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怕黑 怕水 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怕黑 怕水 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时间:2022-02-02 06:36:22

相关推荐

怕黑 怕水 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怕黑、怕水、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睡前一关灯,孩子就哭;会说话的宝宝可能还会哭着喊“黑,有怪兽!”

打雷、警笛声、吸尘器声音,甚至吹风机声音,宝宝一听到就怕,甚至被吓哭!

要去打疫苗了,妈妈刚把袖子拉起来,宝宝就开始怕得边哭边挣扎……

泳池边,孩子套着泳圈哭得稀里哗啦,就是不敢下水。

带孩子在楼下玩,有不太熟的邻居打招呼,孩子会怕得躲到大人身后。

玩积木玩得好好的,看到某种形状/颜色积木,孩子突然缩起手,不敢摸了。

怕黑、怕噪音、怕打针、怕水、怕陌生人、甚至不知道怕什么……以上场景,你应该也遇到过吧?

孩子恐惧的对象常常是很平常事物,很多时候大人问不出到底孩子为什么怕,怎么安抚似乎都不管用。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的“怕”莫名其妙,甚至斥责孩子“胆儿太小”,结果适得其反,宝宝的恐惧可能更严重。

其实,孩子会恐惧,害怕是很正常的!回想一下,我们谁没有过小时候特别害怕某个事物的经历?怕黑、怕狗、怕妖怪……我有个闺蜜说,她4、5岁的时候特别怕秦始皇,只要电视里一播放跟秦始皇有关的节目,她会马上钻进牀底躲起来,原因呢?至今是个谜。

而且,孩子的恐惧绝不是“没来由”的,只不过他们年幼,表达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他们既说不清这来由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恐惧。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当好宝宝的知心人和加油站,帮助宝宝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恐惧,一味回避、斥责、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

当好知心人——宝宝的恐惧从哪儿来?

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信一点:宝宝绝不会无理取闹!只不过,这个“理”,可能他说不出来,你也还没Get到。

恐惧也是一样。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眼光纯净,心灵敏感,想象力丰富,但逻辑分析、思考能力尚不健全,他们视角中的世界,是经过了折射、加了滤镜的,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

究其原因,大致是以下几点:

1. 孩子知识、生活经验不足

“怕”是本能反应、是自我保护

由于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特点,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尤其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还没有发展起心理表征能力,他们要通过感官的感知觉、手的操作认识事物,因此对事物的了解难免流于表面,较难发现事物背后运作的规律和逻辑。

这种对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会引发他们的警惕,如果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了威胁,就会产生恐惧,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调控自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弱小的婴幼儿正是靠着这种本能的恐惧反应来规避许多可能的危险,同时也能及时向外界求援。

比如,婴儿天生地害怕刺耳的声响;有些幼儿特别害怕进医院,害怕打针,这是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打针——治病”背后的因果关系;或者即使能理解,活在当下的他们面对针头,还是会联想到疼痛的感觉,因而引发恐惧。

许多宝宝,还没坐进诊室已经“方”了

2. 孩子情绪敏感,想象力丰富

这些会放大孩子的恐惧

孩子长到2、3岁,语言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啊,真心给跪了!

看见饭桌上散落的葡萄干的梗子,会联想到小鸟的脚印;

看见圆圆的蜜瓜,就说像小太阳一样;

几块积木就能玩一场星球大战;

一块橡皮泥就能做出满汉全席……

上了幼儿园,想象力更是发展到了高峯时期。在Laura E. Berk所著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幼儿的想象丰富生动,而且不能完全区分外表和真实情况,因此在幼儿期经常会感到害怕。

丰富的联想能力会给他们带来苦恼,一些本来很平常的小事物,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演变出可怕的模样,因此常常会受到恐惧的困扰。

啊!这黑乎乎的东西为啥一直跟着我!

有的爸爸妈妈们还会发现,有些宝宝怎么越大反而胆小越了?

这背后可能是宝宝自己的“解读”开始不一样。

比如,朋友家宝宝本来每天早上都要洗脸刷牙,有一段时间,突然特别抗拒洗脸。妈妈刨根问底,他才怯怯地说:“怕蟑螂。”

这才明白,原来那段时间搬家,爸爸妈妈提到,家里的蟑螂都跑出来了,宝宝听了放在心上,特别害怕脸盆被蟑螂爬过,所以不想洗脸。

3. 成人不当的吓唬

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吓唬孩子真心是种育儿陋习!有的孩子一看见穿警察制服的叔叔阿姨就害怕,究其原因,却是调皮的时候,常被大人吓唬:“再不听话,外面有警察叔叔来抓你了!”

