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古夔州今奉节 战火诗情山水魂

古夔州今奉节 战火诗情山水魂

时间:2023-03-29 03:26:08

相关推荐

古夔州今奉节 战火诗情山水魂

或许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奉节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然而当我们提到刘备托孤、诸葛八阵图,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提到三峡、夔门、瞿塘滟滪堆,一幕幕的记忆就在脑海里鲜活起来,而奉节的传奇也在锦绣河山与历史烽烟中徐徐展开。

▲奉节远眺

从来名郡多盛事,几多豪杰留华章。推开镇锁三峡的厚重夔门,历史的沧桑便在长江之上弥漫:公孙述曾在此跃马扬鞭,自封白帝,成就白帝城千载美名;仁主刘备曾在此临终托孤,诸葛亮接过蜀汉重任,八阵图惊退陆逊大军;夔东十三家志士曾在此激战清军,抗清风云依然飘荡城头;刘伯承元帅曾在此两战四川军阀,麾下“铁军”至今天下闻名……

此是古今多情地,无愧斯文翰墨乡。乘上李白朝发白帝的轻舟,浪漫的诗情便在彩云间穿行:诗仙太白曾从这里遇赦而返,千里江陵一日即还;诗圣杜甫曾在此悲秋概叹,无边落木萧萧而下;诗豪刘郎(刘禹锡)曾在此高歌竹枝调,新腔唱出杨柳青……

▲诗城广场

滟滪横堆立中流,夔门万古镇峡江。随着长江滚滚浪涛奔涌而下,雄奇险峻的山水便在瞿塘:万古傲立的巍巍夔门,依然雄峙天下;壮丽险峻的瞿塘,更添高峡平湖;震惊世界的天坑地缝,遥招四海宾朋……

这就是奉节,一座战火与诗情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纵横交织的城市。这座历史名城在岁月长河中载浮载沉,历经了无数战火与新生,纵有万管玲珑笔也写不尽奉节的传奇。俱往矣,昔年风流人物已随大江东去,只剩下传颂千古的美名和一座崭新的城市,在长江涛声与轮船汽笛声中再次苏醒,遥对着那两岸猿声中壮丽如昔的风景……

▲依斗门远眺

历史之城:烽烟战火铸名城

据三峡之首,锁长江咽喉,扼巴渝门户,缚荆楚边疆,奉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隋代到上世纪初,奉节县城都是历代路、府、州、郡治所在地。在中国一千多年历史中,它是四川东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君臣们,在这块土地上演出过惊天动地的有名的历史大戏。于是奉节宛如一团泥坯,被千年烽火煅烧成璀璨夺目的精美华瓷……

白龙献瑞,公孙跃马

奉节历史悠久,商周之际曾为鱼国,后称鱼邑,自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正式置县,迄今已有2325年县治历史。历史上其县名先后为鱼复、永安、人复、奉节等,但奉节最让人熟悉的还是白帝城。

白帝城距奉节城东8公里,位于长江北岸,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提到白帝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于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却鲜少有人知道白帝城真正的由来。事实上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大将公孙述所建。

公孙述号子阳,原是王莽手下的一员大将,当时在巴蜀作“导江卒正”(官名)。公元25年,倒行逆施的王莽新朝刚刚覆灭,光武帝刘秀在洛阳新登皇位,天下尚未平定。此时,已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也生出自立为帝的野心,为了与刘秀抗衡,守住入川东大门,他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长江瞿塘峡口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并以他自己的号为城名:“子阳城”。

在古代,但凡想要称帝者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营造出“天赐祥瑞”的异象,以证明自己乃是上天所选的真命天子,胸怀帝王之心的公孙述也不例外。三峡多雾,特别是瞿塘峡口白雾氤氲,不见日月,每到冬季,因温差的缘故,城中水井总有白雾冒出。一日,公孙述在子阳城井中看到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白龙腾空而起,渺然而逝,并有神人于梦中对他说:“八乙子系,十二为期。”公孙述认为是白龙献瑞,是将出天子的吉兆,于是他穿龙袍,骑白马,绕城三圈,跃马称帝,当上了白帝王,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这就是白帝城的由来。

公元25年,兵强马壮且造足声势的公孙述正式称帝,自号“白帝”,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只可惜在逐鹿天下的战场上,公孙述并没有笑到最后,在与光武帝刘秀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不敌战死,白帝城亦在战火中化为灰烬。那一年是公元37年,“白帝”公孙述在皇帝的龙椅上仅仅只坐了十二年。

