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关于黑色暴涨后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值得阅读

关于黑色暴涨后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值得阅读

时间:2024-03-22 03:12:58

相关推荐

关于黑色暴涨后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值得阅读

文 | 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高级分析师,韩业军

近期黑色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俨然成为投资领域的“风口”,大宗商品反弹的领头羊,行情上涨的逻辑在这就不再多述了,市场各种的缺货,已能反映当前的供需关系。我在这里并不是质疑上涨趋势的合理性,而是如此的上涨节奏,对于一个从业不久,都没完整的经历过一轮牛熊市的产业研究员来说,是没经历过的,这波行情一次次打破自身的认知水平,目前对价格已经无感,只能胡思乱想一通了。对于这波上涨,让我产生了不少疑问,我也尝试着思考过,现将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梳理如下:

黑色产业到底过不过剩?

1.数据梳理

在之前,这个问题好像就不是问题,产业过剩几乎是共识,但当前如此的上涨节奏,加之市场缺货的市场氛围,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该有的表现吗,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也对比了一些数据,下面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一下。

首先从官方数据开始,按照工信部的数据,我国粗钢产能是12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见上图),利用率确实不高,那么这个数据代表的过剩程度有多大呢,下面从国家间的对比来看一下。

从数据看,美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在去产能之后一个相对持稳的运行阶段(1988-),利用率波动区间为73-90%,均值85.3%,去产能阶段均值是71.13。日本去产能阶段后,利用率波动较大,波动区间是85-110%,均值是96%,去产能阶段均值是88.9%。由于日本是利用率指数的缘故,其利用率最大值是超过100%的(110%),我们按照百分比产能利用率折算一下,日本去产能后的利用率均值为87%,实际和美国的利用率85.3%相当。

从国家间横向对比来看,可以看到85%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是比较合理的(正常的生产节奏里,检修现象也是存在,整体满负荷生产是不可能的,而且需求是有波动的,也需要实际的产能要大于产量的水平一定的幅度,不然极其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形),按此比较的话,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是偏低的,如果按照85%的合理利用率,仅仅需要9.4亿吨左右的产能,那么我国需要淘汰的产能数就是2.6亿吨。从这个角度说,我国产能过剩确实很严重,十三五规划里的去产能目标也是合理的。但问题来了,既然过剩产能这么多,为什么还缺货呢?

为弄清楚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下数据本身有没有问题。据我的钢铁网的统计数据来看,高炉产能利用率为86.67%(容积比=在产容积/总容积),远高于粗钢的产能利用率(粗钢产量/粗钢产能)。从字面理解这种差异的话,一个是高炉产能利用率,一个是粗钢产能利用率,这两个数据并不是一致的。对于粗钢产能来说,是包括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两种方式,转炉炼钢是和高炉是相对应的,而电炉炼钢是和高炉无关的,那工信部产能利用率比较低的原因,是不是电炉产能过大导致的呢。

假定工信部数据和我的钢铁统计数据是准确的、转炉产能利用率等于高炉产能利用率(容积比)的话,按照国际钢协的数据,电炉炼钢产量为0.5亿吨,转炉炼钢产量为7.7亿吨,高炉产能利用率均值为93%,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1%,那么电炉炼钢产能为(0.5+7.7)/71%-7.7/93%=3.2亿吨,电炉产能利用率为16%,虽然这个电炉炼钢产能的具体数据有多少不知道,而且从产能占比来看,电炉产能占比也就28%左右,这和世界平均的电炉炼钢比例基本一致,看似也和情理,但当前阶段看的话,电炉有如此多的闲置产能应该是不合情理的,我国现在每年的废钢总消耗量也就在0.8亿吨左右。既然不合情理,那么一种可能是转炉产能利用率并不等于高炉产能利用率,一种可能是工信部和我的钢铁统计数据不知道哪个渠道有问题。

