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自在诗僧王梵志

自在诗僧王梵志

时间:2023-09-21 04:11:19

相关推荐

自在诗僧王梵志

王梵志,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皆不见於史籍,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与古代中国最女权主义的武则天同一时代。

正史不载,历代文人的笔记、小说、随笔中却常常提到他。冯翊的《桂苑丛谈》说: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15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祛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7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曰:“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这段传奇式的记载,在提到诗人出生缘起时,极具神秘色彩,如说他生于林檎(苹果)树之瘿(树瘤),就绝难令人置信。范摅的《云谿友议》另有一说:“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其言虽鄙,其理归真。”

此说也认为梵志为林木所生,只不过将其出生地由黎阳改为西域,其神秘色彩依然很浓。由于林木之说不足信,所以也有人认为王梵志并无其人。幸而时隔千余年之后,于敦煌佛窟竟出土了一件“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癸丑二月,东朔方黎阳故通玄学士王梵下直下孙王道”奠祭其友杨筠的祭文,这就不仅确证了王梵志确有其人,而且也确证了王梵志籍贯黎阳。由于王梵志孙王道的祭文撰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由此逆推,王梵志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唐高宗、武则天之时。

王梵志何时出家?出家后有过什么活动?现在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曾经写过许多通俗诗。他的通俗诗,唐宋时还很流行。皎然的《诗式》、范摅的《云谿友议》、何光远的《鉴戒录》、惠洪的《林间录》、《冷斋夜话》、阮阅的《诗话总龟》、晓瑩的《云卧纪谭》、庄绰的《鸡肋篇》、费衮的《梁谿谩志》、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陈岩肖的《庚溪诗话》、陶宗仪的《说郛》、杨慎的《禅林钩玄》等都转录有王梵志诗。日本平安朝(784-897年)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也著录了《王梵志诗集》,可见早在唐朝王梵志诗便已流传到日本。可是,到了明清以后,王梵志诗却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全不收录王梵志诗,连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的王梵志诗也不收录,仿佛王梵志其人、其诗全不存在。

幸而二十世纪初于敦煌佛窟出土了20多种唐宋时期的王梵志诗手抄写本残卷,经过整理、校辑,共得诗336首。与同时出土的其他诗人的诗作相比,梵志诗的数量竟居首位。这说明王梵志诗曾在我国西部边陲广泛流传,深受僧俗民众的欢迎。我们甚至可以说,王梵志是唐代最著名的通俗诗人。

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显示出初唐时期白话诗的发展脉络,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也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

王梵志的诗篇,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是演绎佛理教义、宣传佛教思想。如以下诸诗:

寻常勤念佛,昼夜爱书经。

心里无蛆伫,何愁佛不成。

持戒须含忍,长斋不得嗔。

莫随风火性,参差误煞人。

闻钟身须侧,转卧莫经眠。

万一无常去,免至狱门边。

师僧来乞食,必莫惜家常。

布施无边福,来生不少粮。

恶事总须弃,善事莫相违。

知意求妨法,必得见如来。

布施生生富,悭贪世世贫。

若人苦悭惜,却却受辛勤。

人纵百年活,须臾一日死。

彭祖七百岁,终成老烂鬼。

托生得他乡,随生作名字。

轮回变动急,生死不由你。

身带无常苦,长命何须喜。

不闻念佛声,满街闻哭响。

有的是教人如何待人接物,类似于家训、世训。如以下诸诗:

他贫不得笑,他弱不得欺,

太公未遇日,犹自独钓鱼。

恶口深乖礼,条中却没文。

若能不骂詈,即便是贤人。

长幼同钦敬,称尊莫不遵。

但能行礼乐,乡里自称仁。

饮酒妨生计,摴蒲(按即赌博)必破家。

但看此等色,不久作穷查。

亲中除父母,兄弟更无过。

有莫相轻贱,无时始认他。

夜眠须在后,起则每须先。

家中勤检校,衣食莫令偏。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但能辨此意,祸去福招来。

有的是讽刺批判时人的虚伪、自私、奸巧诡诈。如:

