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 小篆和行书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 小篆和行书

时间:2019-06-28 00:29:25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 小篆和行书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说说小篆,是指秦王朝统一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由李斯等在原来秦国文字的基础上,统一整理、使用的标准文字,也称“秦篆”。相对于这些改定后的篆书,秦王朝统一之前的各国文字,统称为“大篆”,或称为“籀文”。由于文字载体材料的不同,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刻石(石鼓)文及新发现的简文(如战国楚简)等。

小篆文字仍然是带有很明显的象形化特征的文字,与隶书之后明显的符号化不同。因此,在小篆书的学习上,要首先掌握它的一些明显的特点。第一,小篆字形以“六书”( 即汉字造字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为准,隶书、楷书中有些字形相同的,在小篆中不一定相同,不能以隶书、楷书写法对应小篆写法。

第二,小篆结体字形略长,大小一致,端正匀称。相对于大篆,结体偏旁相对固定。第三,笔形由直笔和弧笔组成,没有点、波、磔等笔形。笔画多用圆笔,横平,竖直,转折处多用圆势。所以,小篆既不同于隶书、楷书,也不同于大篆。由于这些特点,学习小篆首先要从熟悉文字入手。就是要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构成,当然最好还要明白这种构成的意义。这是最基本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从东汉时期许慎着的《说文解字》一书入手学习,其次才是练习书写。

由于秦代篆书遗留下来的碑刻只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复刻的《峄山刻石》,数量不多。所以,练习小篆大多从临摹《泰山刻石》入手。《泰山刻石》 传为李斯所书,是最有代表性的秦篆。有了一定基础,再吸收秦权、量文字(秦代刻在秤砣或方升上的篆书)和诏版(记载皇帝的诏书)文字的长处(这些字体比刻石要随意恣肆一些),避免小篆容易出现的呆板的缺陷。还要多从后代(如清代)的小篆中借鉴。

小篆书写,一要注意用笔。小篆用笔与隶书、楷书不同。不管写直画还是弧笔,都要“逆入平出”,就是起笔时笔锋先反方向入笔,再稍提转笔。这有点近似于楷书的藏锋起笔。收笔时不一定回锋,稍作停顿提起即可。二要注意笔画顺序。一般来说,小篆的笔画顺序也大体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来写,但有些字的笔画顺序与楷书不完全相同。如全包围的字,就要先写好外围的“口”,再写里面的部分。

三要注意参差变化。端正匀称是小篆的特点,但字的内部笔画的长短、偏旁的大小位置,要做到在匀称上的变化,避免僵尸呆板。就像古人说的,要有“计白当黑”的结体观念,就是八字中的空白处,放在整个字的结体中,统一平衡。这样写出的小篆,才能庄重中见灵活,才有神采。相对于隶书、楷书来说,小篆的用笔变化较少。但由于字体的生疏,学习小篆更要注意在掌握字形结构上多下功夫,要写到很熟练的程度,才可以更好地掌握。

我们再谈谈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就是说,行书的笔画没有楷书的端严,而比较灵动;没有草书的连绵,而比较易识。具有多一点楷书特征的,称“真行”,也称“行楷”;具有多一点草书特征的,称“行草”。行书是日常应用最多、最方便的书体,也是最难写好的书体。

行书据说是由东汉末的刘德升始创的,传之三国时期的胡昭、钟繇,称之为“行押书”。后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创造发展,遂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书体。行书的书写,建立在楷书的书写基础上。但之所以称为“行”,在于其用笔较快,在很短时间内便能完成笔锋的提按转换。它要求运笔快慢适度,做到气脉贯通,因而在书写中简约其点画,变化其体式,形成自己的特点。

一是重笔画的因势变化。行书的一点一画,不像楷书的点画必须每笔独立成形,而是要根据上下笔之间的关系,因势变化,达到“八面拱心而无横画”的效果。也就是避免笔画的平齐,而使其各具姿态,形成一种向心力。这样,在运笔时,起笔方向、力量等要求往往不拘一格,随形变化;行笔之轻重、快慢、转折,也各自不同;收笔时也往往变换笔画形态、笔势。这样就形成了行书笔画的灵活多变、不拘定格。但这个变化,也不是随心所欲、信手写来的。它仍要遵守笔画书写的法度要求,提按转折,笔笔要有交代。再简化的笔画,力量也要贯到底。

二是重笔画的牵引映带。基于行书书写时笔的运动特点,笔画之间的联络呼应是自然存在的现象。这种联络呼应,就是指笔画之间的牵引映带。有些是通过笔画之间极细的墨迹连接,这就是“游丝”有些是笔画之间并不实际连接,但观察其行笔的方向和力量,是一气呵成的,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意连笔不连”;有的笔画之间互相呼应,形成一种合力,等等。具体处理起来,行书强调更多的是笔势相应、笔意相连。王羲之的《丧乱帖》,就是一件非常好的观摩作品。行书在点画书写上的要求,不像楷书那样以较慢的运笔实现。行书需较快地运笔,要求点画的变化应即时反映到毛笔的运动。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对毛笔的掌握和手、腕部力量的运用,都要十分准确、熟练,转折提按都能得心应手,才能写出好的行书笔画来。

三是重结体在全篇中的协调变化。行书的结体,虽然基本遵循楷书结体的原则,但它不像楷书那样每个字都独立存在,并且行书书写中笔画之间的某些简化和牵连引带,以及笔画形态上的随机变化(像“大”字的捺,可以写作点),就带来了行书结体中的一些新因素。

最明显的是,在行书单字结体中,不管如何划分结构类型特征,都要特别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和揖让。也就是各笔画之间,要能互相照应,留出位置,既互不干扰,又彼此相关。在这个基础上,求得结体的变化。实际上,不仅不同书法家在结体的处理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习惯,就算是同一位书法家,也不会完全采取同一种结体,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变化出不同的结体形式。这里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没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判断。但这并不是没有规则的自行其是,关键在于要与书法家和作品的风格一致,在当前的位置上,要显得谐调而不别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之”字,没有任何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却又各得其所。

学习行书,首先要选择一个符合自己艺术趣味的字帖,作为主要的临摹对象。初学者最好是选墨迹一类的印本。自己喜欢,便容易接受,并能确立学习主体;先临墨迹,是因为便于揣摩用笔方法。其次,要认真读帖。行书不同于楷书,不能拿来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描摹,而是要先读。要感受所选字帖的精神风貌,认识字帖中字的结体、分布照应、行气和章法,要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和用笔过程。对这些有所了解之后,再开始临摹练习,才能心中有数,不离大体。

根据不少书法家的经验,练习行书不仅要有-定的楷书基础,还可以同时练习一点草书,以借鉴、取法一点草书点画的灵动之势,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行书的气韵。由于现代出版的发达,行书可资取法的字帖很多,自晋、唐诸家,到历宋至元的赵孟频等,众多墨迹都可以作为行书入手的范本。碑刻则有唐释怀仁的《集王圣教序》等,亦可作为初学样本。只要选定一家,坚持下去,逐步扩大临习范围,必有所成。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 小篆和行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