由于我的钢铁的高炉产能利用率仅是简单的容积比,并不是实际的高炉产能利用率,实际高炉产能利用率=高炉利用系数*容积比,而转炉产能利用率=转炉利用系数*生铁/转炉产能=转炉利用系数*(实际高炉产能利用率*高炉产能)/转炉产能,所以从公式的角度来看,转炉利用率和容积比是有明显差异的,而粗钢产能利用率=粗钢产量/粗钢产能=(转炉利用系数*生铁产量+电炉利用率*电炉产能)/粗钢产能,那么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容积比的差异就更大了,所以高炉产能利用率(容积比)的高与低不能直接和粗钢产量的高与低一一对应,而且钢厂随着利润空间的变化,高炉利用系数和转炉利用系数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利润越高,利用系数也就越高,据了解长流程钢厂同样的高炉产能利用率(容积比)下,粗钢的产量会呈现正负15%的波动。另外,相对与降低利用系数来说,高炉停炉的成本太高,这也会导致名义的高炉产能利用率(容积比)高于实际的高炉产能利用率。

两者背后代表的意义不同,这能够解释两者数据的差异,但数据渠道上有没有问题呢,为了思维的严谨,也有必要看一下。我的钢铁是统计数据,从数据本身来说准确性应该能够保证,通过检修容积和产能利用率两个指标测算的样本总容积基本上固定值,也就说样本容积是恒定的75.7万立方米,按照平均高炉利用系数计算(为消除高炉利用系数对生铁产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平均的高炉利用系数进行大概测算,和实际结果或有出入),生铁产能折算大约在7.65亿吨,这个产能数据和工信部产能数据相差太大。

但这里面有样本的问题,样本毕竟不是我国所有钢厂的情况(163家钢厂),而按照我的钢铁最新统计,我国高炉总产能共为10.4亿吨,那么样本产能仅占74%。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信部粗钢产能和高炉产能的差距就不大了,大约还有1.6亿吨的差异,而电炉产量为0.5亿吨,按照50%-80%的产能利用率,电炉产能在0.63-1亿吨,而且钢厂在设计产能时,一般情况下钢材>粗钢>生铁,那么剩下的0.6-0.97亿吨产能通过转炉这个环节消化也是非常容易的。所以,从两个口径的数据对比来看,中国产能的过剩问题确实比较严重,那么去产能的政策本身也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数据本身应该问题不大。

既然数据没有问题,那么前文中关于缺货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下面再从产量的角度来看一下,样本的生铁产量为7.65*87%=6.7亿吨,而整体生铁产量才为6.9亿吨,占比却高达97%,样本产能占比和产量占比明显的不匹配。这相当于样本外的2.75亿吨高炉产能才贡献了0.2亿吨产量,如果在数据源没有问题的条件下,这只能说明我国目前有很大部分产能是无效产能,或者说我国有效产能的过剩并不严重,真如此的话,在叠加有效产能中的部分钢厂复产节奏缓慢,需求扩张的条件下(需求具有突变性),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的问题也就好理解了(具体原因详见下文)。

2.去产能的理解

第一个理解: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短期过剩并不一定代表长期过剩,所以在决定实施去产能政策之前,监管层需要对需求有一个科学评估。

去产能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产能过剩是相对当前的需求而言的,更多的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也就说产能过剩与否取决于需求。而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判断依据,也是来源于我国的用钢总量形成拐点的判断(产量是匹配消费量的),如果我国后期用钢量(产量)预期下降,当前的产能水平绝对是过剩的。但我国粗钢产量到底见没见顶呢,我也说不好,如果从其他发达国家产量见顶的特征来看,好像也不一定。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产量绝对水平远远大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我们目前的人均钢产量和消费量均与其他三个国家尚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城镇化率偏低,工业化也尚未完成(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人均GDP更是有差距(已按照1973年可比价折算),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应该还未达到峰值,仍有提升的空间。从路径上看,中国和日本的产量曲线最为相像,如果按照日本1956开启快速拉升阶段,到1973见顶的话,该周期是,中国的快速上升阶段是2000年开始的,那么按照这个算法,中国粗钢产量见顶时间应该在以后。

我国的粗钢产量是不是见顶了,我给不出答案,但即使我国产量见顶,但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长期来看当前的产能是不够的。当下看,全球粗钢产量利用率仅为70%左右,全球钢铁行业也是严重过剩的,但如果我们按照全球60亿人口不变,人均粗钢产量0.5-0.6吨来算(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测算,当前全球人均仅为0.23吨左右),全球粗钢产量的峰值大约得在25-30亿吨左右,而现在全球粗钢产量仅为16亿吨,总产能也就23亿吨,未来所需产能要大于当前产能的。

第二个理解:总产能中包括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所以去产能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分清楚当前的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这需要监管层要对当前的产能情况进行好好的摸底,做好产能区分工作。