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

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

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

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

长大娶得妻,却嫌父母丑。

耶娘不采聒,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生时不共作荣华,死后随车强叫唤。

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散。

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元来心里喜。

反映社会现实,揭露贪官污吏,诉说民生疾苦的诗篇也很多,不下数十首。以下几首就极有思想性:

富饶田舍儿,论情实好事。

广种如屯田,宅舍青烟起。

横上饲肥马,仍更买奴婢。

牛羊共成群,满圈豢肥子。

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

里正追役来,坐着南厅里。

广设好饮食,多酒劝且醉。

追车即与车,须马即与使。

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

索〓驴驮送,续后更有雉。

官人应须物,当家皆具备。

县官与恩泽,曹司一家事。

纵有重差科,有钱不怕你。

贫穷田舍汉,菴子极孤凄。

两穷前生种,今世作夫妻。

妇即客舂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

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

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

丑妇来怒骂,啾唧搦头灰。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

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

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

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

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征。

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

碛里向西走,衣甲困须擎。

白日趁食地,每夜悉知更。

铁钵淹乾饭,同伙共分诤。

长头饥欲死,肚似破穷坑。

遣儿我受苦,慈母不须生。

王梵志诗平实质朴、通俗易懂,自其问世以来,深受释氏佛门的欢迎。如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即曾记述无住禅师引王梵志诗“教戒诸学道者”;敦煌写本《佛书》也曾引用梵志诗讲解经文;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则盛称王梵志诗同志公、傅大士一样,“或咏歌至道,或嗟叹凡迷,或但释义,或唯励行,或笼罗诸教”;范摅(音书)《云溪友议》亦记:玄郎上人遇到“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别吟以王梵志诗”。可见,王梵志诗宣传佛学义理之效果,远甚于一般和尚的讲经。

就诗歌艺术而言,王梵志诗也是民间通俗诗的代表,它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也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梵志生平轶事

据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人考证,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时,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仅剩薄田10亩。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迫使梵志家产破败,以致穷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以孟尝君自况,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

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无着,成了“身无一物”的“硬穷汉”,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门乞讨。穷困悲惨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岁又皈依佛门,信仰佛教,以寻求解脱。但他并非严守佛门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直至80岁左右他还写下不少回忆自己坎坷一生的诗篇。王梵志一生历尽沧桑,饱经忧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唐末人范摅写了一部《云溪友议》,记录了十八首王梵志的诗:五言绝句十五首,七言绝句三首,并且有关于王梵志其人的介绍: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语,则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西域人,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范摅以后不久,有一个署名“冯翊子子休”的人,写了一部《桂苑丛谈》,其中较详细地记载了王梵志的小传。今全录于此: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喜。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意旨,盖菩萨示化也。

《太平广记》卷八十二也收有此文,注曰:“出《史遗》。”所谓《史遗》,就是《桂苑丛谈》里的一卷,并非另外一部书。这个故事,除去他的神话部分,可知王梵志是生于隋代,因为失去生身父母,收养在王家,故以王为姓。他作了许多感化世人的诗,其中有道家思想,故皎然以为他的诗是道情诗。较多的是佛教思想,故有人传说他是菩萨化身。

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某些诗篇具有讽刺世态人情的积极意义,如:

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

诗的风格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开创了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宣扬封建伦理和佛家教义,内容浅薄,格调不高。

王梵志诗在当时颇有影响,人谓其“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原序》)。佛寺禅门往往用它来“教戒诸学道者”或“开悟愚士昧学之流”。

唐代诗人中,寒山、拾得、丰干一路的诗作,直接秉承王梵志衣钵,而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也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王维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注云“梵志体”。

皎然盛誉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诗式》)。

中唐诗人顾况作过多首梵志体五言诗。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梵志诗意旨共通。因此有人认为,唐代白话诗由初唐王梵志,经顾况,到元(稹)、白(居易)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通俗诗派。