不过在公孙述称帝期间,为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十分注重农垦,还把军队改编为农垦军。这样,白帝城的大片荒地被开垦耕种,他还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良种引进闭塞落后的巴蜀荒地。 当时各地战乱频繁,但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没有兵燹之灾,老百姓在血与火的炼狱之外,轻轻松松地过着好日子,白帝城成了繁华的三峡重镇。

后来,公孙述战死沙场,亲自感受过他恩泽的三峡先民十分怀念这位白帝王。按照传统的文化心态,纪念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修建一座庙宇,将他祀奉起来,以供世人敬仰和崇拜。于是,当地百姓自发城中的白帝山上兴建了一座庙宇,供奉公孙述的白帝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庙。

白帝庙中无白帝

到过白帝城的人都会发现,在白帝城最大的殿宇“明良殿”中供奉的并非白帝公孙述,而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塑像,这是为什么呢?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白帝城托孤”的典故——公元2,三国蜀汉皇帝刘备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28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打败,兵退夔门之外。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临终之际,乃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重庆奉节县的夔州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上演了三国史上悲壮的一幕——白帝城托孤。

千古名相诸葛亮就是在奉节接过了重任,将蜀汉政权维系了下去,可惜后主刘禅乃是“扶不起的阿斗”,朝中又人才匮乏,即便多智近妖的诸葛亮殚精竭虑,六出祁山也只能黯然收场,终被曹魏吞并。也许是刘备、诸葛亮在蜀地名声太好,从唐代开始白帝庙里就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

明朝末期,国势衰颓,民不聊生,夔州一带义军蜂起。当时的四川巡抚在镇压义军的过程中来到白帝城,发现这座军事重镇竟然供奉着公孙述。按照他的观念,白帝王属于造反起家的乱臣贼子,难怪此地屡屡有人起义,原来当地人把造反派的老祖宗供起来了,当即下令拆毁了白帝塑像。

此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已经名传天下,世人一致认为刘备身为汉室正宗,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真正的蜀汉皇帝,又在白帝城托孤,于是这位巡抚下令拆毁了白帝塑像,将刘备像供奉进主殿。后来又增塑了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像,取“明君良臣”之意,定名为“明良殿”。 从此,白帝城就出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白帝庙内无白帝,白帝庙祭刘先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记载了多少兴亡交替?一座城池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孔明忠贞,玄德知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如今,奉节白帝城早已在岁月长河中几经变迁,不复昔日模样。然而这座在烽火中煅烧出来的历史名城,却因为容纳了刘备大业未成的遗憾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节义,“白帝托孤”的千古绝唱依然在上空回响……

诗歌之城:诗城千载尽风流

诚然,奉节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留下了金戈铁马的刻痕,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之城,烽火之城。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夔门天下雄的壮丽山水,白帝托孤的历史悲歌,同样也催生出奉节的另一种气质——千古风流的诗意。无数著名诗人先后至此,留下传世名篇,让奉节成为当之无愧的“诗城”。

诗仙与诗城的邂逅

当人们提起奉节,提起白帝城托孤的典故之外,也许还会想起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公元759年春,诗仙李白在奉节留下的千古名篇。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中曾三次路过奉节,虽然留下的诗歌不多,仅这一首《早发白帝城》,就已经为奉节攒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诗城奉节当之无愧的“世界名片”。

李白与奉节的第一次邂逅,是在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冬。那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经三峡入楚,途经奉节时留下《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这是李白第一次经过白帝城, 20多岁的诗仙意气风华、志在万里。然而,当他30多年后再至奉节时,却是愁肠百结。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经三峡赴夜郎贬谪之所,第二次行经奉节,写下了《上三峡》一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世事总是变幻无常,也许李白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与奉节的第三次邂逅会这么快到来。就在李白愁绪满怀黯然西上时,却突闻“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原来因关中大旱,唐肃宗宣布大赦天下。绝处逢生的李白怀着忐忑的心情赶到夔州,欣喜地从使者手中接过赦书,在一个彩霞满天的清晨辞别白帝城,登舟下江陵,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虽然李白三次到奉节都只是途经,留下的诗篇也不多,但他对奉节的影响却绵延至今。现在奉节还存留着与诗仙李白相关的地名,如“青莲铺”、“太白桥”、“诗仙路”等,足见奉节人民对诗仙的热爱之情。

