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刘渡舟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

刘渡舟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

时间:2020-03-28 04:35:49

相关推荐

刘渡舟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瘈瘲(chì 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以下讲两个类证,一个是温病,一个是风温。《伤寒论》是论狭义伤寒的,主要讲风寒外感。这里提出风温和温病,来作太阳病的一类,有很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温病和太阳的风寒外感不同。中风也好,伤寒也好,这些太阳表病都没有口渴,如果到了口渴的程度,一定是传到阳明,或者是传到少阳了。也就是说,只有邪气入里化热而出现传变,才会出现口渴。温病就不是这样了。温病是由一种温热之邪所致,在太阳病这个开始阶段,也可以说是在卫分阶段,就会出现口渴这些热邪伤阴、伤津液的症状,这是它的特点。另外,因为它是温热之邪,不是风寒之邪,所以不恶寒。根据临床观察,温病初期的时候也会有轻微恶寒,但恶寒的时间很短,症状也很轻。中医学对于温病的认识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病是由伏邪所致。也就是说,虽然在冬季感受了寒邪,但是没发作,而是潜伏在里,随着春季的阳气外引,或者一些外因的诱发,人身的阳气就化热了,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人体内阴精不足,必然导致阳热有余,感受了邪气就会化热,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以前化热的病叫做温病,夏至以后化热的病叫做署病。到了清朝,对于温病的认识更进步了,认为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伤了手太阴肺经所致,叫做太阴温病。热邪势必伤阴,以太阴为主。总之,虽然说法不同,但是认识是一致的。温病是温热之邪所致,最能伤人的阴气、津液。张仲景就是持这种看法。因为温邪耗伤津液,化热最快,所以出现发热而渴。因为热势较甚,所以恶寒为轻,甚至不恶寒。将温病与伤寒混淆,往往会造成对温病的误治,譬如用麻黄、桂枝治疗温病发生错误的医案记载还是很多的。温病是温热伤阴之病,用麻黄、桂枝这些辛温之药不但治不了温邪,还会助热伤阴,后患无穷。在旧社会,大约是四月份,我在大连看过一个温病病人,前一位医生给他开了九味羌活汤,吃下去以后,脸上出汗如油,头疼欲劈,高烧不退,说胡话。显然是治错了。因此,温热伤阴和风寒伤阳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在论风寒以后要提出来温病和风温,是因为这种病有一些像太阳病,是太阳病的类证,也可能有头疼、发热,开始的时候也可能有轻微恶寒,但是它是温邪所致,会出现口渴这些伤阴的症状,所以千万不能够昆淆。风温比温病更严重,因为温热还加风,就叫风温。风温之邪也是造成温病的一种邪气。若发汗已,已,已毕,发汗已毕,说明之前一定有表证。风温也有类似太阳病的证候,譬如发热、头疼之类。如果属于风寒外感,发汗以后,烧就退了,表就解了。如果把风温病也当作一般的风寒外感而用发汗之法,就会出现身灼热者,身热更重了,像火烤一样。说明用辛温发汗法治疗风温病,不但不能退热,反而能增热。风温为病的证候有哪些?首先是脉象变化,脉阴阳俱浮,因为风温合邪,所以浮而不紧,和太阳伤寒有所区别。自汗出,风温之邪迫使津液外泄,就会有汗出。身重,是热邪壅盛的反映。伤寒是浑身疼痛的,因为寒邪伤阳,气血凝滞。风温之邪壅遏阳气,使阳热之气盛,就会身重。以后要讲到的大青龙汤证也有身重,与此道理相同。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是风温之邪影响心肺所致。心神被扰,就会出现昏睡,精神昏聩,多眠睡实际上有神昏的倾向。心主言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邪伤心的反映。肺气被遏,就会出现鼻息必鼾,呼吸粗重。这些症状都很严重。对于风温病,只有采用甘寒辛凉之品来清热滋阴,别无他法。如果不这样治疗,若被下者,小便不利,泻下就会伤阴,就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肾之阴受伤,就舍出现直视,眼球转动不灵。这都是危险的征兆。失溲,溲指的是二便,大便为大溲,小便为小溲。《伤寒论》的二版教材持这一观点,但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认为失溲就是遗尿,不包括大便。这里有没有矛盾?前边说小便不利,后边说遗尿失溲,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误下以后,伤了津液,应当小便的时候会出现小便不利。同时,已经出现了神昏、多眠睡,下焦的肾失去了主宰小便的作用,在不应小便的时候反而会遗尿。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古代经常用艾灸、瓦熨之类的物理疗法使人出汗退烧,叫做火疗。风温病本来就是热邪所致,如果误用火疗,就是火上加火,皮肤就会出现轻微发黄,就像是烟熏的一样。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如果热邪伤了心肝之阴,就更为严重了,会出现类似惊痫的时瘛疭,就是阵发性的抽搐。惊痫是古代儿科的一种证候,主要见到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若火熏之,这就是错上加错了。火熏也是古代的一种发汗法,又叫劫汗法,一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火把这个坑烧得很热,填上桃树叶子,铺上席子,再在上面洒上水,人躺在上面,就会出汗了。或者把窑洞里面烧热了,把火拿出去,人到里面去熏烤。我曾经给朝鲜留学生讲过课,他们说朝鲜还有这个风俗。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误治尚且可以迁延时间,还有挽救的机会。伤阴已很重,如果再加上火熏,就是一误再误,会促短人的性命,导致死亡了。补充说明一点,后世用银翘散治疗太阳温病,在认识上是继承自《伤寒论》。银翘散治太阳温,脉数发热口渴频。温病和风寒是不同的,在治疗上也是一寒一热,千万不能混淆。我们伤寒教研组以前有一个陈慎吾老大夫,他对我们讲过一个出麻疹的孩子因为误用了桂枝汤而致死的例子,真是应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句话。同样,风寒外感如果误用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之药,就会郁遏阳气,使表邪不解进而传经。《伤寒论》的条文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内涵很深刻,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前后联系,细细品味,学会于无字中求之。

刘渡舟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

如果觉得《刘渡舟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