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治住”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即使真的遇到困难,该求助时也不敢向警察求助。

4. 分离焦虑

也会让孩子恐惧分离、新环境

不少孩子在经历从家里转换到幼儿园、托儿所或其他陌生环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恐惧感。这时我们要厘清原因,这种恐惧,是来源于分离焦虑,还是来源于具体的人物、事件?

比如,孩子怕上幼儿园。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表现出不愿意,但真的到了幼儿园,却又表现得很高兴,那么这种对幼儿园的“恐惧”可能来源于分离焦虑。这时我们就要通过给孩子提供温柔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独立。

如果孩子是害怕“待在”幼儿园,则需要查明孩子到底是在怕什么,是怕老师,怕同学的欺负,怕幼儿园吵闹的环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帮孩子解决。

恐惧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做好加油站——帮助宝宝自己战胜恐惧

注意,是“加油站”而不是“保护伞”哦!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逃避恐惧,为孩子排除生活中一切可怕的障碍,而是做一个智慧的引路者,一个坚实的后盾,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恐惧,引领孩子勇敢地去探索。

1. 充分共情孩子

“妈妈,我好怕XX!”

“乖,XX不可怕,没事的!”

“妈妈,我还是好怕!”

“乖,不用害怕!”

“妈妈……”

……

当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恐惧,而你用“否定恐惧”的方法去安抚,你会发现,你们的谈话陷入了一种无效循环当中。

正如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而是一种理解,这“理解”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

请试着蹲下来,合上眼睛,还记得自己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吓得瑟瑟发抖的童年吗?想象自己又变回了那个矮小、无助的小小孩,面对着那些强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种多么正常的反应!

请试着抱住孩子,轻轻抚摸他的脊背说:“嗯,宝宝觉得那个XX很可怕对吗?是的,它看起来像XX,真的有点吓人呢。”

乖哦,饲养员蜀黍保护你!

2. 转移注意力

不少爸爸妈妈在宝宝特别害怕的时候,会想要他鼓起勇气去直面恐惧,其实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因为宝宝对一件东西非常害怕、恐惧心理“发作”的当下,其实是一种大脑中情绪警铃大作的状态,这种时候,他本来才刚刚发展起来的分析判断的理性“高地”其实也被情绪所占领了,无法正常运作。

我们最好不要硬碰硬,应该平静地把他带离“恐怖现场”,等他冷静下来,时过境迁了之后,再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3. 把恐惧“具体化”

因为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一个事物到底是怕什么,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

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依托,很难进行对抽象概念的判断推理。

这就需要我们在帮助他表达恐惧、克服恐惧时,要具体化、现实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导他通过亲身体验去破除恐惧。

举个例子↓

我家宝宝从满百日开始,一直是我们自己在家用婴儿理发器给他理发,小时候他并不抗拒,但大概从2岁半开始,他变得特别抗拒理发,从围上罩衣开始就各种哭闹,死活不剪。

我先是把理发的事暂时搁置,充分安抚,接着采取了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的引导他表达、克服恐惧的方法。

1) 回忆

陪孩子看小时候的照片,我挑了他各个阶段的剪发照给他看,边看边说:“宝宝小时候每个月都剪头发,是个很帅的寸头宝宝哦,大家都夸你头发短短的最好看呢!”

宝宝看得津津有味。

我接着说:“去年我们回老家时,宝宝剪的就是寸头,今年我们回去,还要见好多叔叔阿姨,大家会好奇怪,宝宝的头发为什么留这么长啊?”

2) 体验

在问完上面那个问题后,我观察宝宝并没有很抗拒的反应,接着问他:“宝宝为什么不想剪头发呢?”

宝宝说:“怕!”

我想了想,再问:“是怕理发器震震吗?”

