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6)学术特点之生命在于运动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6)学术特点之生命在于运动

时间:2018-08-26 15:35:59

相关推荐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6)学术特点之生命在于运动

本篇导读

生命状态必须顺应生存环境才能不被邪气侵扰而健康长寿。《内经》研究养生,主张顺应四时变化,调整精和神,令机体自身形神和谐。

重视生命过程的状态

《内经》作者认识生命现象从观察生命过程的状态开始,这种行为贯穿于健康和疾病以及疾病的诊治、康复,养生的全过程。

状态通常是用以描述或陈述随时间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态状况的词语。

《内经》在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中特别重视观察、描述或陈述生命体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形态结构、性质及其生命机能的状况,以其状态的正常或异常区分健康或疾病。

对通过望闻问切检查,没有显着的异常状态者,《内经》称其谓“平人”,今谓之健康人。

脏腑藏于躯体之内,其精气盛衰,功能常变,通过形体官窍和脉象表现于外,强调形态结构与性能内外协调统一是“人之常平”的保障。

《内经》作者通过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实践活动,长期不懈地观察、体验、思索、总结,认为自然界阴阳的运动和状态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与消亡的原动力,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经典论述。

“人与天地相参”,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阴阳别论》认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人体健康与疾病,甚至生与死,都以阴阳关系的状态标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华民族特定的认识和思维方法结合古代的科技条件,引导古人善于从宏观角度观察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疏于对细节的描述。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躯体外有皮毛、肌肉、筋脉、骨骼、官窍等,内有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等,皆由精气构成。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它们生于“地气”,像大地长养、包藏万物,能化生精气长养形体,贮藏维持生命活动的精气神,而不传泻水谷,故能被精气充满,却不能为水谷充实;

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由“天气”化生,所以像天体运转不休,主传化水谷,可以被水谷充实,但水谷不能久留,它们不能贮藏精气,因此没有精气满溢。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其功能像五脏,藏精气,但所藏之精气又非五脏所藏之精气;其结构像六腑,多中空有腔,但不传化水谷浊物,因此,既有五脏藏精气的功能,又有六腑中空有腔的结构特点。

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多少不一,所以万物各有其名,人体的脏腑器官亦然。

对人之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等的功能与表现状态,五脏以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论之,六腑以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论之,对与脏腑相应的五体、官窍等,则从性能常变的状态作了较为清晰的陈述,而且强调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和合一致。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灵枢·寿夭刚柔》说:“形与气相任则寿”。

诊断疾病的关键是要观察形态。患者,即是生命体或其局部及其生命机能在一定时间内脱离正常状态的人。

故疾病是生命状态失常的结果,包括整体状态失常和局部状态失常。

撷取病证的方法主要有“以表知里”和“司外揣内”等。《内经》对疾病的描述,多属于状态的描述,症状突出,证据可靠而富有明显的规律性。

即从状态的角度观察、认识疾病,故称之为谓“病能(态)”。并且设有“病能论”专篇。

《素问》中《热论》、《咳论》、《痿论》,《灵枢》中《经脉》、《胀论》、《水胀》诸篇皆有关于病态的精辟论述,从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疾病状态与邪气性质、病变部位、性状及其相关联的脏腑、经脉、官窍、五体、五华,发病的时间和地域的关系。

指出疾病命名的原则是“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充分反映出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随时间和疾病变化的症状和体征,是了解机体及其生命状态的依据,也是诊断疾病的凭证。

由此得出的病证,是整体认识疾病的实时状态、发展变化趋势、邪正相搏盛衰状态的结果。

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调整状态,恢复协调平衡。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圣人陈阴阳”、“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治疗思想。

《素问·移精变气论》提示医工治病应知“治治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同时说明“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

《内经》治疗疾病的手段既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既有内治,也有外治。其目的皆为“调其气,使其平也”,故称“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对疗效的描述也是以恢复机体功能状态为标准,“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大论》)。

养生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形神共养,明确指出,“能形与神俱”可“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平人生命过程中生长壮老各年龄阶段的形神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述了顺应四时规律保养形神的方法以及形神的状态。

《灵枢·本神》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指出生命状态必须顺应生存环境才能不被邪气侵扰而健康长寿。

强调生命在于运动

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是永恒运动。运动的形式,《内经》将其概括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

运动停止,发展变化就结束,对生命而言,意味着死亡。这种运动过程就是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状态。

《内经》对人生命概念的认识足以说明,生命必须是运动变化的活的有生命机能的躯体。

《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随后又按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不同表现,以十岁为准划分了十个阶段。

《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根据男女性别及其生殖功能发育、成熟、衰竭过程的不同表现分别予以论述。

尤为明确的是《素问·六微旨大论》的论述: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在此理论指导下,《内经》研究养生,主张顺应四时变化,调整精和神,令机体自身形神和谐;研究疾病治疗,提出“同病异治”、“异法方宜”和“适事为故”等论治准则,此皆源于生命在于运动、疾病也伴随生命体的运动而不断变化的观念。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生命观。

(本文根据于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觉得《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简介:(6)学术特点之生命在于运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