结合上文来看,当前阶段我国是产能过剩,但其中有大量的无效产能,按照上文测算,中国大约有2亿多吨的无效产能,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去产能目标是5年1-1.5亿吨,如果叠加已经做好产能区分的工作的话,当前的去产能政策应该是不会对当前的产量形成多大的冲击,而且国家已经表态是淘汰落后产能,但就担心地方政策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会一刀切,将去产能演变为去产量,进而冲击正常的生产节奏,影响市场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

第三个理解:供应侧改革不能只关注去产能,还要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匹配需求的变化。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过剩,更多的是结构性过剩,普材方面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但高端材是供不应求的,这从我国每年进口1000多万吨钢材就能看出,国内部分需求是有缺口。所以,地方政策在执行供应侧改革时,不能只注重量上的指标,更应该做的是质量和结构的调整。

第四个理解:去产能周期是比较长,过程也有反复,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去产能和钢价上涨、利润回升、市场集中提升等都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有较为长期抗战的准备,尤其是对于钢厂来说,经营风险依然存在,不宜过于乐观,在需求大趋势往下的背景下,当前的高利润很难有持续性,所以在金融资本助推钢厂利润如此高企的背景下,建议钢厂不要太注重短期利益,而对高利润不作为,可以尝试建立长期利润锁定保值规划。

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去产能过程的数据梳理来看,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供大家参考,因篇幅限制,这一块就不再展开说了。首先美国和日本的去产能周期都比较长,大约在左右(1973-1991),其中加速去产能周期在7-9年。而去产能后,产能基本稳定,波动幅度收窄,而且产量也趋于稳定,产能利用率逐步走高,美国和日本基本维持在85-87%左右。如果我国按照7亿吨的均衡产量、86%的产能利用率及后开始去产能,中国需要去掉2.8亿产能,按照美国和日本加速去产能阶段的速度来讲,去产能要需要7-9年。其次去产能和钢铁行业利润回升没有必然联系,且去产能后利润水平还不如之前,另外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钢厂都需要面临经营风险(利润波动较大)。再次是去产能和钢价回升没有必然关系,且进入新世纪后,各国钢价的波动趋同性增强。最后是去产能和行业集中度提高没有必然关系,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和日本的寡头垄断属性才有了较大增强,美国和日本的兼并重组之路进行的很慢。

这波行情为何如此暴力?

这一波上涨是逻辑和基本面支撑的,但如此暴力的上涨,还是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近一个月行情的暴走,现货市场涨幅(全国螺纹钢均价)超过800元/吨,依稀看到了09年的影子,因为09年也经历过一个月涨幅超800的时候,但由于两个阶段的价格基数不同,按照涨幅的话,现在的涨幅更大(36%,09年22%),而且与低点比较的话,目前涨幅超过60%。如此暴力的行情,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的解读,各种说法都有,我也想过很多可能,但最后我还是选择回归基础,从供需模型去看这个问题,因为作为产业研究员,分析好供需关系才是根本。

供需决定价格,这应该是产业研究员应该有的态度和信仰,供需模型的原理很简单,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涨,而对于工业品来说,需求的作用更为显著。对比09年的上涨,不难发现共同点就是需求的好转,因为供需曲线的上移,当前供需产生了缺口。但我们从数据来看,09年需求的扩张幅度明显要大于现在(房地产及基建投资增速均要比当前高的多),需求的提振也更为明显,那为什么这波反弹力度比09年还要大呢。

从理论上说,如果现在的供应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和09年的时候一样的话,如下图所示,需求的扩张幅度的差异,会带来价格波动幅度的差异。

但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因为当前的价格上涨更为猛烈,下面再看看现在和09年的需求端相比有哪些的不同,一是绝对价格低,对于黑色的终端需求来说,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价格弹性会变小,尤其是基建和房地产对钢价的敏感度不高,所以在低价位的时候钢材的需求曲线应该是更为平坦的。二是流通环节的减少,尤其是今年钢厂直供比例增多,贸易商手里的货变少了,贸易商环节的减少也会降低需求曲线的弹性,这从管的价格最先滞涨也能说明,因为管的流通环节中,经销商占比更大,而经销商本身对价格的敏感度要高于终端。三是经过长期的主动去库存,使得各环节库存都非常低,而各环节低库存也使得需求的弹性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需求有明显的低弹性特征,需求曲线应该更为平坦。如上图所示,平坦的供需曲线(绿色曲线)会让同样的需求扩张幅度,带来更大的价格波动幅度。但从幅度上说,好像还是不够,那就再看看供应曲线,对于钢厂来说,供应量的大小更多的是受利润影响,供应曲线实际是量和利润的映射。

