种情境:

(1)完成简单任务时,群体背景有明显社会助长作用;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时,群体背景带来社会干扰。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发挥社会助长的最佳途径是先采用头脑风暴法使人们进入问题解决的预热准备,然后再通过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2)高度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后,人们的行为朝着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导致行为效率明显增加。

(3)性别助长:是社会助长的一种,指异性在场比同性在场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如美女相伴促使行为效率增加。印象管理引起不同条件下不同特征的男女行为者,由于异性在场而出现行为朝向利于自身形象的增强或抑制效应。

2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叫社会干扰,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造成的行为效率下降,使群体生产时个体生产力下降的现象。

(1)社会惰化的4种情境

1)难度较大的任务:带来社会干扰。

2)他人在场激发的被评价意识引发过高的焦虑水平:导致个体注意力分散,使正常思维活动受到干扰,造成社会干扰。

3)协调损耗:群体工作时个体之间丧失协调,导致低效率。

4)个体贡献在群体中不易被区分,行为产生责任分散:与自己单独工作的努力程度相比,个体行为被评价焦虑减弱,群体工作时产生了责任分散,个体的努力程度下降,行为动力降低。当行为结果与个人关系不大时,更易发生社会惰化。

(2)3个方面降低社会惰化

1)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时,会与他人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很努力。

2)个人贡献易于被确认,群体规则鼓励产出与个人参与时,社会惰化的现象会减弱。

3)群体更小、凝聚力更高时,强调群体目标优先,强调集体主义文化时,社会惰化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

02去个性化与群体决策

1 去个性化

(1)去个性化:指个体在群体中自我意识丧失,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个体身份缺失,以各种非典型、反规则的方式行动的现象。去个性化状态产生消极结果,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另外,去个性化也能增强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结果。去个体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结果与当下的群体规则有关,取决于环境鼓励的是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

(2)去个性化的内外因素

内部因素:个体自我觉察、生理唤起、感官超负荷等。

外部因素:群体匿名性、群体规模等;

匿名、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如药物、酒精等的影响,这些都可能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个体身份的缺失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导致行为表达失去控制。

2 群体决策:由于风险转移risky shift,群体决策会出现比个人决策更冒险、更偏向极端的两个倾向: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趋同思维groupthinking。

(1)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来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增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典型的群体极化是冒险转移,即群体决策时的情境为决策性情境,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人们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选择和成功性较大的行为,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体独自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冒险转移的本质是群体的极端化转移。

2)3个因素影响群体极化:责任分散、冒险性的推崇、个人投入。

责任分散: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个体变得敢于尝试通常被自我抑制的行为。

冒险性的推崇:文化价值中高冒险性与英雄气概联系在一起,从而倾向于鼓励人们冒险。

个人投入:争论与说服的互动推动群体极化,积极的语言参与比被动听别人陈述引发更多的态度变化,因为个人的投入可以增加其对某种态度的接受程度。

(2)趋同思维:

1)趋同思维: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决策时,群体思维倾向于高度一致,当群体陷入趋同思维时,成员会搁置个体的批判性判断。

2)3个因素影响群体的趋同思维:领导行为、煽动性情景、时间压力。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对群体思维的作用比群体凝聚力更大。

煽动性情景:群体思维在煽动性情景中更容易出现。

时间压力:时间压力减少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和降低考虑变通的程度而强化群体思维。

3)趋同思维导致决策失误,7种常见的表现如下:

过度乐观,群体看不到外来的警告和决策的危险性;

忽视外来的不同意见,群体通过集体讨论将已做出的决定合理化,;

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

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认为对手软弱愚蠢;

从众压力,使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

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甚至使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思想警卫,某些成员回避不利于群体决策结果的信息与资料,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完】

如果觉得《心理学笔记十:控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