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与汉玉文化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与汉玉文化

时间:2018-10-11 11:26:33

相关推荐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与汉玉文化

-07-30 09:12 和讯网 6

王金中

在全世界范围内,讲到玉器和玉文化,首推中华民族。随着海昏侯墓发掘工作的进展,人们发现刘贺墓藏的美玉众多,美不胜收,且各有十分神奇的奥妙。据 初步统计,共出土玉器500余件,超过了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数量。一些专家评价说:汉代整套完整的礼玉制度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为此,我想就海昏侯出土的 各种美玉的神奇和奥妙,谈一谈汉代的玉器和玉文化。

一奇:传递心迹的礼玉

我国古代有“美石为玉”之说,只要是漂亮的石头,就可以称之为玉,不强调后来温润、细腻、透亮的感觉。因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绿松石、玛瑙、琉璃、琥珀(图1)等等,那时都统称为“美玉”。

图1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对玉情有独钟?原来,在古老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人们总是以玉比德或以德比玉,把玉与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玉有了深刻的文 化内涵,也使文化有了宝贵的器物寄托。《礼记》记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即湿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 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管子》记载玉有九德;《旬子》记载玉有七德。虽然概括不同,但都把玉石和玉器拟人化,赋予玉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玉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礼玉制度。按《周礼春官》的说法:抽绎玉之属性,赋予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予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予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这种玉文化和礼玉制度发展到汉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在物质层面上,治玉材料和雕琢工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各种玉器制作更加精美;在使用层面上,珍贵的玉器开始走出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之家,进入上层 官僚和商贾的生活;在精神层面上,把玉的品质进一步归纳为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赋予美玉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由此流传了几千年;在文化层面上,出现 了许多有关玉的成语,如“金玉满堂”、“玉石俱焚”、“冰清玉洁”、“金科玉律”、“金相玉质”等等。那时的玉器,比黄金要高贵得多,叫“黄金有价而玉无 价”,白玉簪高于银簪、金簪;白玉印高于铜印、金印;白玉带钩高于铜带钩、金带钩;白玉耳杯高于铜耳杯、漆耳杯。(图2)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玉器,充分说 明了玉文化发展的这些特点。

图2

同王公贵族一样,刘贺生前非常喜爱美玉。他当27天皇帝时,曾把宫中的玉器慷慨地赏赐给从昌邑带去的随从们,目的就是让他们以“仁、义、智、勇、洁”来侍奉圣上。后来霍光废掉他的理由之一,便是赏赐无度。

刘贺即使被废当庶民的十年中,仍然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在山阳郡太守张敞给汉宣帝的“小报告”中说得很明白,他“佩玉环,簪笔持牍趋 前”。为什么在那样落魄的情况下还佩带着象征高贵的玉环?因为“环”与“还”同音,刘贺以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向汉宣帝表明,自己还想念着当今圣上,还是过 去皇帝统治下的一个庶民。而汉宣帝并不追究刘贺为什么当了庶民还佩带着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玉环,而是明白他以玉喻已,讲仁义、守高洁,因此而“知贺不足 忌”,高兴地封他为海昏侯。

二奇:价值连城的玉璧、玉环与玉佩

在汉代,玉器的种类颇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礼仪用玉、佩饰用玉、丧葬用玉、陈设用玉、日常生活用玉,以及镶嵌配饰用玉等六类。这些种类的玉器,在海昏侯墓中均有出土。

汉代由于铁制工具已经普遍运用于制玉作坊中,同时,随着西域交通的大规模开通,新疆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玉器的选料更精,玉质除青玉、黄玉、墨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为玉中上品。

海昏侯墓中的玉璧和玉环,属于礼仪用玉和佩饰用玉。真不知道哪块是当初刘贺见山阳郡太守张敞时曾经佩带过的。(图3)玉璧和玉环都是中间有孔的圆状器物,孔小而边宽的是璧,孔大而边窄的是环。璧或环上如有很细的开口是玦。半圆弧形的是璜。

图3

串起来挂在胸前的是佩。特别是玉璧,在汉代非常流行,出土数量颇多,成为这一时期标志性玉器。其中的白玉璧最为珍贵,多作为馈赠礼品。春秋战国时,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一块和氏璧,竟然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白璧。楚汉相争时,在鸿门宴上,范增三次用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这里的“玦”与 “决”同音同,暗示项羽下决心。而刘邦离席出走后,自知不够礼貌,托张良献给项羽的是“白璧一双”。由此可见那时的玉璧贵重之极。

