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陈老师第一节公开课:引法入文 文自升华

陈老师第一节公开课:引法入文 文自升华

时间:2019-08-23 22:53:26

相关推荐

陈老师第一节公开课:引法入文 文自升华

全文共2100字,阅读全文约5分钟

开年,网课有点火。

网课是热热闹闹地上线了,可是频发的各种软件、网络bug和疯狂打卡式布置作业让人惆怅。这样不仅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如何利用好“网课”这种形式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确是值得深思。

这不,博实乐就来了!我们不仅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而且课程安排、类型、形式非常人性化,给家长和孩子提供良好的课程体验和多元化的选择。

作为写作系列课程的第一讲,博实乐语文教学能手陈先锋老师带来《树立正确的写作观,下笔如有神》,分享提升写作能力的思路与方法。

陈先锋,博实乐教育集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主任,教学能手,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主持 “十二五”、“十三五”省级规划立项课题,执教国家级、省级公开课十余节,曾作为人教版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到全国多地授课讲学。

1

文章万千、无非情理

人总要记住点什么。写作能与流逝的时间对抗,留下“曾经存在”的凭证。记录可能是纯然客观的如实描述,也有可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情感抒发。

写作是比较高级的一种交流方式。执笔为文,作者往往要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一番深思,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精致,而且能传之久远。

在陈老师看来,写作的万千内容,都可以归结到“情”与“理”两个字。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在写作时,我们只需做到把“情”与“事”相结合,便可生出无穷的故事。

所谓“理”,指的是“平常之理”。“理”为内核,“事”为载体。在陈老师看来,理因事而更加生动,事因理而更有意义;情之感人,贵在真挚;理之动人,贵在深刻。好文章情深意浓、理直气壮;坏文章矫揉造作、理屈词穷。我们在写文章时,不仅要有理有据,而且还要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以笔动人心。

2

十字真言、无远弗届

写什么?这可能是大家最头疼的事情。面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作业,孩子们或许总是习惯性地想起了“老三样”,即母亲背我去医院、父亲给我送伞。通过这种套路式的写法,文章不仅没有深度、没有灵魂,而且也无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为此,陈老师提出了“十字真言”,即动静、今昔、表里、虚实、常变。

十字真言,十方世界。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花开南山,想落天外。

笔锋所及,无远弗届。

世事总是变化无穷、纷繁复杂的,我们无法一眼看透,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写作让我们去发现“里”,即写作背后的深意。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来说,这点实践起来的难度或许较大,但是不妨提前知道一下这个写作思路,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知识。

说到“虚实有变”,我们经常会在课本中有所感受,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他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即他在现实中所看到的环境;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到“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表达了他胸怀天下的情怀。整首诗在“虚实结合”的表达下,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古诗词中,这种优秀传神的写作手法,可以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常变万千”,“常”是指通常、一般的状态,“变”即变化。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种“常态”与“变化”。比如,如果你发现一个人、一件事和一个东西跟平常的状态不一样,那么这种变化就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描述前后的变化去挖掘背后的原因,我们的写作也可随之变得丰富而有深度。

3

文章化读、为我所用

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是一种倾吐。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因此,要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多读多写是写作的第一法宝。

有了量的积累,如何在写作时有效“产出”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读”和“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即化读,简单理解就是“善于归纳”。

文章化读,循文归纳;

多文互证,类比求法。

引法入文,文自升华,

熟以生巧,聚沙成塔。

阅读时,遇到好的素材和方法,我们要学会归纳并积累下来,然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将这些东西引入到平常的写作中,让文章不再只有光秃秃的树干,而是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生机盎然、引人入胜。

如果觉得《陈老师第一节公开课:引法入文 文自升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