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有多少人还记得西兴曾经的特殊商行——过塘行

有多少人还记得西兴曾经的特殊商行——过塘行

时间:2024-07-10 05:46:15

相关推荐

有多少人还记得西兴曾经的特殊商行——过塘行

西兴镇上,从前有一种特殊的商行,叫做过塘行。过塘行的特殊,在于它既不收购什么商品,也不出售什么商品,而是专替过往客商转运商品,因此,也叫“转运行”。

社会的功能,是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会有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西兴是浙东运河之头,它是起点也是终点。运河之头的西边,隔着一条西兴塘,塘外就是钱塘江。宁绍平原上的物产从运河装船来到西兴,将销往杭州、上海、桐庐、建德等地。比方说,一位绍兴客商有 100 坛老酒要卖到杭州去,他已经从绍兴雇船运到了西兴。从前钱塘江上没有桥,只能在西兴起岸,再下钱江渡船,转运到杭城。使客商犯难的是:尽管船埠头站满了挑夫、轿夫在笑脸相迎,招呼生意,可是你全不认得,能相信叫谁挑了走呢?况且又不是一担两担随身行李,我能亲自跟着你走,不怕被你挑不见了。怎么办?这时候就出现了过塘行这种行业。凭着店家字号的可信度,客商只要找一家过塘行代理,事情就顺当起来。过塘行老板看到生意来了,非常热情,他会打发一批他信得过的挑夫,全程承包,替你起埠、挑过塘下渡船,渡船到杭州,再挑上岸送到对口的店号,即使远在拱宸桥,也一定送到。如有失少,过塘行老板负责全额赔偿。结算时,运费照收,加收运费的 10% 至 20% 的服务费。生意做熟了以后,有时客商不亲自来,那边货物装船后,备一封信叫船主送交西兴某过塘行老板,老板一样帮客商料理好转运事务,凭着收货商号的回单,向客商算费用。如果是少量货物或者对客商底子不是很清楚,那就向收货商号结清费用,由脚夫带回来。过塘行老板付过脚夫的辛苦钱,多下来的就是赚头了。

▲桐庐过塘行(老照片)

过塘行这门子生意,不需要多少资金,也不必雇多少职工,一面算盘一本账簿一杆大秤就可开张;有一个会记账的,一个跑外头的,就好活动。笔者采访过几位“遗老”,他们家的过塘行一般都是曾祖手里创办起来的,大约在清朝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战乱平息以后。创业者大抵出身寒微,如徐炳记的始祖是个挑夫,协亨祥的始祖是个棺材匠。旁人看他们做这门子无本钱生意倒挺赚钱,于是纷纷起而仿效,争夺客源,过塘行最多时开到六七十家,从业人员包括挑夫、船夫、轿夫在内近千人,成为西兴的支柱产业。民国时期,流传西兴有“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说法。

这许多过塘行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有各的门路,形成各自的特色,也由于市场的“生态平衡”,其经营业务大体上有以下几类:过银元的,徐国佩 1 家;过茶叶、药材、烟叶的,来锦标等 4 家;过禽、蛋、鱼秧、家畜的,钟大椿等 12 家;过酒、酱的,陈光记等 6 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曹大本等 7 家;过百杂货的,徐炳记等 29 家;过建筑材料的,源盛和等 3 家;过黄鳝的,沈阿瑞 1 家;过蜡烛油的,王长生一家;过桐油、木柴的,崔应珍 1 家;过客人的,俞天德等 8 家。过其他的,李庆记等 2 家。到抗日战争之后,原来的行规趋于松弛,分工也不那么严格了。

过塘行转运的客货,一部分来自钱塘上的船只,一部分来自运河船只。就货物而言,运河起岸的比钱塘江上来的要多得多,如茶叶、老酒、锡箔、棉花、土布、水果、竹笋、木柴、竹制品、扇骨、萝卜干、霉干菜、水产、建材等等。从江上来的,有锡锭、香烟、火柴、洋布、颜料、肥皂、淮猪、湖羊以及装有死人的棺材等等。银元、绸缎、药材、干果等则双向流动。

运河上船舶的停靠,也长期形成一套规则。夜航船一类:曹娥、蒿坝、绍兴、柯桥、道墟、东关、平水来的,停到运河顶端的大埠头;安昌、马鞍、瓜沥、长巷来的所谓下江船,停在曹大本、杨谦三过塘行埠头;绍兴离渚来的,停在朱十房埠头;华舍来的,停在屋子桥东徐炳记、赵连芳埠头。夜航船业务以货带客,货运为主。货下了舱后,平铺好船舱板,船舱板上睡客人。客人要租棉被的,船上有备,但破旧不堪。那时的人不像现在这么讲卫生,也还天天有人租这种被子盖。运河上至迟到南宋已经有夜航船了。陆游有《夜归》诗,写了傍晚坐上夜航船,到钱清,船过牛埭。因那时的钱清江(即西小江),还是通杭州湾的外江,潮涌潮落水位不定,而西兴运河是内河,水位与西小江不一致,所以运河船只到钱清要过埭坝。直到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绍兴知府汤绍恩筑三江闸,西小江成为内河之后,钱清的埭坝才废。陆游当年船过牛埭时,买鱼沽酒吃煮饼,随后再下船直到绍兴。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长河会宗堂有位诗人来又山,也以《西兴夜航船》为题写过一首民歌体的诗:“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 !”