宝宝点点头。

我拿出他最喜欢玩的电动牙刷,打开来给他摸,然后告诉他:“理发器其实和电动牙刷是一个道理,它们里面都有一个小小马达在‘滋滋滋’地震动。”他玩了一会儿,没那么害怕了。

我再把理发器拿出来,让他摸摸,指着开关告诉他:“这里面有个小马达,我按下这个按钮,小马达就会‘呜’地一下发动起来,就跟爸爸的车车一样哦!现在我们一起玩‘呜’一下的游戏好吗?”(“呜”一下游戏,是他坐车时最喜欢和爸爸玩的游戏。)

宝宝很高兴地把理发器拿在手里玩了起来,还在姥姥的手上推来推去。但此时,他还是不愿意剪头发。

我不想理发!

3) 找榜样

我再找出上个月,和宝宝一起看爸爸剪头发的照片和视频,当时,他“观摩”了爸爸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全过程(随时存照真的很有用啊)。

我指着视频上的推子问:“看,爸爸就是用这个推子剪头发的呢,是不是跟你的理发器一样的?”

宝宝盯着视频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说:“不要梳子。”

我终于明白,原来,他是怕理发器上的梳子!

我把梳子拆掉,问:“我们来剪头发好吗?”

宝宝终于点点头说:“轻轻剪!”

4. 利用绘本、游戏

绘本、游戏都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工具。它们起到的作用,都是帮助宝宝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为熟悉的“已知”,绘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对于宝宝来说也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巧用绘本

比如害怕刷牙的宝宝,可以和妈妈一起看《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怕黑的宝宝,可以看《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走开,绿色大怪物!》:

《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

《走开,绿色大怪物!》

不敢骑车的宝宝,可以看《鸭子骑车记》:

《鸭子骑车记》

大一点的宝宝,还可以看看《勇气》:

《勇气》

和孩子一起设计游戏

游戏就更不用说了,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可以用游戏来化解,恐惧也不例外。

比如前面理发的例子中,我就是用宝宝熟悉的游戏把理发器和发动机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化解了宝宝的恐惧。

比如今年夏初,天气刚热起来时,我家宝宝特别害怕穿短袖,询问了多次才知道,原来他害怕穿短袖在幼儿园被蚊子咬。

此后,在家里每次点蚊香、给他擦驱蚊液的时候,我都会跟他玩一个“杀蚊超人”游戏。我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杀蚊超人”在守护着他,即使被蚊子咬了,还有“不痒痒超人”来保护他, 成功帮他化解了恐惧。

再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恐惧黑暗中的怪物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给怪物穿衣服”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想象,怪物长什么样子?可不可以给他戴上冰淇淋的帽子,加上超人的斗篷,还有雪花片的身体?和孩子一起去给恐惧的东西造型,也是很好的舒缓孩子恐惧情绪的办法。

你为什么会动啊啊啊!

5. 给孩子时间,逐步“脱敏”

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常常会有百般“诱导”都不成功,或者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来的情况。

爸爸妈妈一定要准备十足的耐心,只要宝宝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你会发现,只要给宝宝充分的时间,他也会通过假想游戏、复述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气。

比如,我家宝宝不敢下水游泳,我们各种方法都试遍了,他还是不肯下水,但是你可以看到,每次他都能进步一点点。上次还不愿意脱衣服,这次已经愿意脱掉长裤,穿着小裤衩坐在池边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任他按自己的节奏去克服对游泳的恐惧。

平时他也会自己念叨:“宝宝上次在游泳池没有游泳。”也会特别喜欢看《小猪佩奇》中有关游泳、海边玩耍的情节,玩积木时,也会搭一个“游泳池”,想象自己在里面游泳。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他自己在给自己疗愈、打气,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他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让它足够强大。

所以,每次他提起游泳的事时,我都不会给他压力,不会每次都强调:“为什么不敢下水呀?”而会适时鼓励:“宝宝已经敢把脚伸到水里了,进步很大!”

妈妈!这是什么地方?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化解恐惧的方法很多,但关键要扭转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适度“恐惧”可以保护孩子。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恐惧”有时充当着孩子们的保护伞,孩子们依靠着这种敏感,得以避开那些真正的危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勇敢,强迫孩子去克服“恐惧”,更何况很多“恐惧”随着孩子长大了、理解了,就会释然了。

克服“恐惧”可以锻炼孩子。

美剧《权利的游戏》里说“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在一次又一次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意志的胜利,慢慢变得更有自信、更勇敢。

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克服恐惧某事或某物,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

容忍“恐惧”还可以塑造孩子。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恐惧与害怕?

