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什么是独立思考?之二

什么是独立思考?之二

时间:2022-08-15 07:53:07

相关推荐

什么是独立思考?之二

消费品方面的创造性思考的例子,典型的代表有王石与Steve Jobs。王石带领的万科公司有一群会思考的头脑;多年以来,他一直是公司的精神领袖。80年代的他去香港,不为购物与狂欢,而是让朋友带去书店,找回无数经管书籍贪婪阅读。万科首创和倡导了中国房地产的样板房推销模式、花园洋房产品、城市记忆产品、工业化生产模式,在南方,万科的产品多数备受消费者推崇。万科和王石的创造性从哪里来?是独自思考的结果吗?如果你看王石的《道路与梦想》(/product.aspx?product_id=9119182&ref=search-1-pub)和关注他的博客,你会发现他永远在学习,在飞机上阅读,到各地访问的主要流程都是学习,在日本学习,在美国学习,在中东学习。万科公司内部的员工也经常参加各种类似的学习。把这个经验一般化,我说,其他因素不变(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独自思考与事业成就成反比。乔布斯的例子是大众熟悉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他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后来用自己的理念重新创造了Pixar,该公司制作了无数新颖和伟大的动画作品(/view/430098.htm)。你看过Up吗?青春的热力与纯真的梦想,那么脆弱和敏感。我看得要哭了。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之后的故事是历史。乔布斯的创造性从何而来?是独自思考的结果吗?他创造了一个思想自由交流的平台,在最需要创意的娱乐行业,他的Pixar公司完全放弃经理员工的等级制度。无数优秀的有创意天赋的大脑的交流和碰撞,有了消费者欣赏的产品。独立思考,是什么意思?如果独立思考是独自思考,那么它就绝对不是一个好词。

当然,不能认为,只要我们有了一个允许思想交流互换的平台,我们就会有万科和Pixar。一个这样的平台,会有创造性,会有自己的特色,会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分立的个性。在这样的组织或人际环境中,如果每个人的思想同质,创造的效率和概率都会低于思想异质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思想异质是个人与个人的思想不同;独立思考也许是指思想的差别。但显然思想差别无法自行构成一个成品的充分条件。有差别的思想最后还是要在一个涌现或设立的目标下聚合,才能构成一个成品。甚至在广义上,每个个体都是在各种影响源中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形成自己思想成品的。个人选择的taste决定了这个成品是人们认可或尊重的,还是只是路过不说什么。王石和乔布斯的taste无疑好到爆。这taste可能来自天生性情,在这点上,你我就不太可能这么幸运了。希望有些taste是来自后天学习和经历,这样还有追赶的余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所有的思想成品之所以恰好广受欢迎,只是偶然。这是一种永远证实也证伪不了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除非这种观点包含着可以反驳自己的命题,否则还是不要相信为好。诚然,一切都是概率,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切都只是偶然,纯然等待或者努力争取的效果相同。(Taleb多次在他的书中试图暴露成功者的真相其实只是概率;他是对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向优秀思想和人才学习依然是效率和成功概率都更高的方法。)

还有一个与独立思考相关的概念是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按照Jonathan Baron在他的精彩著作Thinking and Deciding(http://ishare./f/6864184.html?from=isnom)中的定义,是指为了达到一个目标的有效率的思考。一个人思考得与众不同,是否有助于他更有效率达到行动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想学好学术英文,他是否应该苦苦思考,独创一套武功秘笈,然后在多年以后终于发现正确方法,再多年以后学会如何理解学术英文?如果彻底掌握一门技能达到高人境界需要10000个小时(Malcolm Gladwell,Outliers, Chapter 2.),我十分希望他不要自己发明。自己发明的时间是太长了,也许数以十年计;独立思考的代价是太高了,等到他明白的时候也许已经人到中年。为什么不直接读伟大的学术英文论文和著作,直接模仿和拷贝他们的文字组织模式和思想运行结构,这里看一点,那里看一点,3-5年组合从一流作品和思考者那里的各种点滴碎片,拼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如果一个人善于从优秀的人和思想那里分散的学习优点和长处,各种微小的优势持续积累,30岁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有思想和见识的人,有自己的完整而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站在地球之上,免于恐惧和迷惘。这样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不断学习优秀的人和思想,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是对于如何造就自己的思想的理性思考的选择。如果从一开始就自己发明,其效率是低下的,甚至于要1000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这样决策的。世界上难道会有决定自己发明一切、完全不看各种好书的人吗?我不敢相信有。我十分喜欢的Charlie Munger说,"在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在很多问题上都很睿智的人,不是整天都在阅读的。没有,一个也没有"。(“In my whole life, I have known no wise people over a broad subject matter area who didn’t read all the time – none, zero.”)

一番概念对比的工作之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关于独立思考的好定义。这时,可以从经验中寻找人们使用这个词的含义。这是字典的方法。以前研究语言的日常语言学派常常这样做。我对大众使用词汇的经验感受寥寥,但不妨假想几种场景,帮助寻找线索。(思考问题有时很累,你说呢?)