诗圣的夔州岁月

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暮春,一叶扁舟从云阳出发,载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诗人——诗圣杜甫,来到了夔州(今奉节)。当53岁的杜甫踏上夔州的土地,放眼望去只见夔门高耸,百姓安居,因疾病困居云阳近半年的烦恼一扫而空。从此刻起,诗圣杜甫在奉节一年零十个月的生活开始了……

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等人的资助下,杜甫在夔州置建了房屋和少量土地,平日里农耕、课子,闲暇时交友、赏景。但他在夔州的生活,最主要的部分还是写诗。杜甫的住所在夔州城里几度迁移,先住在山腰的“客堂”,后搬迁至“西阁”和“东屯”,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环境仍然稳定,使他有时间和心情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形之于诗歌。

他登高白帝城,写下《登高》一诗,以其对夔州雄奇山水的细腻描绘,以及慷慨激昂的高远意境,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他游览夔州名川大山,写下“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他遍访白帝城历史胜迹,写下“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管理百亩公田:“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 千畦碧泉乱。”他经营数十亩果园:“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橘黄柑北地无。”他种菜自给:“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他课儿学诗,言道:“诗是吾家事。”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与家人乘船离开夔州。出三峡后,漂泊到湖南,两年后的冬天,一代诗圣病逝于至岳阳舟中。而夔州作为杜甫一生中最后安栖之地,留下了诗圣无数精华文思。杜甫寓居夔州近两年,创作了430余首夔州诗,占现存杜甫诗(1400余首)近三分之一的诗篇,形成杜甫晚年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的高峰。

奉节人民为纪念杜甫,曾在东屯杜甫故居处修建杜甫草堂,将成都杜甫草堂和夔州杜甫草堂并称为“杜公二居”、“东西草堂”。还选取杜甫夔州诗《秋兴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诗意,将奉节城南门命名为“依斗门”。

诗豪竹枝词,三峡儿女情

诗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圣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两首千古绝唱都在奉节诞生。对奉节人而言,这是奉节的福分。但上天似乎格外偏爱奉节,诗仙诗圣足迹未远,诗豪刘禹锡又走马上任夔州刺史,奉节再度迎来一位诗坛巨擘……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闲暇之余到民间走访,发现奉节当地人人都会唱民歌,内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于是,他创造性地把夔州民歌中的“竹枝”调引进文人诗体,演化出了既有正统诗歌的典雅,又有民间歌谣的格调的“竹枝词”,不仅在唐诗中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诗风,对后世诗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禹锡笔下最著名的《竹枝词》,正是那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语义双关,深婉动人,活灵活现描绘出三峡儿女的淳朴深情,是在奉节诞生的第三首传颂千古的名句。从此,竹枝词就开始传唱大江南北,在文学史上光芒大放,久唱不衰。

实际上,举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几乎都在奉节留下了诗行。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千位诗人曾在奉节游历、寓居或做官,留下一万多首诗作。其中包括杨炯、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司空曙、李益、孟郊、李贺、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王士祯等著名诗人。

虽然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奉节老城已沉没在高峡平湖之中,然而安居新城的奉节人并没有忘记“诗城”的荣光。君不见新城的街道,“竹枝路”、“诗仙路”、“少陵路”、“老泉街”、“依斗门”、“诗仙广场”等地名,每时每刻提醒着世人这些名字背后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文化信息。诗仙、诗圣、诗豪以及诸多诗坛名流,以传唱千古的诗作为奉节绘就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长卷,构筑出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

山水之城:夔门万古世界殊

两千多年来,战火与诗情一直是奉节的符号性主题,它准确地传达了奉节在巴楚文化中独特的地位。然而无论战火还是诗情,都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载体,而承载战火、诗情的,正是奉节的雄奇壮丽的山水……

瞿塘之险与夔门之雄

奉节,夔门雄峙,瞿塘幽深,环山皆秀,胜迹处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奉节山山水水,首先看到的便是雄踞长江三峡之首的瞿塘峡。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是长江三峡之中最短的一个,但却是最为雄伟险峻的一个,素以“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著称,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难怪郭沫若曾作诗盛赞:“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古往今来,瞿塘峡都是通往巴蜀的门户,从秦、汉时期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先民就在瞿塘峡筑关修城,古称江关,汉、晋时称捍关,五代北宋时称铁锁关,至南宋以后至今称瞿塘关。公元2,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瞿塘峡南北两岸各有一座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白盐山因山石颜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的岩层则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山崖拔地而起,隔江相望,形成十分秀丽的景观,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座“大门”,便是天下闻名的夔门。