。一,放轻松,自己经常保持轻松的心态,有助于克服恐惧。二,把恐惧的事或者写下来,自己考虑一下发生了自己会怎么去处理。有好的打算也要有坏的打算。三,要有信仰,你将明白有了虔诚的信仰,一切事情都不足为惧。四,用付出代替恐惧,在付出时得到心情愉快。五,转移目标,用其它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散步,阅读等。愿你走出恐惧,开心起来

这个问题要看孩子对哪些现象会有恐惧心理,比如说孩子害怕小狗,一见到小狗就会出现条件反射,哭喊或者是要抱,那么,我们家长就需要根据这一个现象对他进行反复的训练,让他多跟小狗接触 ,先从隔着玻璃观察这个小狗,看到小狗玩的样子,或者是小狗睡着时的可爱模样,然后呢,从小孩子的表情中观察他是不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小狗,如果还是紧张的话,我们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来看,给他安全感。接着可以打开门,带着他进去,试着用小手去摸一摸这小狗宝宝,小狗宝宝可能会摇摇尾巴呀,或者是伸出舌头舔舔他,这样反复的进行几次之后,孩子可能就会喜欢上小狗宝宝,这就是系统脱敏法。这样了以后呢,可以再逐步的让她去尝试接触稍微大一点的小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接触,最后她看到小狗之后不再发生害怕反应。

如果是恐惧黑暗的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比如说在白天的时候可以跟他在被子里面玩捉迷藏。在这样愉快的氛围当中,他会觉得这是在玩,盖上被子让他躲在里面,被子里黑暗的很,这个时候如果她不觉得害怕的话,那么这个就成功了第一步。接着就可以来第二步,在黑暗的房间里跟他玩红外线的 游戏 ,就是有一种红外线的小灯,可以在黑暗的墙上面照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样各种各样会动的小动物也是会让他对黑暗的环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慢慢的他就会不再恐惧黑暗,多带他尝试黑暗的环境,就会有所改善。

对于孩子的恐惧害怕,我们可以想想万圣节,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小孩似乎在某些情况下会害怕?如果孩子知道是假装的恐惧就会感到很有趣甚至很开心?

有意思的是,在恐慌的时刻,他们并不知道是假装的,但是几乎是几秒钟后,他们自己可以纠正真实的恐惧感,前几秒那种内在的恐慌就像兴奋剂一样,一旦他们越过了那个令人恐惧的时刻,他们就会笑嘻嘻,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可怕的都是虚构的。

事实上,那些总是经常受到真实的恐惧感困扰的孩子,往往来自处理冲突缺乏经验的家庭。这些孩子,他们要么有一个霸气,控制欲很强的家长,要么是一个为焦虑症建模的家长。很多容易产生强烈恐惧感的孩子,实际上也有一个时常沉浸在恐惧中的家长。

一般正常的父母可能会说:“不要在那棵树上爬,你可能会摔倒并摔断手臂。”

而过度保护的父母则说:“不要爬上树,你会从树上掉下来并折断脖子。不要跳到那条小溪中玩,会淹死你的。”

于是,当这个孩子牵着妈妈的手走在街上,听到狗叫声,都会感觉很害怕,他脑海中会产生有条件的回应,即“狗一定也很危险”。

还有一种很霸道的控制型父母与过度保护的父母非常相似,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在说:“听我说!我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事,这样你就会知道怎么让自己安全。”

因此,要想处理好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们首先得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然后,在平和的心态下,帮助孩子区分真实的恐惧和虚构的恐惧,这一点可以通过读故事书或者做 游戏 来实现。

比如,有个小女孩总是不敢入睡,说床底下有怪物要抓她。那家长可以带她一起寻找怪物,并确认床下并没有什么怪物,然后还可以玩 游戏 ,让小女孩在床下假装她是怪物,家长假装在床上睡觉,让小女孩来抓家长的腿,当她扮演怪物后,就会知道有时候自己的恐惧是虚构的。

对于不同的孩子,可能需要做各种不同的 游戏 来消解他的恐惧感,家长不能简单地说:“宝贝儿,不要害怕,没事的,一切都很好。”这没有一点用。

另外,家长不要总是用语言吓唬孩子,要知道,很多孩子的恐惧感都是被大人吓出来的。

感谢悟空的信任和邀请。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家长先解决自己的心理恐惧。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本身就已经被孩子心理恐惧的问题所恐惧。