所谓日船,就是当天到当天离去的船。停靠规则一般是:衙前、坎山方向来的,停日船埠;绍兴、临浦、所前、江塘里方向来的,停驿前码头;坎山、瓜沥、马鞍、安昌、华舍方向来的,停日船埠;官船停驿前码头,鱼苗船停后河头(今龙图庙前西兴村休闲广场处),等等。

绍兴安昌来的日船,百里路程当天打转回,速度是惊人的。这种翘稍船,都用两支橹摇三个人拉纤。我们萧山绍兴一带的纤夫从来不打号子,他们以一小时十多公里的速度负重奔跑,嘴里只有喘气的份儿,哪里还唱得出悠扬的号子。他们三个人拉同一根纤绳,各人胸前套一块竹板,竹板的绳子结在纤绳上。脚下只穿草鞋,练就一副铁脚板。因为百里纤道并非一块石板到底,有几处难免是沿河泥泞地,再或是下雨天,还能穿着胶鞋奔跑吗?大热天口渴了就捧运河水喝。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当时的绍兴知府汪纲曾在运河沿岸每隔十里设一施茶水的站,供纤夫们解渴,的确是一件以人为本的大好事。

西兴为过塘行或散客搬运货物以及抬轿子的挑夫轿夫,大多来自附近农村,可以分为三帮:一帮来自高家潭、杜湖村、东湖塘、马湖;一帮来自沙地上江一村、共联村,他们都是东乡坍江后过来的移民;一帮来自西兴村。农村挑夫与过塘行挂钩干活,得叫个熟人做保头;如有越轨行为,向保头(担保人)追究责任。他们搬运货物,按码头、按货物种类、按上水下水有详细分工。要不然,货船一到几百个挑夫一拥而上,把客商都吓倒了,还赚什么钱?轿夫们从农村来,到镇上花三角钱租一顶轿,把旅客从船埠头抬到某村镇,或从内河埠头抬下钱江渡船。西兴塘外的江滩涨缩不定,旅客出了铁岭关要走长长的一段跳板才能下船。这跳板踏上去会动,跳板下面是粼粼江水,胆小的人不会走,太太小姐们越发不敢走,给了轿夫们赚钱的好机会。清朝嘉庆年间越州诗人屠倬有《萧山道中》诗,其颔联云:“估舶穿城衔尾入,肩舆迎客踏波来。”“肩舆”就是轿子,那时就有这种招徕生意的抬轿人。

▲西兴街官河路清代建筑(旧为过塘行)

过人的过塘行,别的市镇未曾听说过,西兴却有。这要从西兴驿站说起。驿站是封建社会里官办的招待所和公文转送站。乾隆年间,西兴驿站有屋 12 间,工作人员 268 人,船 15 只。咸丰十一年(1861)驿站毁于战火。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去后,清政府财政极度困乏,驿丞租了一间民房办理接送公文事务,穷得连点灯的油都没钱买。那时西兴人俞谓东在杭州某钱庄供职,与官商胡雪岩有旧交。胡雪岩授意他回西兴经营民办的接待过往官吏的业务,他开张了俞天德过塘行。开张后经济效益不错,俞谓东的三个儿子轮流继续开下去。驿前码头西首的俞小八房过塘行,接待普通旅客,代办雇船、雇轿、搬行李。由过塘行代办,安全系数大,价格合理,至少不至于被宰。如果碰到送葬的队伍过江来,那是好生意:大队人马,有老人、小姐,一口笨重的棺材,够你张罗的了。因此生意也还兴隆。俞小八房再往西二三十步处,原有三间平屋,平屋北边靠河岸处有个亭阁,能望见过往船只。此屋俞小八房所造,专供到来的太太小姐们临时梳妆更衣再上路,称作“梳妆亭”。

西兴每天有这么多的过往行人,还有来自附近农村的脚夫轿夫,他们都要吃饭,有的还要过夜,因此西兴除了过塘行,还有数不清的饭店、茶店、酒店和旅店。过塘行开在下街(官河路)的多,饭、茶店开在上街的多。这种茶店、饭店、旅店都是家庭经营方式,不用多少资金,很少雇职工。所以,那时西兴人谋生极容易。谋生容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明清两朝是热衷于读书求功名的时代,西兴镇上有科举功名的人却甚少。

民国之后,公路铁路交通逐渐发展起来。西兴的过塘行产业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至 1956 年 9 月,萧山人民政府对西兴仅存的几家过塘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西兴这一支柱产业终于被淘汰。过塘行一淘汰,与之配套的茶坊、酒肆、宿夜店也随之萧条冷落。西兴古街一张百年沧桑的惆怅面容,仿佛还沉浸在对繁荣的往昔的缅怀之中。

图片来源书籍

文章原名《西兴过塘行》,内容有删减

如果觉得《有多少人还记得西兴曾经的特殊商行——过塘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