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王夫之为何诗歌创作与批评背离?

王夫之为何诗歌创作与批评背离?

时间:2020-02-15 14:48:10

相关推荐

王夫之为何诗歌创作与批评背离?

王船山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矛盾,总的来说,可以解释为性情与思想的背离。寻绎这种背离的轨迹,必须重新考察曾被美化的王船山少年经历。

早年的王船山,性格洒落不羁。据王船山自述,影响王船山性格的主要有其父王朝聘(武夷公)和叔父王廷聘(牧石公)。其父性格谨严,"一切玩好华靡,不留手目。笃孝敦友,省心减务。""(《家世节录》,15册,215页)其叔父则生性洒落,"雅意林泉,布蔬,供岁时之荐。"(《家世节录》)船山长兄王介之性格类似其父,而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毋宁与其叔父更为类似,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洒落,而且顽劣叛逆。少年时的王船山,"蚤岁之破辕毁黎也为加甚,劳吾母之忧者为加笃。”“若夫之狂娭无度,而檠括弛弓,闲勒逸马,夏楚无虚旬,面命无虚日者,又不待言 ”。"夫之少不自简,多口过。"…(《家世节录》,15册,222页)其间容或有夸饰自谦之词,但也大略见出这个顽皮少年的性格轮廓。步入青年的船山仍有顽强的叛逆个性,“崇祯初,文士类以文社相标榜,夫之兄弟亦稍与声气中人往还,先君知之,辄蹙眉而不欢者数日。” 可以看出,早年的船山只是一个才子加名士,意气风发,好奇趋新,我行我素,丝毫看不出道学家气质。而在文学方面先是向往李攀龙,何景明,学之不成即改从"竞陵时响",和当时一般士人并无区别。其早年所作曾刊刻为《滟涛园集》,晚年虽自称“乱后失其锓木 , 赖以自免笑悔”,颇有悔其少作之意。但早已失传的"少作"究竟是什么风貌?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固然无从得知其原貌,不过有一则小材料暗示了其间消息。为 《漧涛园集 》 作序的是船山好友熊渭公 , 船山在 《南窗漫记 》 中记此事云 :“ ( 熊渭公)为余序诗,以眉山,淮海为戒。"他在《广哀诗》中还用"勿用学秦观,眉山同汩没。生死四十秋,奉此为津筏"…(《六十自定稿》,15册,331页)等诗句来表达对这位早年诤友的哀思。这反过来提醒我们,早年的王船山诗风,不但追步竞陵,更有倾慕、学步苏轼、秦观的倾向,故被友人好意提醒。由此可以推测,既然晚年曾遭痛诋的钟惺、苏轼、秦观都曾是王船山学习的对象,那么,陈白沙、韩愈、皮陆等也未必不是王船山所曾倾慕的对象。而这些经历都是王船山晚年自省的重要内容。他在《六十自定稿自叙》中说:"五十以前,不得者多矣。五十以后,未敢谓得,一往每几于失;中间不无力为檠括,而檠括之难,予自知之,抑自提之。"…(《六十自定稿》,15册,331页)(案:檠括有修正意)50岁以前的诗文创作,所失者何在?可理解为因学竞陵,学苏秦等而导致与风雅之道背离;而5O以后在 “力为檠括 ” 中得失并存,其所得者,在于修正了学诗方向而有所进益,其所失者,当理解为早年的习气还有相当的残存。

如果明白了这样的细节,我们对王船山创作中与晚年诗论有所不合就能有合理的解释,向往优游林泉的潇洒风度,本是禀承其叔父性格;对钟惺,韩愈等诗人诗作有相当的爱好,是自己早年选择的学诗方向;爱作杂体以炫博好奇,是早年学眉山、淮海的经历使然。王船山这种复杂的诗学性格在近代曾遭到批评。王闽运言:"(船山)其初博览慎取,具有功力;晚年贪多好奇,遂至失格。"…(《湘绮楼日记》,16册,670页)这种评论似应修正为:早年贪多好奇,中年以后博览慎取,(力为檠括)然早年习气依然留存。故其诗风不一致处往往有之,其诗作与诗论不合处也往往有之。

如果把诗学方面的性格推广开来,我们甚至可以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即王船山思想成熟(成为一个严峻的理学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去除自身性情中的不合于"道"的成分的过程,这或许可以称作所谓的"变化气质"之功吧。不过人的天性是很顽强的,王船山的好奇趋新,自由放任虽可能被自身的"理性"批评,但还是不可遏制地表现在其创作中,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而在批评著作中,作者基于对时代负责任的严肃态度,总是会对切有缺陷的事理(即便自身性格中也不免这样的缺陷)进行毫不留情地批评。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点,就不会对王船山创作与批评中的若干矛盾感到奇怪,向往林泉、博学众家、游戏文字是性情使然,而排斥心学、别裁伪体和崇尚风雅则是时代责任,现实的存在和理想的境界总是有差距,活跃的性情和峻刻的思想也难免有背离。 (作者:涂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如果觉得《王夫之为何诗歌创作与批评背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