我们的恐惧感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婴儿不会害怕老虎和狼等猛兽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动物的可怕。一个还在地上爬的孩子,不会明白,为什么不要用手去抠那个地上的插排。一个上学期间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他们也是不知道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的。

心理学里面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叫做创伤修补完整的人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是通过不断的跟外界打交道的过程来逐渐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认识世界的来源不外乎自己 探索 和父母引领两个主要方面。

孩子在自己 探索 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挫或者受伤,他就会从这些经验里面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边界。同时,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父母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不断的传输给孩子,而这些东西里面会包含很多自我保护的经验在里面,这就形成了孩子另一个安全感边界的来源。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整认识这个世界之前,这些自己经验的,或者父母输入的经验会慢慢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成为孩子的安全感边界。如果这个边界过于大,就是家长发现的孩子心理恐惧很多的问题了。

从孩子的潜意识中清除恐惧并不是个很轻易的任务。这需要从建立恐惧感边界的过程重新开始,然而,心理建立过程跟落盘子一样,我们无法重新推导重来。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知行合一的问题。因为能认识到并不等于就能做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讲道理是不会起作用的。

所以要求家长有耐心,慢慢来,先从清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开始,带着孩子去重新经历成长,建立新的经验世界。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 健康 ,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 健康 的 游戏 或玩耍方式。

成人对儿童的恐惧心理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给孩子壮胆,帮助孩子消除恐惧。例如,在雷雨季节,一阵闪电过后,跟着一声巨响,隆隆的雷声大有炸平屋宇之势。此时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恐惧,忙朝妈妈怀里钻。这时大人应紧抱住孩子,同时给孩子作些科学的解释,并告诉孩子只要不在雨地里,不站在墙沿、树下,在自己的家里是没有事的。楼房虽高,但都有避雷装置,没有危险,无须害怕。经过解释,孩子又看到成人脸上并无恐惧的样子,心里就会平静多了。当他们再听到雷声,恐惧程度也就自然减少了。

成人应注意不要以孩子的恐惧对象来恫吓孩子,例如,孩子怕老虎,他哭时,大人说:“你再哭就让大老虎来吃你!”孩子怕狗,成人说:“再不听话让小狗咬掉你的雀雀!”孩子有病怕吃药,成人威胁说:“吃药怕苦就给你打针!”孩子受过恐吓会形成条件反射,加重恐惧反应。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再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先让孩子用水洗手、洗脸、洗手帕,将纸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再以后由爸爸抱着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着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让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逐渐由恐惧水而变得喜欢水。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是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爸妈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2、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爸妈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3、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4、是爸妈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对爸妈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爸妈脸色行事,怕爸妈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儿童生活在恐惧对象太多的环境里,对其心理 健康 有害,但若生活在无恐惧对象的环境中,对其心理发展和坚强个性的培养又极为不利。不是要靠恐惧来发展儿童心理,但事实上儿童又确实需要一定的恐惧来发展心理,塑造坚强的个性品质。所以如何避免儿童恐惧有害的一面,而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爸妈和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加以研究。

对于小朋友来说,年纪小,内心不够成熟,因为一些事或人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一些在成人看来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正常的。但在发现孩子产生了恐惧和害怕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处理,避免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恐惧、害怕,了解基本情况才能有效的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

2、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害怕的事情,帮孩子一起寻找恐惧的原因;

3、教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事情,有时候孩子只看到事情让自己害怕的一面,并不了解事物的整体,可以带孩子全面认识了解,缓解恐惧、害怕的情绪;

4、避免孩子接触恐怖的事情,如恐怖**,情景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就曾因为看恐怖**导致严重的恐惧心理,整日处于惶恐、害怕的情绪当中;

5、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

欢迎转发、收藏或点击@找心理 进行关注,每天接受心理学,会让你变得更优秀。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恐惧与害怕?