有道是“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夔门扼瞿塘峡两端入口,两侧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舟行其间,只见两岸千丈峰峦,云天一线,奇峰异石,千姿百态;俯视峡江,惊涛雷鸣,一泻千里,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诗圣杜甫正是惊叹于夔门之雄奇,方才写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名句。

高峡出平湖,古迹今渺渺

在无数古诗中,“瞿塘”总是与“滟滪堆”相连。比如李白《长干行》中“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滟滪堆其实是长江中一块巨礁,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俗称燕窝石。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石,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

每逢秋冬枯水季节,滟滪堆就显露江心, 好似一头巨兽横截江流,此时上水船因为水位太低,极易触礁,故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说。夏季洪水暴发时,一江怒水直奔滟滪堆,狂澜腾空而起,涡流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但这时的滟滪堆已大部浸入水下,下水行船如箭离弦,分厘之差就会船沉入亡,故必切切记住:“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滪堆虽为夔门雄姿更添景色,但在航运上毕竟是一大障碍,因此已于1958年冬炸除,“滟滪回澜”成了历史的陈迹。这块巨石现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不光是滟滪堆已然消失,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完成,作为一个夔门的标志性遗迹,篆刻着“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的摩崖石刻也永沉江底。

说起这幅摩崖石刻,很多都会以为是古人所书,事实上那是近代的孙元良的手笔。孙元良是谁?此公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的“八百壮士”,既是孙将军麾下部队。1949年后,孙元良去了台湾,在台北去世。也许他的儿子孙祥忠也许让人更熟悉一些:他是台湾电影明星,艺名叫做秦汉。

天坑地缝旱夔门

不得不说,“夔门天下雄”摩崖石刻的消失确实让人感到遗憾,但是“天险化平湖”的新景致,让新生的奉节以更璀璨的姿态与瞿塘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全新的山水图。近年来,奉节加大了瞿塘峡两岸红叶栽植和生态保护力度,夔门再现了高峡平湖映红叶和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绝美景观。

想要感受奉节险峻、雄奇的自然风光,并不只有瞿塘峡与夔门一处胜景,在瞿塘峡南岸,距长江边一百多里外的山区,还有一处“旱夔门”,同样让人叹为观止。说起“旱夔门”,就不能不提奉节另一处绝世奇观——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位于奉节县荆竹乡小寨村,因此而得名。既然叫做天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很大的坑。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坑口直径为622米,坑底最大直径为522米,深666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岩溶漏斗。在天坑底部,有一条神秘的暗河,据中外探险家们推测,这条暗河来自于与离天坑不远,与之齐名的另一处地质奇观——地缝。地缝发源于奉节县长安乡火烧二坝,全长为37公里。它是两座平行山峦间凹下去呈V字形大裂缝,最宽处足有70米,最窄处却不到半米,勉强能让一人通过。

奉节的天坑地缝可以说是地质学上的奇迹,它们是构成地球第四纪演化史的重要例证,更是长江三峡成因的活化石。而“旱夔门”就坐落于离小寨天坑10公里的兴隆镇椅子村里,主体由两处如刀削般的600多米绝壁构成,两山之间形成一道400多米宽的天然大石门,其险峻堪比长江三峡之首的夔门,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旱夔门。

穿过旱夔门后可进入3公里长的迷宫河,迷宫河谷底两岸树木茂盛,四面被千仞绝壁围绕,使人不辨来路。此外迷宫河里还有一处奇特景象,那是飞泉下的一汪碧绿深潭,大约每隔10来年就会突然持续喷出数十米高的水柱,响声如雷,10里外都能听见,当地人就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炮泉”。

虽然三峡工程让奉节失去了部分秀丽风光,但夔门的雄奇风光依旧,瞿塘峡壮丽更甚当年。新的瞿塘峡,新的奉节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另一番诱人的景象——高峡、平湖、大坝、山城,四大自然风光特色令新的奉节景色更加秀丽多姿,宛如绝世神女绘好新妆,等待着五洲四海宾客的到来……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删节、有补充)

作者/来源:重庆人文历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如果觉得《古夔州今奉节 战火诗情山水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