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广西人文:古代在广西当知县 上班一年能拿什么样的工资

广西人文:古代在广西当知县 上班一年能拿什么样的工资

时间:2023-08-10 11:08:03

相关推荐

广西人文:古代在广西当知县 上班一年能拿什么样的工资

到年底,很多事情也就到该总结,结算的时候了,近几天最多议题的,莫过于养老金交纳基数的公布了,总额一出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平均了。

关于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不知道,自然有一套完整的公式,只知道,反正就是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的工资有关。当然,讲多了,估计就触线了,就不说了。

现代人不管什么职业,以什么为生,对于上班工资,对于收入的高低,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轻易不会讨论。特别是公职人员,拿多少工资,有什么算法,那普通人更是不知道了。

工资在当代是不好讨论的东西,那在古代,公职人员的正常工资多少,等级又是什么样的情况的。打开古籍,看到在这方面,古代谈工资待遇却不像现在这么神秘,倒是很清晰的,可以公开的。如广西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可以很清楚看到各地官府公务员的正常收入情况了。

当然,这些数据,并不能说就是那些官府人员的真实收入,毕竟那个时代环境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的垢病,比如“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有影视剧中的那些官员离任,都一箱箱的往家搬,清官用石头压船,贪官就用真金白银压舱,这就是另外的说法了,但只说这种正常工资的透明制度,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普遍了。

就以广西为例,在古代县级的官府机构,部门任职的大小官员,兵丁衙役,都有些什么样的职位,正常又拿多少工资呢?

先说一地之最高官员——知县的工资。清代广西有数十个县,每个县的经济,事务都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县任知县职,拿到的工资都是不一样的。

知县的工资,又叫俸禄,正常分为五部分:一编俸熟银,二除摊补佐杂荒俸实银,三养廉银,四盐规养廉银,五耗羡养廉银。

编俸熟银,编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基本工资,熟银,只是银子的成色。按年计算,现在叫年薪,各县都是四十两左右,各地有上下十两的差别,这部分普遍都是不高。

除摊补佐杂荒俸实银,这实际上是补助工资的一部分,实银,也就是指制式银,当了知县,身边总得有些工作人员,跑腿的,打杂的,跟班的,等等,都有一个“工食银两”,他们不由官府财政直接发钱,而从知县的这个补助工资里发放,这个金额实际上是变动的,按身边人员变化而变化,如今年张三在身边,明年可能张三不在身边了,他的那份“工食”就要除去的。

养廉银,从字义都可以知道,实际上就是给予高薪补助,培养官员做到廉洁,防止腐败事情发生,这个制度是清雍正年开始有的,算是补助工资,额外工资,但这一项并不是各县统一的,数额各人有的县的知县工资里是没有,正常也是按百为单位,几百两几百两的发放。

盐规养廉银,这是从盐业、盐税收入项下提出来补助的补助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盐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执行好盐业制度,算是加班费,绩效补助之一,各地同职同样有上下好几百两的差别。

耗羡养廉银,这才是知县工资的占比最大的部分。耗羡,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说,这项就是和当地税收有关系了,就是通过日常各种税收名目,把从民间收上来的散银,集中到官库后,由官府熔成银锭,一般是五十两一锭,然后再交付上级,成为国库的存银。那在熔银加工成锭的过程中,银的重量多多少少会出现一定的损耗,这叫火耗。

除了火耗,还包括征粮时,在运输储藏过程中的各种损耗,如老鼠鸟雀偷吃,运输脚夫的工钱,折算成银两报数,叫粮耗;还有征收税金时,有人交的是铜钱,那铜钱总得用点什么串起来,串成一吊吊的,好统计,好整理,把钱串吊起来的多是用绳子,绳子也有成本吧,那就是绳子耗;

总之,钱银从百姓手上收上来,到最后入官库,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成本,这成本归谁承担呢?当然不会是由官府承担了,所以,一般在定规则的时候,把这些损耗成本估算在税收上,加入到税点%里,由纳税人提前支付了。

那就有一个问题了,打个比方说,比如官府通过各种税收,从民间收上来十两散银或是等值的铜钱之类入县库,税收当中已经含有“火耗”,“绳子钱”了,本身定这个“火耗”,“绳子钱”为五钱,这是个虚数,估计数,但也是收的实数。

但在后来集中铸银,钱银入库的时候,这十两散银真正“火耗”,“绳子钱”各种相关开支合起来,仅实耗成本才二钱银子,那就有三钱的差额了。那多出的三钱银归谁呢?按政策,是不用计入官库的,这三钱就可以留存在当地,或是交上级官府再统一划拔,归当地官吏所有,这样的钱,就叫耗羡。