恐惧和害怕,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感觉恐惧比害怕严重一些。

健康 是有现实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比如日本兵拿着刺刀顶胸口,一个孩子被恶狗扑倒撕咬,毒蛇盘下脚下等,感觉是非常害怕,并且有生命危险。

很多孩子有恐惧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现实危险,那恐惧感哪来的,实际是焦虑放大的。焦虑是担心,是一种不太严重的害怕。孩子担心某些不是的事情发生,产生焦虑,在这种焦虑情绪推动下,放大危害,越来越怕,发展成为恐惧。

焦虑是不合理认知导致的,所以要和孩子交流,看看究竟担心什么,就能找到不合理认知,修正认知,但有的孩子如果太小,听不进这种劝说,可以编写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讲解,孩子乐于接受,就可以调整过来。

孩子出现恐惧心理,主要是习得了不合理认知,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讲那些迷信,封建,不沾边的事情,等孩子大了,有了辨别能力,问题就不大了。

先了解孩子害怕的原因,仔细想一想孩子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孩子为什么害怕。

1、胆子小

大多数孩子在1-2岁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胆子特别小,怕声音。

有的孩子听到楼下有人抽鞭子的响声,甚至从楼下路过车的声音很响,都会感到害怕。之前没听过的异响,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

2、产生心理阴影?

我家宝宝之前在书里看到害怕的图像后,有一小段时间再看到书,就会挥舞着小手,让我们拿走。

就是那次不好的体验,让宝宝产生了心理阴影。

3、家长感染孩子害怕

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有一次,我母亲被吓一跳,发出“啊”的一声,她也被感染,觉得很害怕,躲进我怀里。

如果家长,总是怕这怕那,什么都不让孩子接触,他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自己的体会。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不想 探索 新事物,少了认知事物的机会。很容易以后遇到困难,没有勇气面对,变得越来越害怕胆小。

我们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害怕呢?

1、让孩子有安全感?

当孩子害怕跑到我们身边时,不管你在忙什么,有什么事情,只要在孩子附近,就请放下手边的事情,把他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她:“不怕,爸爸妈妈会一直陪在宝宝身边,保护你。”并轻轻来回抚摸孩子的头部。

慢慢孩子就会从恐惧中走出来,继续玩耍,不再害怕。

2、从根本解决让孩子恐惧的事

像我家宝宝因看书而害怕,以后再给宝宝买书回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自己先看一下,没问题后再给宝宝看。

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他的害怕。?

3、提前认识害怕?

孩子本来胆子不是很小,只是对事物的陌生和不了解,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害怕。这就需要我们细心的陪伴。让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慢慢的认识并熟悉。提前让孩子对可能会害怕的事物了解,从而避免他发生恐惧。

因为孩子听到没听过的声音会有些害怕,在过年的前段时间里,想到过年的鞭炮声。我特意给孩子听放鞭炮的声音。当过年外面真正放鞭炮的声音传来,我马上告诉孩子这就是鞭炮的声音,这就是你这几天总听的声音!孩子就没有害怕。

家长要正确定对待孩子的害怕,及时消除他的恐惧,让影响降到最低,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的 健康 成长。

当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时,首先我们要给予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给予他安全感。接着可以跟他分享自己小时候遇到觉得害怕的事情,并跟他分享最后怎么解决。因为小孩害怕肯定有他的原因,通过自己小时候有过的经历跟他沟通,让小孩知道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事,让他能主动跟你说说事情的经过以及他的心里历程,父母可以根据原因更好的引导孩子。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日常生活中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持续的,不现实的,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虽说恐惧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但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会促使人们快速离开危险的环境和物品,显然是有利的。正常儿童对一些物体和特殊情境,如:黑暗、雷电、动物、死亡、登高等会产生恐惧。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由不怕到怕的心理演变。

恐惧分轻重,时间长短,没有超出孩子年龄的恐惧是正常的。相反,如果超出年龄的认知,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也为异常恐惧。这时,任何劝慰、说服、解释都没有用,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儿童恐惧可分为三类。损伤类:怕鬼怪,怕受伤、怕出血、怕生病、怕死等;自然现象类:怕黑、怕高、怕打雷、怕动物等;社交类:怕陌生人、怕上学、怕考试、怕当众讲话等。

治疗恐惧,首先要明确引起恐惧的诱因,然后有针对地进行治疗。

认识治疗:帮助幼儿建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使患儿充分了解怕的对象,从而正确评价自身恐惧对象。

暴露治疗:将患儿呈现在恐惧对象之前,刺激他建立对恐惧对象的正确认识。这种方法治愈速度快,但是太刺激,患儿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系统脱敏: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惧心理,从弱到强,让患儿适应,对恐惧程度逐渐降低,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

心思儿童恐惧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两种因素: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多数儿童恐惧症的起因是父母采用恐吓的办法而造成的。所以,家长要从细微处做起,防患于未然,防止儿童异常的恐惧。

如果觉得《怕黑 怕水 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