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太冲穴:头痛 眩晕 失眠

太冲穴:头痛 眩晕 失眠

时间:2021-10-20 17:05:26

相关推荐

穴位位置: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穴位作用:

太冲穴意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太冲穴功效:

燥湿生风。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主治病症: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

穴位配伍:

太冲穴配大敦穴治七疝;泻太冲穴、补太溪穴、复溜穴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太冲穴配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太冲穴配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治癫狂痫。

太冲穴配合谷穴,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太冲穴配足三里穴、中封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太冲穴配气海穴、急脉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刺灸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如果觉得《太冲穴:头痛 眩晕 失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