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再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上)

再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上)

时间:2019-12-03 19:56:17

相关推荐

再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上)

本文原载于《期

MTB感染人群如同海面下庞大的冰山基座,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何能够控制这些感染者不发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结核病控制的重要议题。据估计,中国MTB感染的人数超过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5%[];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MTB[],其中约有5%~10%的感染者将最终罹患活动性结核病,且大部分发生在初次感染后的5年内[],若同时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这种概率可高达10%[]。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5%~90%新诊断的活动性肺结核由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MTB感染演变而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67届世界卫生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开展MTB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筛查并进行预防性干预,在约20亿人中逐步消除大量存在的MTB潜伏感染人群,这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出台了"MTB潜伏感染管理指南"[]。上述资料充分说明了MTB感染的严峻性和控制MTB感染的必要性,为何还要再议?这是因为我们对MTB感染的认识还存在某些盲区或误区,如迄今为止我们还缺乏一个诊断MTB感染的金标准,新近感染和潜伏感染的时间节点不够清晰,感染筛查的对象和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预防性干预措施更是需要反复掂量、权衡利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组织本期重点号,就是为了加深对MTB潜伏感染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干预策略。

1对MTB感染过程及其结局的认识:

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构成感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此消彼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病原体和宿主形成了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的过程可以出现5种不同的结局: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感染[]。我们对MTB感染的认识与此略有不同,上面提及的显性感染在某些学科被定义为疾病,而MTB感染并不是活动性结核病;病原携带状态的特点是即不显示出临床症状但可排出病原体,是伤寒、痢疾、霍乱、白喉及乙型肝炎等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来源,但在结核病领域尚未明确有此现象。MTB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足以将MTB清除时,MTB便可长期潜伏起来,但不排出体外,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发疾病,此时的MTB可排出体外。MTB感染可以是新近感染或再感染,然后再发展成为潜伏感染,当然最后也可以是脱感染(感染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将病原菌或持留菌清除)。我们可简要地将其归纳为以下2种主要的演变过程和结局:(1)感染→不发病→潜伏感染或脱感染;(2)感染→发病→自愈或治愈→潜伏感染或脱感染。

2感染后即刻干预的重要性:

MTB感染的演变过程和结局提示,干预应该在感染后即刻进行,而不是非要等到发展成为潜伏感染后才干预。由于新感染者中除少数发病和依靠自身免疫力脱感染外,绝大多数将演变成为潜伏感染者,是日后发病的主要来源,这也许正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何将干预的重点锁定在潜伏感染者的原因所在,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感染后的即刻干预。近年来我国学校集聚性发病现象以及早在1988—1990年美国迈阿密杰克逊纪念医院的HIV感染者病房中发生的一起耐多药结核病(MDR-TB)感染的暴发案例,均说明了感染后即刻干预的重要性。

3发现传染源是筛查感染者的最有效捷径:

我国是结核病高疫情国家,进行全民筛查MTB感染者是不现实的。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潜伏感染者的筛查也提倡有选择性地进行[]。美国ATS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针对性结核菌素试验"的策略,即有针对性对MTB感染的高危人群开展结核菌素试验以发现具有较高风险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发现传染源是我们的常规工作,结核病传染源往往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般都有临床症状,易于发现。根据结核病的流行规律,紧随发现传染源之后对其密切接触者展开有针对性的筛查,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觉得《再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上)》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