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我们该如何处理 这都是父母应该知道的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我们该如何处理 这都是父母应该知道的

时间:2022-03-03 12:56:28

相关推荐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我们该如何处理 这都是父母应该知道的

我们总希望,只要自己在孩子身边,他就可以永远健康快乐。但是孩子有时候会说:妈妈,我怕。孩子的害怕会让我们很担心,尤其是当周围的人都开始说:这孩子也太胆小了吧。

孩子真的太胆小了吗?怕生、怕雷声、怕狗、怕黑…各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孩子恐惧的源头。

孩子为什么会恐惧?即使我们无法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得胆大,但面对孩子的害怕,我们能否不再担心,从容应对?如何让孩子不在恐惧害怕。

那么,我们如果想让恐惧远离孩子,我们就要知道恐惧是从哪里来的。理解了恐惧情绪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

本能的恐惧,我怕你因为你危险

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情绪,也是自然界一种非常古老的情绪。在爬行动物的大脑中,他们已经会产生恐惧情绪。在面对威胁时,动物的恐惧情绪,会使它本能地选择逃跑,从而保护自己,恐惧也可能会转化成愤怒,让它去争斗,这就是所谓的战斗或逃跑。

对于人来说,恐惧依然会起到这种保护作用。所以,当孩子害怕时,即使他怕的东西在成人看来非常可笑,也不必把孩子的这种情绪完全理解为消极的。正是因为孩子会害怕,他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有些东西很容易激发恐惧的情绪,比如雷电、黑暗、丑怪的动物等等,因为它们本来就含有危险的意味。孩子对这些害怕,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孩子学习到的恐惧

有句谚语你们都听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比喻了一个人经历过一次挫折以后,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被蛇咬过一次,就不敢再碰井绳了,看见也会吓一跳。

其实,被蛇咬过以后恢复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往往留给人们的却不是身体的伤害,而是心理上的恐惧。也就是说,当你再次看到与危险相似的东西时,你会本能的警惕起来,这就是“学习”到的恐惧。

这种“学习”,不一定都是通过亲身的经历,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得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明纳卡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原来,在实验室中长大的猴子是不怕蛇的,他们并不知道蛇有没有危险,但是当他们看到电视中的猴子对蛇很警惕以后,从此他们对蛇也学会了警惕。

如何处理孩子的恐惧

因为恐惧有本能的一面,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让孩子不恐惧。另一方面,孩子既然可以习得了恐惧,也就可以习得不恐惧。

如果能够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鼓励,孩子过度的恐惧也能够逐渐消退。在这里,心理学上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提供给我们不同的思路。

一、行为原则,循序渐进,逐渐过渡

在心理治疗中,如果人对某种事物有过度的恐惧,往往会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让人首先学会自我放松,然后在放松状态下,接触能引起负面情绪的最小级别的刺激,一旦产生负面情绪,立刻放松。这样适应了之后,再升高一个级别,直到能够适应最高级别的刺激。

对孩子你可能很难教他自我放松,但这种循序渐进的原理却依然可以适用。

比如,如果孩子怕狗,远远看见一只小狗就哭,那么可以先在家中给他看狗的图片,孩子不怕了之后,再让孩子看电视中动态的狗。

然后,还可以让孩子看刚出生不久的特别幼小可爱的小狗,这样逐渐过渡,直到孩子可以正常地面对狗。

二、认知方法,简明解释,以身作则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认知可以对情绪起到调节的作用,认知方法也建立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从脑科学的角度,就是通过大脑高级皮层的认知,来调节较原始、低级皮层的恐惧情绪。

如果能够通过解释帮助孩子了解他所恐惧的事物,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

这种解释不一定要非常科学、复杂,只要是用孩子能懂的话,让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好。比如,孩子害怕雷电,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天上放电,不会打到我们这里,我们在家里很安全。

这种解释也可以帮助孩子区分危险的程度。比如,假如孩子一看见狗就怕,你可以提醒孩子注意到狗身边有主人,狗还拴了链子。如果遇见的是小狗,你可以告诉他小宠物狗一般不咬人。

真有不负责的主人,带大狗出门也不拴,那提醒孩子保持适当距离就好。当孩子可以区分时,就不会过度害怕了,

同时,家长自身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你自己一见到狗就紧张得手心冒汗,一看见蟑螂就大叫着跑开,那你的害怕就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会与你一样害怕,他的恐惧会从你身上习来。

三、情感支持,给孩子一个安全基地

外部的世界总是会充满让孩子感到陌生、可怕的事物,不论我们如何细心,不论孩子如何健康,恐惧情绪仍是孩子无法避免的体验。而对孩子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情感上有一个安全的基地。

所谓安全基地,最根本的就是孩子和亲人,尤其是和母亲有一种稳定的、亲密的关系。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会有比较充足的安全感,这能够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危险。

当孩子面对具体的事物感到害怕时,亲人的温暖怀抱是他们最好的安慰,这种时候,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觉。比如可以说:宝宝看见那个狗狗,感觉害怕了?没关系的。

而不是上来就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么小的狗也怕,真没出息。前面的说法让孩子感到自己能够被充分的理解和接纳,而后一种则是让他在感到恐惧的同时,还要感觉到自我的否定。

这种接纳的态度,对所谓“胆小”的孩子更重要。其实胆大胆小作为性格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孩子生性谨慎敏感,他们在做事时往往要先观察周围情况,确信没有问题才参与,对陌生的东西警惕性也比较高。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特质也是优势。对这样的孩子,更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节奏来适应和探索环境。他们也许会比别的孩子步子小一点,慢一点,但他们可以慢慢学会自己“走”出去,而不是总是感觉被家长“推”出去。

不同的怕,用不同的办法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恐惧。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对付这些不同的“怕”呢?