汉代玉器的制作整体上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且略有变化。玉质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和环的形状普遍加大、加厚一些,说明那时的雕琢工具有了改 进。璧和环上的三角形立缘边沿加宽,剖面呈长方形。其纹饰为谷纹、蒲纹、龙凤纹,但与战国时期相比,颗粒大而稀疏,有的采用浅浮雕,有的采用透空雕。

图4

(图4)这两件出土于主棺柩与外棺之间的谷纹玉璧,黑色的水银沁和红色的朱砂沁,是埋藏于地下漫长岁月留下的印痕,分外显眼。还有两件玉环,运用阴刻线,浅浮雕,线条豪放自如。(图5)

图5

这或许就是书中所记载的:“汉人琢磨,妙哉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称为“游丝描”的刀法,是战国到汉代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图6

最为精彩的玉件是韘形佩,民间也叫鸡心佩,(图6)一般是悬挂在颈部和腰间。这件玉器把龙纹、虎纹、凤纹集于一体,以透雕为主,浅浮雕为辅,整体是 大圆形套小圆形,而中间又显现椭圆形,变化多端。透雕部分的花纹左右总体上对称,但细看却不完全对称。一边是龙纹缠绕,另一边是凤纹连着虎纹,线条自然流 畅,生动活泼,十分精美。

最为巧妙的玉件是由玉璜、玉管和玉人组成的一套玉佩,(图7),串起来戴在胸前。这种组玉佩又称玉佩组饰,往往成为身份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也 越长越复杂。这套组玉佩只有三件组成,规格不算太高,材质为和田白玉,是典型的汉代琢玉风格,玉人腰枝纽动,长袖过顶,毫发纤细,衣裙飘逸,尽显风流。玉 璜受沁蚀,呈现两头黑、中间黄褐的自然沁色,露出岁月的沧桑。玉管打磨抛光使其圆润异常,钻孔十分工整,非金属钻头不能琢出。

图7 图8

最为生动的玉件是双兽捕麂和盘龙望天,(图8)当初究竟装饰在哪里不得而知。其中一件是两只猛兽在奔跑中捕捉到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麂,迫不急待地撕咬 起来。另一件则是一只翘首盘起的瑞龙,望天而啸。构图巧妙,线条刚劲,雕刻技法属于典型的“汉八刀”。这是汉代特有的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粗 放,看似一刀削成,琢面平顺光滑。实际上,这种线条并不是一刀刻出来的,而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

三奇:荟萃三代的佩剑饰玉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批佩剑饰玉,学名叫玉具剑。佩剑在中国古代不仅具有防身作用,而且也是一种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玉具剑则是佩剑中的最高规格,为帝王诸侯用剑。有资料记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玉具剑较为盛行,而汉代以后玉具剑基本绝迹。在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佩剑饰玉多达二三十套,都是刘贺收藏的精品。有秦汉时期的,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件件完整,个个精美,成为我国 古代佩剑饰玉的集大成者。其中,主棺板上方出土的三套金丝玉具剑,以及遗骸双侧的两套金丝玉具剑,则是汉代玉具剑中的极品。(图9)

图9

一把完整的玉具剑一般由四个玉饰物组成,即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剑首是安装在剑柄头上的圆形玉饰,有高浮雕的青龙白虎纹,也有浅浮雕的谷纹等。(图10)

图10

图11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有高浮雕的虎纹,也有浅浮雕的兽面纹。(图11)剑璏俗称文带,供穿带佩系之 用。它在四种剑饰中出土的数量最多,制作起来也最复杂,因为侧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开孔,便于穿带。与剑格的纹饰基本相同,也是高浮雕的虎纹和浅浮雕的兽面 纹。(图12)看来,剑格与剑璏这两件玉饰是配套使用的。剑珌是安装在剑鞘尾端的玉饰,方形或梯形,光素无纹或浅浮雕。(图13)

图12

图13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佩剑玉饰,竟然出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件素面红色玉剑格与两件素面红色玉剑璏,分外亮丽,(图14)材质 为玛瑙,古代产自东北辽宁一带,今人称之为“战国红”玛瑙。从较为粗犷的雕工判断,疑似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制作的。剑格上伤痕累累,应是长期使用过的印 记,由此可以想见,刘贺的祖先正是手握这样的利剑驰骋沙场,南征北战,打下天下。

图14

还有一组佩剑玉饰,剑首、剑格、剑璏均为浅浮雕,采用阴刻粗细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柔畅密集,满而不乱。从刀法上判断,无疑属于战国时期的玉器。(图15)