和09年相比,当前的钢厂经历过连续的亏损后,尤其是的大幅亏损后,钢厂的产出弹性变低了,首先的钢厂开始关停高炉了,而复产高炉的是有成本的,随着边际复产成本的增高,复产的意愿和动力就会减弱,对利润的敏感度下降。其次,钢厂经过多次受伤之后,变得更为谨慎,短期也能走出悲观预期,这也会减弱对利润的敏感度。再次,钢厂持续亏损后,部分钢厂的现金流逐步耗尽,资金问题也会限制对利润的敏感度,甚至部分国企出现了债务问题。最后,政策导向也抑制了供应对利润的敏感度,随着产能过剩问题逐步被国家认可和重视,钢铁行业的环保压力加大,环保标准的提高会加大部分钢厂的经营压力,侵蚀钢厂的利润空间,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也逐步对钢铁行业开始限贷,资金问题更显突出。

而近期钢铁行业供应侧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各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环保标准和限贷政策或更为严格,且不排除去产能演变为去产量的可能,这也会限制供应的正常释放。所以,现在的供应对利润的敏感度也下降了(一直再产的产能依旧敏感,但产量提升是有上限的),供应曲线变得更为平坦(这从近期钢厂复产预期数次落空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如上图所示,平坦的供应曲线(红色曲线),亦会使同样的需求变动带来更大的价格波动。

通过上文的分析,虽然国家再度放水,但需求扩张的幅度相对有限,而在次背景下,钢价的上涨幅度和钢厂的利润空间扩大之所以会如此的超预期,核心的原因是实际的供需曲线,已经比预期中的供需曲线变的更为平坦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煤焦矿的走势亦能有比较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1吨钢大概需要0.5吨焦炭和1.7吨矿石,所以对于钢厂来说,焦炭价格的变动对于利润侵蚀力度更小,那么需求弹性也就相对更低。而且当前焦炭相较矿石亦有比较平坦的供应曲线(外矿可没有供应侧改革),所以焦炭期货价格涨幅超过连铁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只有钢厂利润空间足够高时,原料的需求弹性才会下降,进而为原料拉涨提供有利条件,焦炭开启暴力模式相对较晚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钢厂高利润前提的重要性。再来看焦煤,焦煤虽然也受供应侧改革的影响,供应曲线变的平坦,但在焦化厂利润没有恢复到相对高位的条件下,焦煤的需求曲线有较高的弹性,所以焦煤涨幅低于焦炭也就不难理解。

可以说,变平坦的供需曲线让钢价上涨和钢厂利润扩大空间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特别是供应的补充需要时间,在供应未起来之前,供需缺口叠加资金和情绪的推动,短期钢价完全有可能失控上涨,指导终端开始出现抵触意愿),而钢厂利润空间的持续扩大,又为原料的拉涨空间提供想象空间。反过来看,原料价格的拉涨,又会增强钢厂的拉涨意愿,行情看似进入互动上涨阶段,市场氛围一片大好。但是别忘了,终端需求曲线不是一直平坦的,随着钢价不断上升,将有更多的终端行业对价格变的更为敏感,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已经有传导的迹象了(成本占比高、流通机制中经销商占比高会提前反映),首先是管厂的成材价格已经低于其原料价格了,另外一些工程项目也出现了预算超支的情况,可以说需求曲线弹性扩大预期在逐步增强,也就是说随着钢价不断上涨,阶段性需求将下降。而要想推迟需求弹性变化拐点的到来,就只能寄希望于需求的继续扩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的态度还是温和刺激为主,房地产新开工延续高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销售的高频数据已经开始回落,也会引发房地产回升是昙花一现的担忧),制造业环比需求也将下降,消费旺季也渐行渐远,只能说利空因素在积聚,需求弹性变化的拐点或已经到来。供应曲线方面,随着利润持续扩大,以及钢价的不断上涨,市场情绪高涨,钢厂乐观预期增强,钢厂开工率再度提升预期也在增强,且近期钢厂高炉点火消息增多,可以说供应曲线弹性也将增大。

所以随着钢材供需曲线弹性的提高,钢价上涨和钢厂利润扩大空间将被限制,拉涨钢价的阻力逐步加大,不宜再盲目乐观。而反观原料端,由于钢厂的利润还处于高位,原料的需求弹性依旧不大,原料或表现相对强势,但也需要注意原料供应端的变化,尤其是铁矿石。

行情什么时候走向拐点?