一、孩子怕陌生人

我们往往觉得“怕生”是个不好的词,好像孩子能和人自来熟,谁抱都行才好,其实不是。

孩子一般出生后到第6个月时,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会开始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会产生一种依赖感。但是对于陌生人他会本能的选择害怕,而这种“怕生”是自然的表现,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让孩子不过度怕生呢?我们需要在孩子出生后,多带他外出,不要总闷在家里,多去接触一些不同人,多去一些不同的环境,给孩子创造机会,使他能够接触更多的人。

还有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亲近。

比如,被抱、被亲这些行为,即使是你的长辈、或者你的亲戚,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要强迫。要让孩子在自己感觉安全的距离和人交往。

二、孩子怕陌生的事物

有时婴儿怕的东西,在成人看来特别不值得一提。比如,看见一个会摇头唱歌的娃娃会躲得远远的,甚至第一次看见妈妈戴了墨镜的样子也会吓哭。

从成人的视角来看,好像特别不可理解。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超出了他理解范围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他的恐惧。

有一个动物研究发现,完全熟悉的物品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会让动物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则会激起它最大程度的恐惧。

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它完全不能理解,反而不会理会。但中等程度的陌生,既能识别,又和以往经验不同,是最匪夷所思的。能唱歌的娃娃和妈妈戴了墨镜,都属于这种“中等程度的陌生”。

同对于这种恐惧,可以这样来处理:

让陌生事物逐渐变成熟悉,比如,娃娃可以摆在房间里,让孩子逐渐熟悉。至于你戴墨镜的样子,孩子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成人主动示范,让孩子在他感觉安全的距离观察。比如让孩子看见你怎么去玩那个娃娃,让他知道这个娃娃并不危险,而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孩子就会慢慢从你的态度中学会不再害怕。

三、孩子怕黑

很多孩子都会经历怕黑的阶段,怕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发生在和父母分房睡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和父母分开的焦虑引发的。

有的是因为孩子过于丰富的想象,害怕黑暗中有怪物。还有的情况,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甚至是精神创伤,表现为怕黑。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对待。

如果是因为分房而出现怕黑,家长可以尽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比如逐渐缩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时间,直到孩子适应。

同时也应该坚持一定原则,比如孩子夜里惊醒,你可以去房间陪他,但不让他一直睡在你的床上。否则孩子会有意无意地以怕黑为借口,总也分不出去。

另外,在这个阶段,经常告诉孩子你多爱他,给他安全感。

如果孩子因为想象而产生的恐惧,很多“素材”往往来自电视。所以选择节目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尽量让孩子看和他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的节目,而不是都是鬼怪魔幻。

晚上临睡前尽量选择阅读、讲故事等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并且还可以通过解释,让孩子理解想象和现实的区别,让孩子逐渐减少恐惧。·

如果是因为生活变动产生的怕黑,给孩子更多的亲情是关键。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过程,就会使孩子怕黑感觉慢慢消退。如果是有创伤性事件发生,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心理辅导。

其实,孩子很多的恐惧是来至于大人,或者是被大人不适当的做法给强化了。有时,咱们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胆小,但往往你的做法可能是导致孩子胆小的“元凶”。

比如,你不听话,大灰狼就要来抓你了。这种吓唬孩子的方式可能会有效,但代价就是让孩子变得胆小。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这孩子,胆子真小,一点都不勇敢,你看看别人家的谁谁都比你强。

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说法,如果孩子听多了,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最后成为一个胆小的孩子。

其次,“过度保护”与“缺乏保护”也会成为孩子胆小的原因。如果对孩子的保护过头,每当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马上冲过去帮忙解决,这样孩子面对陌生事物的经历就会减少,你多做一点,孩子的自信就会少一点,久而久之他就不敢做事情了。

还有,如果对孩子缺乏保护,那么当孩子经历过惊吓,或者伤害,会让他产生害怕的心理。比如,孩子还不会游泳,还没准备好,这时你逼着孩子下水,最后导致他呛水了,孩子反而会更怕水。

所以,对待孩子恐惧的事情上不能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作为父母要学会方式方法,帮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的找到解决对某件事物的害怕方法。

而不是你的强迫,或者简单的一句恐吓的话语就能解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你心目中,那个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样子。

如果觉得《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我们该如何处理 这都是父母应该知道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