图15

再有一组佩剑玉饰,剑首、剑格、剑璏均为高浮雕虎纹,有的是一虎独踞,有的是虎子依母,还有的是双龙双虎,生动活泼。仔细观察玉器的地子处理精美划一,平整如镜,可以判断为汉代本朝制作的玉器。(图16)

图16

总之,在海昏侯墓中同时出土的这批横跨四五百年,荟萃了春秋、战国、秦汉三个时代的众多佩剑玉饰,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再次证明,海昏侯 刘贺是一个爱好美玉、爱好骨董、爱好收藏的高雅之士;同时也显示了汉代的玉具剑借鉴前人,启发后者,藏器待时,厚积薄发,一旦出鞘,锋芒毕露,充满“智” 与“勇”的美玉风采!

四奇:实至名归的玉印

伴随着海昏侯墓发掘的过程,许多人有一个莫名的期待:甭管是官印也好,私印也好,最好能找到刘贺的金印。当初发现玉印 “大刘记印”后,人们期待着找到这方金印;后来发现了玉印“刘贺”后,人们仍然期待着找到这方金印;现在有人甚至寄希望于从最后提取出来的、尚未打开的那 几个漆盒中找到这方金印。其实,海昏侯墓中不会再有金印!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在礼玉制度中,如果是官印,有了金印就不会有玉印;如果是私印,有了玉印就不 会有金印。现在已经出土了“刘贺”玉印,而且属于私印,就不再会有什么金印了。

汉印在我国治印史与篆刻史上处于第一个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进一步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而且在印章的规格、印纽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 等方面更趋于统一。按照规定,天子的印章称为玺,用玉制成,这是最高的规格。皇后的印章也称为玺,但用金制成。这样玺印的材质就有了区分尊卑的标志。刘贺 当27天皇帝时,曾经拥有三方上等白玉玺印,代表着最高的皇权。一是“天子之玺”,由皇帝自行佩带,证明身份。二是“皇帝行玺”,由专人管理,皇帝出宫时 使用。三是“皇帝信玺”,由专人管理,不得出宫,皇帝颁发的“玺书”均用此玺封缄。汉武帝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颁布诏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 印五分。王、公、侯金(印),二千石银(印),千石以下铜印。”依官职的尊卑,对官印的材质及尺寸都有明文规定。因此在出土的汉印中,铜印最多,而银印和 金印极少。

汉代的官印,都是由皇家统一制作并正式颁发。也就是说,刘贺可以得到一枚朝廷发给的金印—— “海昏侯印”。如果有这枚官印,刘贺下葬时腰间佩带的就不会是玉印了。而由于我们并不知道的原因,朝廷并没有给刘贺颁发这枚金印,所以他只能以私印缠腰 了。而在制作私印的材质中,刘贺选择了最贵重的玉印,因而放弃了金印。

与相对统一的汉代官印制度不同,私印从材料、章法、印面形式到规格、纽式等方面表现得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而各尽其妙。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三方玉印,都属于私印,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制成的。玉印以独特的印材、特殊的制作工艺及由此产生的风格,在汉代的印章中别具一格。

图17

第一方是“大刘记印”,(图17)属于私印,为日常所用,白文雕刻,尺寸最小。印纽为龟形纽。龟的寿命长,读音又同“贵”,因此龟是一种吉祥物,属 于人们崇拜的“四灵”之一,在上古被称为玄武。汉代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爱用龟形印纽。“大刘记印”四字呈正方形,结字笔画非常紧凑,“大”字压缩让 “刘”字,“印”字压缩让“记”字。“刘”字的立刀缩小,而“记”字的言旁又展宽,既感觉疏朗清秀,又感觉密不透风,达到了汉字篆刻的艺术之美。据考证, 这方印极有可能是刘贺在山东昌邑当庶民期间经商时使用过的印章,带入坟墓成为他长期处于窘境的一个见证。

图18

第二方未刻字,属于素面印材,也是龟形印纽,尺寸比“大刘记印”稍大,估计与“刘贺”印相同。(图18)为什么刘贺把没有刻字的印材带入坟墓?很可 能是因为这方印材玉质湿润细腻,晶莹剔透,是上好的和田玉。刘贺生前爱不释手,经常把玩,于是死后仍然让它陪伴在身边。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刘贺一直 盼望着皇帝封他为豫章王,那时再启用这方玉印,可惜没有盼到这一天。