这一波的上涨核心逻辑已经挺清楚了,供需间的错配使得阶段性供不应求,供需缺口的存在使得市场的运行重心不断上移。近期我也在思考缺口对行情走势的影响路径,暂时的想法如下: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界定一下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即期价格,对于供需决定价格来说,这里的价格更多的是指均衡价格,而即期价格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比如情绪、资金推动等,这个是没法量化的,即使对供需模型有很深的理解,供需平衡表哪怕做的很完善,想要预测即期价格的波动,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在这说的价格拐点是指均衡价格的拐点。

其次,个人理解的即期价格和均衡价格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可以概况为即期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即期价格波动更为杂乱,虽然两者会经常出现短期走势不一致的情况,但基本运行方向还是一致的。

有了前面两个设想后,开始进入正式的分析,如下图所示,一开始的均衡价格是P0 ,均衡产量为Q0 ,当需求突然扩张时,需求扩大至Q1 ,这时候供需出现了缺口,那么此时均衡价格将上涨,而由于当前需求大于当前的供应量,不足的部分只能靠消化库存来弥补,该阶段库存将下降,价格将上升,也就是库存周期里的被动去库存阶段,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价格上涨到P1(从时间角度衡量就是供应量即期产量得上升到Q1的时候),不过初始位置的库存水平对价格的拉涨力度和幅度也有很大影响,低库存的情形更容易推动价格上涨,潜在的上涨力度也会更大。

价格上涨P1 后,后期还能不能上涨,就得取决于会不会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因为前期的缺口消耗了库存,会使得库存变得很低,而低库存和前期的上涨氛围更容易引发主动补库存的行为,这样的话,虽然这个阶段当前供应将逐步大于当前需求,但由于主动补库存行为的存在也会使得价格继续上涨,这个阶段就是库存周期里的主动补库存阶段,理论上这个阶段要持续到价格上涨至P2(从时间角度衡量就是当即期供应量上升到Q2的时候,如果供应是线性的,Q2=2Q1-Q0),这个过程中需求继续扩张的预期越强或供应上升的速度越慢,主动补库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越高,价格也就更容易上涨。对于被动去库存阶段和主动补库存阶段,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和上涨力度是与需求是否会持续扩张及供应回升的速度密切相关的,如果需求不断上移,供应曲线越平坦,缺口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长,P1和P2的价格也会不断提高。反之,上涨持续时间和力度都会萎缩,甚至主动补库存阶段都不会发生。

当价格超过P2的时候,由于前期库存消耗缺口也补充完毕,当前供应量也大于当前需求量,此时将进入库存周期里的被动补库存阶段,该期间由于供应过剩问题凸显,价格将承压下行,该阶段会持续到供应量下降至Q1的时候,此时均衡价格应该会降至P1。随着价格不断回落,供应量将再度回落,但由于库存的高企,即使当期供应小于当前需求时,库存的变现压力,将导致价格还是难以止跌,进而进入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阶段。

如此分析的话,如果能量化终端需求及增速,配合产量数据,是可以推演出价格拐点的,但均衡价格的推算要难的很多,因为这需要有比较清晰的供需曲线方程。从上图来看的话,正常情况下的价格拐点会出现在T2的时候(监测指标:累计产量均值上升至Q1的时候,即期产量上升至Q2)。

但如果过了T1节点后,需求不断下移,且无主动补库存阶段,市场拐点将提前到来,所以当过了T1节点后(监测指标:即期产量上升至Q1),对待上涨行情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需要密切关注后续的数据及市场出货意愿。

说完理论的演变路径,通过当前的情形说明一下。虽然当前黑色产业的平衡表也在搭建中,但现在尚未形成成型的东西,故暂时还是没有很好量化终端需求及增速的办法,我暂时把终端需求当成外生变量处理,来演示上述理论路径。

