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明朝有些生员为何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有些生员为何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时间:2020-05-03 00:10:04

相关推荐

明朝有些生员为何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的阶级划分很简单,士农工商,所有人都把出仕当作最大的梦想,像范进这样考了几十年的也是大有人在,而商人却是低贱的行业,但是在晚明时期这样的情况却有所改变,许多生员放弃了出仕的机会而改行经商,这是为何呢?今天何以知世以现代人的眼光聊聊这个问题。

为何要选择朝廷这个大企业

首先社会地位高,古代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是有定制的,什么样的人只能穿什么样地衣服。洪武三年朱元璋规定士人头戴四方平定巾,海瑞说这块方巾是“以巾望士,贵之也”。所以这块方巾不仅是区别士人和普通人的服饰,也象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

第二福利好。虽然生员只是实习生,但是也有很好的福利。首先可以免除徭役,要知道明朝的徭役是很重的,别人要去免费给朝廷干活,还不管吃,要是惹到那些小吏,他们随手就能拿鞭子抽你。但是你有了生员的身份就不用服役。第二可以免除赋税,你家种的地就可以不要交钱了,收的粮食都是自己家的。第三可以免刑,你即使犯了法也只是当地主管教育的处罚你,这样的特权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举例说了,所以这家公司福利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受到程朱理学“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读书从政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的想法。

但是如果生员放弃这块方巾也就放弃了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特权以及身份象征,那么生员为何决定不愿意在明朝这个国际化大公司干了呢?

士人对朝廷逐渐失望

如果说明朝是个大公司的话,那么生员就相当于实习生,还不算正式入职的那种,公司给你免除徭役,不用缴纳赋税算是发给你的工资的。皇帝就相当于公司的董事长,但是你发现这几届董事长都是声色犬马的主。自嘉靖以后都没什么勤勉的好皇帝。

嘉靖不理政“自二十年官婢之变,即移居西苑万寿宫,不入大内”——《严嵩传》

隆庆也不理政,“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张居正大传》

万历也不理政,“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神宗本纪》

光宗死的早,没当上几天皇帝没必要说,天启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所有事情都交给魏忠贤来办,崇祯算是正德以后最勤勉的皇帝了。所以宦官权臣当道,他们迫害那些和自己理念不合的人,在这个年代士大夫并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自古有“刑不上大夫”之说,但是明朝偏偏皇帝偏偏就爱廷杖,对士大夫颇有迫害,这自然会引起士人的不满,当时万历辅臣王锡爵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惟盗贼大逆则有打问之旨,今岂可加之言官

他把言官比作盗贼,这不是说言官不好而是向皇帝表达不满,忠心耿耿的臣子怎么能像盗贼一样打呢?其实就是说万历皇帝昏庸,这种不满普遍存在于士人阶层中。像天启时期魏忠贤也是杀的人很多啊,魏忠贤管理的锦衣卫那是无处不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不比洪武时期差哪去。

《明史》记载: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禁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

这样的情况让大家都胆寒啊,生员们原本以为考上了就可以平步青云,或者说小点能保一方平安,当个青天大老爷,现在觉得当了官还有可能性命不保,这让人还是有点怕的。洪武时期也是很多人遁入深山老林隐居都不愿意做官,就是被杀怕了,最后还是朱元璋下了命令,你不愿意为天子效力活着也没什么利用价值,就杀了好了,当官还不一定能死,不当官一定得死,所以也就老老实实的去就仕了。

官场如战场,有的人比较胆小干脆摘了那头方巾算了。你现在还是一个实习生,即使转正了可能你的上司还会欺负你,公司贪腐严重,你的理想抱负都难以实现,还整天动不动就骂你,升职空间也不大,你是不是你想着辞职?

转正太困难

生员只是相当于实习生,如果能够转正考上进士,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当时政府的腐败的,到时候分到一方当了青天大老爷,有钱有权再娶上两房小妾岂不美哉。但是转正的路实在是太长了也太难了,想要当官成为生员只是第一步,还要考中举人,再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啊,所以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虽然待遇高但是可能一辈子都转正不了。

《聊斋志异》大家肯定看过,没看过也得听说过,作者蒲松龄就是一个转正失败的例子,考了很多年都没考上,后来他就转行做生意,干得还不错,饶有赢馀。他开了一家茶馆,说一个故事可以抵茶钱,就这样写出了《聊斋志异》。

他在《聊斋志异》中把生员的生活状态概述为“七似”:“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似被絷之猱,似甘毒之蝇,似破卵之鸠。

在蒲松龄的描述当中生员几乎就像是一个神经病一样,像是生活在地狱当中一样,这是很多生员的常态,一生只为了考上,他们不事农桑,也不和别人打交道,很多人都和社会脱节了。若是家里富裕还好若是一个不富裕的人家,那么家里就少了一个劳动力。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范进中了秀才的时候前来祝贺,后来胡屠夫知道范进是因为年纪大,宗师施舍与他的就变了脸色,对范进破开大骂,范进的情况也是当时很多生员的情况。

世人对生员的尊重是因为哪天这些人或许就中了举,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文曲星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秀才所以才尊重。这就像是你考上了大学一样,因为我家是农村的经常就会听到一群人聊天,说到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会教育我以后好好学习,也考个大学,若是后来这人要是没找到好工作有时候也会被提起,但是语气就不再是那种羡慕了。所以人们尊重的不是他考上了大学,尊重的是他未来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明朝的生员也是如此。

但是中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宣德七年奏天下,生员三万有奇”但是到了晚明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天下又能有多少官位?而且晚明有很多官位还是空着的。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这就导致了录取率不可能太高,否则那有那么多位置去安排?“生儒应试,每举一名,以科举三十名为率”,考举人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考进士的录取率要高一些大约百分之五,如果现在你是一个生员,三年后会试成为进士的几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一五,所以生员想要成功几率是很小的。——《四库全书》《明史·选举一》

而且考试的花费不小,正德人周宪,因母亲要养活四人,他与兄长同科考,花费较大,母亲一人无力承担,所以周宪就放弃科举去经商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在同福客栈当账房了。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转正的几率比较小,不是人中龙凤真的没那么容易考中,而且常年的考试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高中复读好多年,其实很有压力的。——《四库全书·念安文集》

商品经济的冲击

你想辞职肯定得为自己找好后路,虽然大多数人都想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不能这么做,当然家里有钱另说,所以以后不参加科举了干啥?你发现好像现在的商人都很有钱,所以你也去做生意了。

看历史的人或许经常会听到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事情,不过咱们今天也不是讨论当时是否有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明末的江南商品经济肯定是非常活跃的,这也带动了商人的地位提高。士农工商的阶级壁垒变得薄弱了,商人由原来所谓的“贱商”变成了“四民异业而同道”,这是士人从商的基础,若是当时的商人地位像娼妓一样绝对不会有人改为从商的,所以当时的士人从商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前面所说的吴敬梓和周宪都是从商的例子,而且从分布上来看南方弃巾人数比北方要多,这都说明商品经济活跃的南方对士人这个群体有着很大的影响。

晚明生员弃巾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我觉得这和王阳明哲学在明朝后期的广泛传播有很大的关系,阳明心学追求本心使士人开始怀疑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长期科举不得的心理压抑使得生员渴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正是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如陈继儒隐居山林闭门读书,安心画画,他说:将三十,已厌尘氛。生序如流,功名何物?揣摩一世,真拈对镜之空花。这都表明像程朱理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被动摇。

如果觉得《明朝有些生员为何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