各地的知县一职,最终工资收入的差额,实际上差别最大的就是这耗羡养廉银。差别有多大呢?那就以清代同治初年的浔州府为例,当时的浔州府治下有四县,桂平,平南,贵县(贵港),武宣,四县知县的工资基本情况如上图。

按基本工资,即编俸银来说,贵县知县最低,三十八两多;

除摊补佐杂荒俸银来说,贵县知县最低,三十三两多;

养廉银来说,贵县知县应该也不高,甚至没有;

盐规养廉银来说,还是贵县知县最低,二百两;

但按耗羡养廉银来说,那就是贵县知县最高了,九百多两。

最后算总额,本来看起来工资最低的贵县知县倒是排前面去了,总额排第二。

知县这样的工资结构,反映了什么呢?

正常来说,体现了当地的经济繁荣程度。正是人丁兴旺,区域人流往来多,物资传送频,那各种税收自然就多了,汇集到当地银库的银两就多了,所谓的耗羡就富余就多了,最后都入了当地官吏口袋。这和绩效工资差不多,治理得好,社会平稳繁荣,当地人们安居乐业,耗羡养廉银的高低无意间就成为一个体现指标之一了。

这个浔州四县知县工资的比较,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各县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如武宣知县的耗羡养廉银就很低,才一百多两,和排他前面的平南知县,也有着三百多两的差距,那他得分别干二年多,四年多,七八年,才抵得上平南,桂平,贵县三个知县各干一年。

这也说明了武宣县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与其他三县的巨大差距了,税收低了,他本身能剩余下来的耗羡养廉银就很低了,再加上各种收入比较,那武宣一年的实际薪水,也就远低于其他三县了。

不过,按照清代广西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知县的工资里,是没有养廉银这一项的,只有其他四项,像武宣,贵县知县就没有养廉银,当然,其他县也有这样的情况,具体有什么说法,体现了什么,现在也不清楚。

武宣知县的六百多两银年薪,在当时广西区域来说,只能算是偏下水平,而其他三县都有一千多两银,那可以说是中高级水平了。

翻看广西各地的方志介绍,像修仁知县九百多,迁江知县七百两,博白知县八百多,武缘知县一千多,等等。各县方方面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各地的工资也就不一样了,总之,在广西当知县,正常年薪少则几百,多则一千多,上二千两也是极个别的。

正是这样的小到一两百,大到上千的差距,也就体现出清代皇帝的制度失策了,养廉银,耗羡养廉银制度,就是从雍正年开始的,雍正上位时,面临的,正是官场腐败比较深刻的时代,所以才有《雍正王朝》里的那些故事,他推出这制度,原意就是想通过发放这样的额外工资,阻止官吏的贪污纳贿和避免加重对老百姓的盘剥。可是,他却忽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性的贪念。

“脑子灵活一点”的地方官员都在这项目上动起了脑筋。毕竟同是知县,一年工资可以整出好几倍的差额,要补偿一点,怎么办呢?那就是通过加税,通过各种谎报,虚报,欺上瞒下的手段,增加自己的收入。

又打个比方,如像“火耗”,本来正常是十两银报五钱的,那最后报六钱,七钱,甚至更高;本来征收粮食是一两银得两石的(打比喻,当时的实际购买水平忽略),那按九钱两石从农民手上收来,往上级报帐,送到官府时,又说成是一两一钱银收的,就截个流,倒个手,中间就有差价出来了,,,,诸如此类。

最后,地方问题就多了,也就有了历史中,影视作品中的那些贪官污吏的各样案子故事。民间也就有“坏官一年一遇,贪官常年可遇,好官百年一遇,清官千年难遇”的说法了。

排除那些灰色收入,还有各种官场的开销,就说按这样的工资水平,清代知县大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就像很多影视剧中展现的一样,这个知县的一日三餐都是三盆五钵,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说应有尽有,那也好吃好喝的,必定是贪官生活标准;那个知县整天一清二白的豆腐青菜,常年不见荤腥,是清官生活标准。

要知道,很多在县衙里任职的兵丁衙役,各种事务职位,最低的一年俸银也才几两,而知县少则五六百两银年薪,一月平均几十两;多则一千余两银年薪,一月平均近一百两。按那个时代银两的购买能力能支持他们什么的一日三餐呢?

当然,工资的高低,并不是决定那时代的知县们,官员们的官品走向的借口,依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与环境。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如果觉得《广西人文:古代在广西当知县 上班一年能拿什么样的工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