表观消费量为6.95亿吨,出口量1.12亿吨,一季度数据公布后,主要下游表现良好,出口也延续高增长,那么按照现有数据,预期全年国内表观消费量增加5%,出口增速为8%,整体需求增速会根据后期累计数据同比进行修正。如此计算的话,全年需求量为=6.95*(1+5%)+1.12*(1+8%)=8.5亿吨,对应的日均均衡产量为232.5万吨。而1季度粗钢日均产量为211万吨,3月即期日产为228.8万吨。从3月最新的数据看,3月即期日产尚未达到上文中的Q1的位置(T1),也就说3月之前黑色产业仍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但随着高炉开工率提升,4月即期日产超过Q1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4月市场将过T1阶段。但由于当前累计日均产量离均衡产量尚有一段距离,如果4月需求数据依旧很好,全年需求增速没有下调或下调幅度不大的话,4月份很难到达T2的阶段。所以进入4月份,市场将从被动去库存阶段往主动补库存阶段过渡,均衡价格仍有大概率呈现上涨态势(市场运行重心上移)。但结合前文说到的,市场过了T1阶段后,如果需求扩张不及预期或供应上升过快,会弱化主动补库存行为,那么均衡价格的拐点有提前到来可能,所以投资者不宜盲目乐观。

就我个人而言,出于对房地产可持续回升的悲观,认为需求增速能够持续提高的可能性不大,4月份出口增速应该大概率放缓(根据前期订单情况调研),甚至有同比萎缩可能,后期整体需求增速有被下调可能。而供应回升几成定局,且5月后依然有高炉复产计划,后期产量只增不减概率较大(当前的高炉利用和转炉利用系数下,高炉开工率回升将带来产量更大幅度的回升)。所以,4月后保持谨慎乐观态度较好,防止均衡价格拐点提前到来。风险点:需求继续超预期、供应复产再度不及预期。

黑色产业还能活跃多久?

这个问题之前一直没有想过,前段时间因为某个原因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数据梳理工作,经过数据对比来看,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黑色产业期货活跃都不是问题。因为通过活跃品种特征分析,影响期货品种活跃度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影响因素可大概分为产业因素(现货规模、价格波动和金融属性)、宏观因素(货币和经济发展过程)、制度因素(合约设置、连续交易、相关联品种以及保证金和手续费等制度因素)及其他因素(品种熟悉程度和已有交易习惯等)。

这些因素里面,宏观因素更多的是对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而制度因素是无法预知和判断的,所以能够有规律可循的,并且有主要影响作用就只剩下产业因素了。而通过对产业因素演变路径的推演主要是根据和发达国家对比的方法,结论如下:

一是无论从中国和全球后期的粗钢产量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转炉炼钢的比例趋势来看,未来数十年黑色产业相关品种背后所承载的行业规模都不是问题,特别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未来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钢价波动要看全球,而从全球的角度来说,不管产业集中度还是流通机制来说,钢价未来仍有较大波动可能,现货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需求依然存在,这为黑色相关金融衍生品活跃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黑色产业的金融属性越来越高,矿石部分实现了指数定价,且期现的联动性也越来越强,产业客户对期货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都有很大的提高,而金融属性的提高,对品种活跃度的提升亦有促进作用。

所以,按照之前的判断,黑色产业的活跃度是不用担心的,但近期市场的波动和交投氛围使得对品种活跃度的担忧情绪增强。不得不承认的是价格波动与品种活跃度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当前黑色的价格波动和交投氛围就能看出。但价格波动过于剧烈的话,可能会引发监管层担忧(交易制度会被改变,而交易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品种活跃性的重要因素),出台相关措施降低活跃度的可能性非常大,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了,和股指一样也是先从提高手续费开始的,这不禁会让人想起股指期货的最终命运,想想就一身冷汗,毕竟作为黑色产业期货的从业者,如果品种被“玩死了”,不仅是对变相失业的担忧,更多的是对“繁华过后,一地鸡毛”的担忧,对普通投资者财富被洗劫的担忧。所以,作为一名黑色期货从业人员在这也尽一份力,在这呼吁一下,希望各位投资者能够理性投资,也希望交易所不要过于依赖制度的力量,不要过多的改变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毕竟市场的超高波动的原因并不是制度本身。虽然通过制度或规则的变化,是能够起到控制价格波动和冷却交投氛围的目的,但同时也可能将黑色产业期货推向深渊。所以,希望交易所可以更多的从投资者教育等方式入手,及时提示高波动风险,呼吁市场理性投资。

如果觉得《关于黑色暴涨后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值得阅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