当一个人看了很多中小学的历史和社会教科书,对一些问题有了奇怪的看法,于是会有人对他说,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不要被洗脑。这时,独立思考指的是与意识形态污染过的观念保持距离。如果意识形态下的历史叙述和现实刻画扭曲事实,那么,为寻求真相计,当然与之保持的距离越大越好。然后,这个人可能听到另外一些奇怪的历史叙事,用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写出,差异巨大,触动入骨,思想震撼,然后,一个新的皈依者出现了。这时,再有人提醒说,你受了太多抽象人权观念的影响,你被民主自由的观念洗脑了,人是受历史条件的约束的,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云云。无所适从是书生。

还有比库恩(Thomas Kuhn)说得更绝的吗?所有思想,包括自然科学概念在内,都受到研究者的意识形态或者更广义的认知框架的影响,因此,一个思想只是人类社会协商出来的暂时相安无事的认知系统,本身并无对错。从这种视角来看,历史和社会书籍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其他偏见的影响,不可避免。差别只是你接受这种偏见还是那种偏见的问题。如果这样,独立思考怎么办?独立思考岂不是只是一种谎言,只是在某种预设的认知框架下与某些个体不同的想法而已?人与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差别不是别的,而是在于认知框架。库恩的问题是,这个被诅咒的认知框架是什么、从何而来?他也许会说来自文化和社会熏陶。对此我们只能说,没有定义的概念,好比魔鬼,总是可以假定存在的,但对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除了吓唬一下,没有任何帮助。(在认知框架的问题上,他显然误解了康德。)

怎么在受到各种前提影响的思想前,保持独立思考?在这时,我们要求的不再是独立于某个人、或某个权威、或某类组织的思考,而是客观有效的思考。我们希望看到永远可以成立的思考。事实上,鉴于个人或权威或组织是预设思想框架的,因此,独立于他人或组织的思考,重点不是孤离于这些人,而是孤离于这些人思考的前提和假设。

存在一种思考方法,可以让我们不必依赖预设的前提吗?思考总是有前提的,没有哪个思考不是从前提到结论。所以,问题是前提是否可靠。寻找一个可靠前提的努力,思想家已经做过很多年了;无数比你比我更聪明的头脑的辛勤工作告诉我们,这样可靠的前提是找不到的。这种思想路线叫基础主义,是罗素说过的倒金字塔结构,一旦前提推翻,整个架构倒下来。这种悲剧的结果是可怕的。想想,逻辑思维的整个核心是假说演绎法,就是依据无可置疑的前提提出一般的假说,然后演绎到具体的命题。现在,前提都是不可靠的,岂不是2000年以来人类探索的思考方法都只是一场空?

幸好,人类不是追求终极真理的动物。人类的思考只是自然选择为了人际关系的欺骗和合作而设计的产物,多数人不会关心终极真理。终极真理也只是少数人被自己会思考的能力所诱骗的一种幻像。人类是理性思考的动物,这是说,为了特定目标有效率的思考。独立思考只是在这个限制下才有意义。在人类的思想发明中,有一种发明透彻的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它会设立前提,但不以为这个前提就是认知的基础,而只是作为思考的起点,随时接受人们推翻这个前提,只要新的前提能够帮助我们给出更简洁更一般的论述来说明更多的现象。这就是科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地方。意识形态要求你承认前提就是真理,但科学只要求你接受前提作为暂时的起点。另外一个不同则在于,意识形态的前提只是一种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但科学的概念、还有概念之间的关系,都是可以操作和量度的对象,而不是一种纯粹概念而已。所以,通过科学方法论的思考程序,我们可以更有效的达到独立于意识形态的思考,如果这种思考被认为是独立的思考,则科学方法论下的推理和命题就是独立思考的成果了。但既然如此,也许在学术领域,用科学思考代替独立思考会更加直接。

于是,我们说,在商业和市场活动中,如果给出不同的产品会恰好让消费者乐意掏钱,那么,尽量设计不同的产品吧!独立思考,与众不同,为独树一帜而疯狂!有些疯狂会暂时或长期取得巨大成功,如乔布斯,有些则会暂时或长期一败涂地,如那些一败涂地的例子。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们又说,在学术的领域中,独立思考不是给出不同的思想框架让不断改换口味的读者满意。相反,好读者或好思考者的口味一以贯之,就是要求客观可验证的理论,在这方面,只有那些遵循科学方法论的思考才能结出恒久稳定的思想果实。重要的问题是变量的观察和量度,以及因果关系的验证。科学理论的前提呢?它们只是为了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所发明的一个思考工具,除此以外,本身并不宣布自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性的真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并非真理的理论作为人的行动和思考的指引?因为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达到客观的知识。这样做的效率和成功概率都更高一些。至于社会理论和文化思潮,它们只是人们观念的协调和粘合剂,如果能够找到科学方法来研究,就可以变成科学思考的一部分,是经过科学改造了的独立于权威和文化偏见的思考;如果不能,那么,就只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而已,独立思考云云,其实只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认同下的有差异的思考而已。这样,我们便把独立思考这个常见但却模糊的概念,分解成三个具体的方面,分别解释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消解了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的概念,除了消解或分解,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读到这里,你也许想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就我个人而言,我当年是从使劲的想牛顿为什么会思考苹果落地而月亮不落地的问题中得到巨大启发,从开始了我个人思想的文艺复兴,然后热爱科学思考的。我相信,除了真的读科学书看一流的思考者如何思考以外,也许是没有更好更有效率的途径了。

如果觉得《什么是独立思考?之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