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罗隐等进一步发挥了通俗诗的批判作用。佛寺禅门诗人更直接受梵志诗的影响。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等写下许多梵志体诗歌。尤其寒山,更是步梵志后尘,许多诗从内容到形式皆承梵志衣钵。宋代仍有许多人模仿梵志体写诗。《说郛》卷七有一诗,不仅模仿梵志手法,甚至直袭梵志原句。江西诗派陈师道、曹祖等也曾搬运梵志诗句。黄庭坚恭维王梵志:“是大修行人也”。范成大巧妙地借用王梵志“千年调”、“铁门限”和“土馒头”诗句,写下“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名句。此句后来被《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称引。

王梵志一生创作多少诗至今不详。唐大历六年(771年)有110首诗手抄本传世。《全唐诗》不载其诗。《宋史·艺文志》著录王梵志诗一卷。明清以来,梵志诗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竟将梵志诗屏之门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遗书”中才又发现梵志诗。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复《敦煌拾琐》录王梵志诗一册。其后,郑振铎校录《王梵志诗》一卷及佚诗16首。国际敦煌学界有不少人研究梵志诗,但未辑录成集。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该集依据“敦煌遗书”28种不同写本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的王梵志遗诗,经过点校、考释,整理汇编而成,收梵志诗336首(不含附诗12首),虽然它远不是诗人作品的全部,但尚可代表诗人的创作倾向和思想风貌。

历代文人对于王梵志其人其诗的评价: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有《书“梵志翻着袜”诗》一文,其中说:“(梵志翻着袜诗)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五云:“知梵志翻着袜法,则可以作文;知九方皋相马法,则可以观文章。”

胡适在1940年代选注“每天一首诗”,汇集自己特别钟爱的古代绝句,将王梵志《翻着袜》一诗放在卷首。

翻着袜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王梵志的白话诗,大多有感于日常生活琐事,而归结到某种生活真谛,具有禅理式的机趣。凡袜皆有正反两面,正面即外层,光滑美观,反面即内层,粗糙难看,人们往往把光滑的一面穿在外面,是为美观,而粗糙的一面紧贴肌肤并不舒服,“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可能是出于粗心,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大凡看到的人都说他穿错了。然而正错都是人所言,“人皆道是错”未必就是错。象梵志这样的人却认为宁可让别人看着不舒服,也不能让自己的肌肤受罪,错误的反是众人。

世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图慕虚荣,不顾实际效果,可怕的是,他们竟把这种图慕虚荣的行为视为正确的,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

这首小诗一如王梵志的其他诗作,语言质朴、自然,宛如平常话,却能以小见大,反映至真的事理,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多见。从中也能看出诗人任其自然的舒放品性。

黄庭坚说:“王梵志诗云‘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太修行人也。昔茅容季伟,田家子尔,杀鸡饭其母,而以草具饭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劝使就学,遂为四海名士。此翻着袜法也。今人以珍馔奉客,以草具奉其亲,涉世合义则与己,不合义则称亲,万世同流,皆季伟罪人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 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馅草在城里”, 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

“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

“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据传说,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在诗人看来这无非是作无用功,故可使“鬼见拍手笑”。说见笑于鬼,是因为鬼是过来“人”,应该看得最为透彻,所以才忍俊不禁。鬼笑至于“拍手”,是梵志语言生动诙谐的表现。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

《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我有一方便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我昔未生时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大皮裹大树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吾有一言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

巧说不得,只用心传。

世事悠悠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秋。

山云当幕

山云当幕,

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

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吾富有钱时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慧心近空心

慧心近空心,非关髑髅[1]孔。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信董。

作者简介:李少咏,自号小木匠,逍遥镇人。能熬胡辣汤,会做粗陋的小桌子小板凳,职业教书匠,都是半瓶子酱油水准。喜欢读书写字,希望以此抗拒生命中的佞戾、虚妄与迷惘。把最深的现实创痛虚化隐藏于文字底部,也算是无助之中的一个审美选择吧。

如果觉得《自在诗僧王梵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