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刘渡舟伤寒论 第23条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刘渡舟伤寒论 第23条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时间:2020-02-23 10:36:44

相关推荐

刘渡舟伤寒论 第23条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这一条可分为三段,分别是太阳病演变的三种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是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是一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是一种情况。可以看出来,有的会不治而自愈;有的会发展为表里俱虚;有的是小邪在营卫之间留恋而不去,必须小发其汗,才能解决问题。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是这三段前边的一个帽子。这个时间比较长了。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到七天就是一个来复期,病当好却没好;若欲作再经者,病当传经也没传经。在这个前提下,出现如疟状,发热恶寒,就是一阵发冷一阵发热,而且热多寒少,就有辨证意义了。在太阳病的过程中,如果恶寒多,发热少,说明邪气是占上风的,表证比较重;如果发热多,恶寒少,说明表邪较轻,抗邪能力较强。热代表阳气,寒代表邪气。一日二三度发应当接在热多寒少之后,就是说这种发热恶寒,热多而寒少,像疟疾一样一天也许发两三次。这是汉代的文法,叫兜头笔法,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这说明表邪较轻,太阳之气占优势。除了观察表证的情况外,还要看看有没有里证。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不呕反映胃气和;清便欲自可,有的注家认为欲字应当改成续字,就是大便经常保持得不错,反映里气和。脉微缓者,脉虽然略显软弱,但是很缓和,说明体内也是调和的。这样的话,为欲愈也,说明病就要好了,正气处于恢复阶段。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脉浮紧变成了脉微。这个微字指的是微脉,不像脉微缓中的微是作形容词用。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微脉比细脉还要微弱,反映阳气亏虚、气血不足。这种脉搏似有似无,非常地微弱,古人经常把它比喻成羹汤上的肥油。在脉微的同时,又出现了恶寒,也反映太阳阳气虚而有变少阴病的倾向了,所以说此阴阳俱虚。关于阴阳俱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太阳、少阴之气俱虚。这个病原本是太阳病,又出现了少阴之微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以太阳、少阴的阳气都虚了。另一种是表里俱虚。其实,这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温补之法治疗,有注家认为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也有注家认为当用四逆汤,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要以扶正固本为急,不可再祛邪了。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还略有发热,是太阳之气闭郁所致,意味着还有表邪。一发热,就会出现面色反有热色者,也就是面色潮红。未欲解也,这个病还没好。为什么没好?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没能解决表证的问题。为什么要小发汗?因为太阳病已经到了八九天,病势已缓,只是小邪闭郁了阳气。身必痒,就是皮肤痒。邪气较盛,通常会出现身疼。阳气闭郁较重,通常会出现身重。只是阳气闭郁不得小汗出,则只是身痒。针对这种情况,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将这两个方子的剂量各取一半。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小汗之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都以桂枝汤为主方,这样既可发汗,又可养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实际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杏仁,不过分量小了,根据书上记载的剂量,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俱,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这两方合为一方,变制大剂服而为制小剂服,其目的是使药不过于病。这就是小汗之法,也沟通了桂、麻的发汗之法。

刘渡舟伤寒论 第23条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

如果觉得《刘渡舟伤寒论 第23条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