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单元测试」阶段综合测试卷三评价卷参考答案

「单元测试」阶段综合测试卷三评价卷参考答案

时间:2021-12-25 21:07:45

相关推荐

「单元测试」阶段综合测试卷三评价卷参考答案

阶段综合测试卷三评价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解题思路】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解决本题时可以将摄像头就想象成照相机考虑问题即可。

解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台灯放在左侧,灯光几乎全部射到人的左侧脸上,所以左脸白,右脸黑;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要想使像大一些,应靠近镜头,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答案:直线传播;靠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解题思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解析: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她走近平面镜0.5m,即物距减小0.5m,为1.5m;像距也应随之减小0.5m,也为1.5m,所以像离她的距离为.5m+1.5m=3m。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当小芳向平面镜靠近0.5m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会改变。

答案:3;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对于这一点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近大远小”似乎有出入,但这是人的一种错误感觉,需要正确理解。

3.【解题思路】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我们能从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②光的折射现象可使我们的眼睛“受骗”。

解析:由于同学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所以光射到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我们把一支斜铅笔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这是由于水中的铅笔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们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铅笔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所以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因为此时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因此,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漫反射(或反射);折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此题利用光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考查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道好题。

4.解题思路:灯光是直线传播的,把桥做成呈“M”形起伏,形成高低落差,这样动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而来的汽车造成眩光影响。知道倒影是平面镜成像,而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析:公路桥呈“M”形起伏,形成高低落差,这样动车的车灯发出的光,就不会直射到迎面而来的汽车,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水中桥的倒影是桥经水这个“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考查了光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应用,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解题思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近视眼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佩戴凸透镜矫正。

解析:由图可见,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

答案:会聚;远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透镜类型的判断以及远视眼的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6.【解题思路】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彩虹是水对光的折射后出现光的色散造成的;物体在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是由通过透镜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如果挡住一部分镜头,透过的光线少了,但仍能成完全的像。

解析:彩虹是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不同,从而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照相机成的像,是被照景物发出的光经镜头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形成的实像,如果一只蚂蚁停在镜头上,相当于挡住了一部分光,没挡住的部分还可以成像,只是亮度略暗一些;蚂蚁并不在二倍焦距之外,不会在照片上成蚂蚁的像的。

答案:色散(或折射);没有

点评:三棱镜实验、彩虹都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物体在镜头上,相当于挡住一部分光,仍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略变暗。

7.【解题思路】要解答本题要知道漫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向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空气中污染物较多时,阳光照射时容易发生漫反射现象。

解析:当空气中的污染物较多时,当太阳光照射到污染物上时,光线会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即会有部分光线不会射向地球表面,所以到达地表的阳光会减少。

答案:空气中的污染物(尘埃)将太阳向各方向反射

点评:此题是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对漫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二、选择题

8.解析:月亮是通过反射太阳的光而使人们看到的,它本身不会发光,所以A不对;由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B也不对;由于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区域,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电影”却是电影放映机发出的光照到银幕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影”不是影子,D也不对。

答案:C

点评:本题属于简单的综合题,在这类问题中,最能看出同学们对了解的内容是否真正了解。

9.【解题思路】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视角越大。

解析: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视角越大,所以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了,这是由干像相对干人眼的视角变大的原因。

答案: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还考查了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的关系,此题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

10.【解题思路】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解析:蜡烛距凸透镜20cm,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即20cm>2f,所以,f<10cm,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时,根据物距和焦距或像距和焦距的关系都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11.【解题思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解析: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鱼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上,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光进入空气中后远离法线,射入人的眼睛,而人眼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逆着光的方向看上去而形成的虚像,所以比实际位置高,所以看见水中的鱼,实际是变浅了的鱼虚像,故B错误;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近视眼要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进行矫正,故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反射以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知识面比较广,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2.【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分清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区别。

解析: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A不符合题意;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B符合题意;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种,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不符合题意;电视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故本选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13.【解题思路】根据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原理即可解答此题。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成倒立的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因此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

点评:掌握显微镜成像原理和望远镜成像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无论在显微镜中还是在望远镜中,都进行了多次成像,第一次所成得像可以当做第二次成像的物体。

14.【解题思路】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可能是平面镜,或凸透镜或凹透镜。

解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使光的方向发生改变。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抓住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来分析,而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使光的方向发生改变,故有三种可能情况。

15.【解题思路】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熟悉其本质特征,然后进行判断。

解析:在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由于虚像的位置不易确定,通过未点燃的蜡烛便于观察;光线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某些问题方便(如便于画图)而假设的;光在传播时沿直线传播,如果传不到我们的眼中,我们看不到,点燃的蚊香后产生烟尘,把射向它的光有一部分漫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从而能使光显示出来而观察到;凸透镜后面放置光屏可使射向它的光反射,从而使人们看到此处能成像。由于可见,A、C、D实质都是便于观察,所以B与它们的方法不同。