图19

第三方是“刘贺”印,白文雕刻,属于私印,是下葬时所刻,即殉葬印,系在腰间证明身份。(图19)在考古发掘中,只有发现了这方玉印,才能实至名 归,最终确认墓主人的身份。此印为蟾蜍形印纽。蟾蜍,古时被奉为月中神灵,是避凶趋福、多子纳财、富贵长寿的吉祥图腾。“刘贺”二字平分印面,每字均呈长 方形,是小篆书写中最为规范的形体,结字笔画上紧下松,左顾右盼。“刘”字立刀有意拉长变瘦,给卯金让出充足的空间;“贺”字的下面两点作八字撇,使整个 字体保持稳定,犹如磐石一般。从书法篆刻艺术的角度上说,“大刘记印”与“刘贺”这两方玉印,平正大方、庄严典雅,是汉印中的经典,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有人认为,“大刘记印”是殉葬印,而“刘贺”印是日常用印。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因为“大刘记印”是刘贺成为废帝后,当庶民时经商所用,不便于刻上自 己的真实姓名。而死时他的正式身份是海昏侯,完全没有必要再隐名埋姓了,所以光明正大地刻一枚“刘贺”玉印缠在腰间。而对于“大刘记印”,刘贺有太多的回 忆和辛酸,可以说记载了他半生的屈辱与沉浮,因此也把它带入坟墓中,放在主椁室东室南部。

五奇:护体通天的金缕琉璃席

丧葬用玉,是专门用于丧葬保护尸体的玉器。古代人相信,用玉殓葬,能让人灵肉不朽。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汉代达到高峰,魏晋以后则逐渐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把礼仪用玉、佩饰用玉等带入坟墓与丧葬用玉完全是两个概念,丧葬用玉主要是指玉衣(穿在身上)、玉塞(堵住七窍)、玉琀(放入口 中)、玉握(攥在双手)、玉棺等。而刘贺则是将生前所用的礼仪用玉、佩饰用玉、日常生活用玉等,与丧葬用玉一起埋葬掉,足见他最大的幻想就是用众多的美玉 护体通天,继续享受王公贵族的生活。

刘贺下葬时,身上覆盖的全是精致的玉璧和玉环,腰间缠着玉印,内棺与外棺之间、棺室与椁室之间摆着玉具剑,椁室中放着玉耳杯、玉带钩、玉佩饰以及说不出名称的玉饰件,甚至把尚未加工好的玉料也统统带入坟墓。(图20)当然,他最希望的还是能够穿上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

图20

玉衣,古时称玉匣或玉柙,专指包裹全身的衣罩,分为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套等部分。主要使用金缕、银缕、铜缕或丝缕等,将数以千计的小 玉片连缀而成。西汉时,玉衣是皇帝和诸侯王的专用丧葬用玉,多有出土。最著名的是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及其夫人窦绾墓出土的一男一女两套完整的金缕 玉衣。刘胜的玉衣一共用了2498片玉片、1100克黄金;而窦绾的玉衣一共用了2160片玉片、700克黄金。可见贵重至极。

而刘贺死时的身份只是个列侯,所以根本没有穿玉衣的资格,除非皇帝特别恩准。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考古结果发现,刘贺身下垫的是一块金缕琉璃席!琉 璃现在看来与普通玻璃差不多,但在汉代时却比黄金还贵重,因为那时琉璃是稀有的宝石,也属于玉石的范围,必须从西域进口,是王公贵族专用的东西。刘贺曾经 在马蹄金和麟趾金中镶嵌过琉璃,制成珍宝。可见这种金镶玉或玉包金,是刘贺生前所喜爱的一种组合方式。

刘贺死后,人们先在他的内棺底部铺了一层金饼,5块一组共20组计100块,然后在金饼上铺了一床金缕琉璃席。整个琉璃席约1.8米长、0.65米 宽,由包有金片的丝缕将2000多片长方形的琉璃片贯串而成,略少于金缕玉衣的用料。有关专家称,海昏侯墓的金缕琉璃席的葬俗,在全国考古中还是首次发 现。这就更加证明了汉代“玉璧通天,玉衣护体”的思想观念。

7月18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汉书》、《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中国玉文化》、《秦汉器物文化拾英》、《汉印》、《古玩图鉴玺印古钱篇》《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来源:光明网

分享文章到

10 10

1 1

分享我的态度到微博

我等233人 顶 了这篇文章

如果觉得《海昏侯墓出土玉器与汉玉文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