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诗词 | | 穿越时光长河 感受古人端午习俗

诗词 | | 穿越时光长河 感受古人端午习俗

时间:2019-01-29 10:51:39

相关推荐

诗词 | | 穿越时光长河 感受古人端午习俗

端午,于儿时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意味着过了个小年,因为有一天都吃不完的粽子,最清晰的记忆是父母给睡眼惺忪的孩子带上艾草和五色线,孩子问原因,会告知是为了辟邪和驱蚊,这样健康就会伴随一整年。

粽子,古代叫角黍

长大后知道,在屈原投江的传说尚未流传以前,端午习俗集于对“恶日”的禁忌,认为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为恶日,根源上是一个祛病防疫,避邪消灾,是自我保健,追求安康的节日。

《龙舟夺标图卷》(元代)

但据大量考古研究资料证实,在我国新石器时期,有一个拜龙为图腾、自喻是龙的子孙的部族,叫百越族,为了永久的护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并求助于龙的神威驱病消灾、除灭邪恶,于是创立了祭龙节日,即端午节,为了迎接这个先民留下的传统节日,在历朝历代,都有其特色的祭祀活动。

“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崔寔着《四民月令》)。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应劭《风俗通》)。

“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端午习俗——采药草

“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冯贽《云仙杂记》)

“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金门岁节记》)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唐代端午节流行一种叫“射粉团”的游戏:剥开几个用艾灰汁浸泡过的黄米角黍(角黍就是粽子,而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切成小块放在漆盘中,让客人们用特制的小弓箭射粉团,射中者得食。

唐代端午节风俗——射粉团

“坊村一处一龙船,劈浪飞桡斗欲先。”——邹浩《昭州竞渡》

“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杀儿郎喜欲颠。”——杨万里《端午前一日阻风鄱阳湖观竞渡》

“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楼钥《湖亭观竞渡》

“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黎廷瑞《端午东湖观竞渡》

“不信沧江传竞渡,彩旗画鼓闹西城。”——董嗣杲《江州重午》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一道壮观的风景,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赛龙舟更加盛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天子驾幸金明池观龙舟竞渡的记载,只是时间不在端午节。在南方,宽广的水域为赛龙舟提供了便利,龙舟竞渡更盛,因而宋代诗词中有大量赛龙舟的描写。宋代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现存于天津市博物馆)画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在端午节这天带领群臣在金明池边和百姓一同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宋代龙舟竞渡《金明争标图》局部 张择端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描绘的正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每年皇室在宫廷后苑金明池举办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龙舟竞渡图》 王振鹏

《龙舟竞渡图》 王振鹏

除此之外,古人过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古人除了吃粽子还有怎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一起“穿越”到过去再来看看。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古代端午节时期也有这类风俗。

古代端午节风俗——斗百草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古代端午节风俗——兰汤沐浴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古代端午节风俗——染红指甲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古代端午节风俗——挂钟馗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古代端午节风俗——踏青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余皆负。

古代端午节风俗——射柳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古代端午节风俗——荡秋千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古代端午节风俗——饮菖蒲酒

《每日人气公众号排行》

喜欢的,转走!

如果觉得《诗词 | | 穿越时光长河 感受古人端午习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