答案:B

点评: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许多方法:如“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等效的、容易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应用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在描述结论时,也要先说明在什么不变的情况下;“模型法”是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

三、作图题

16.解析:作平面镜的题时,物像的连线是镜面的垂直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在作图时,我们不是把物体上的每一点都进行连接,而是通过作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连接即可。在作图时,像和连接应用虚线表示。连接BB′,做出BB′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再根据平面镜位置确定点A的像,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的像。

答案:如图1所示

图1

17.【解题思路】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当太阳光通过小孔时,就会形成太阳的像,即小孔成像;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析: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上形成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光斑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所以日偏食时形成的光斑如上右图所示。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如图2所示

图2

点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注意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一样。

四、实验探究题

18.【解题思路】(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要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小;

(3)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析: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要使所成的像更小,应增大物距,所以使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或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则物距要变小,所以光屏要靠近透镜或向左移动。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透镜的光线会晚一些会聚,因此需要使光屏向远离透镜或向右移动。

答案:(1)光屏中央;(2)远离透镜方向(左);靠近透镜方向(左);(3)远离透镜方向(右)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操作要求及成像规律的应用。

19.【解题思路】(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取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评价: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3)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由于OC为折射光线,所以应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答案:(1)①反射;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是;五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3)OA;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数据总结及光路可逆性的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0.【解题思路】(1)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2)为了确定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3)实验中用替代法,用蜡烛C来替代A的像;

(4)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虚像;

(5)要使物体的像比较清晰,应使物体的像亮度够大。

解析:玻璃板透明,可以看到后面的情况,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应选玻璃板来做实验;

(2)为了确定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应选A和C进行实验;

(3)实验时,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应该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从玻璃板的前面看上去好像被点燃了一样;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若用手放在蜡烛所成的像的火焰上,手不会感觉到疼;

(5)若用棋子代替蜡烛来做实验,为了使棋子的像更清晰,可用手电筒将棋子照亮。

答案:(1)玻璃板;(2)A和C;确定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3)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从玻璃板的前面看上去好像被点燃了一样;(4)不会;虚;(5)用手电筒将棋子照亮

点评:本题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不仅要掌握成像的特点,更要掌握探究的方法。

五、综合应用题

21.【解题思路】(1)、(2)根据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进行分析;(3)根据车玻璃非常光滑,相当于镜面反射,而车身发生了漫反射去分析此题;(4)本题要知道夜间为什么司机不开灯,必须明白开灯造成的结果,那就是车厢内的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像恰好成在挡风玻璃的前方。

解析:(1)由于摄像头能成缩小的实像,所以它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由图可知B汽车的像大,则物距小,所以B汽车靠近摄像头;

(3)车的玻璃发生了镜面反射,光反射到一个方向,其它方向无光,而车身发生了漫反射,各个方向都有光(只答出玻璃发生镜面反射和车身发生漫反射即可给分);

(4)因为开灯时,车内亮车外暗,车箱内的物体就会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影响司机的视线,为了安全,所以夜晚司机开车时,车内的灯应该关闭。

答案:(1)凸透;(2)B;(3)、(4)见解析

点评:学习物理是为了应用,从而可提高安全意识。本题充分说明,物理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课改理念。因此,应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掌握三种情况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掌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利用三种成像情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利与弊。

22.【解题思路】(1)理解“同步”的含意是解题的关键。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①照相机是利用了物体能反射光进入照相机中而使底片曝光的;

②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③卫星遥感是利用了任何物体都能发出不可见光,通过感知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3)电视台把电视信号送到高空中的通信卫星上,卫星再把信号传发射到地面的其他地区,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传播的路程为电台到卫星距离的二倍。延迟时间为信号在空间传播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延迟时间。

解析:(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即与地球转动是同步的,即相对地面位置不变,所以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2)飞机航拍利用的是地面物体反射的可见光来拍摄;从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物距很大,因此这时像几乎成在焦点处,但要略大于焦距,所以用长焦距相机的镜头焦距为300mm,则所成清晰的像与镜头的距离为略大于300mm;卫星遥感不仅可以感知可见光,由于红外线的热效应,还可以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所以卫星遥感可以昼夜工作,利用的是红外线遥感技术。

(3)信号传播速度为:v=3×10↑5km/s,信号传播的路程为:s=2×3.6×10↑4km=7.2×10↑4km,所以信号延迟时间为:t=

=0.24s。

答:延迟的时间大约为0.24s。

答案:(1)③;(2)反射;稍(略)大于30nn;可见光;红外线;(3)见解析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和红外线的应用。解题时注意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距离是电台和卫星之间距离的2倍;理解“同步”和“航拍”的含意;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定要记熟,做到举一反三。

对于综合应用题,不管它有多长,多少个问题,要知道都是由一个一个物理知识组成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后,能把它还原成一个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就能易如翻掌地求解。

如果觉得《「单元测试」阶段综合测试卷三评价卷参考答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