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先秦李斯《泰山刻石》

先秦李斯《泰山刻石》

时间:2023-02-23 17:52:51

相关推荐

先秦李斯《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横14.3厘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公元18)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现在的9字(有说9字半,又说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宣统二年(公元19)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残石垒砌其中。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北宋刘跂是历史上最早对《泰山刻石》进行详细考察的第一人,他两次登临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况,最大发现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辞,还有二世刻辞。他亲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谱序》中作了详尽的记载,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宝贵资料。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

元拓本存50余字,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

新中国成立后,在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

《泰山刻石》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而今传世《泰山刻石》拓本,存字最多且比较可信、最为著名的就是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的宋拓《泰山刻石》165字和53字本。原均系明代江苏锡山人安国(字民泰,号桂坡,)旧藏,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贱民没有姓氏只有名)。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延伸阅读

秦代文学家李斯与泰山

李斯是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他长期担任秦国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先后随从秦始皇、秦二世封禅巡祀泰山,在泰山极顶刻石纪功,歌颂秦德。李斯撰文并书写的泰山刻石,不仅是秦王朝鼎盛的见证,也开启了泰山碑刻的先河。它是泰山历史的珍贵纪录,也是泰山碑刻艺术中的翘楚。

李斯的政治生涯,与泰山有不可分割的因缘。他的一生,凡四次与泰山有关。第一次始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的“逐客事件”。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这时他上了著名的<<谏逐客疏>>陈述天下与秦国形势,力辩逐客之非,指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这所以无敌也”进而郑重提出广招人才,广聚资源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建议,使秦王顿悟逐客之非,也使秦国统一天下的谋略免于夭折李斯面临的政治危机亦随之化解。

第二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李斯以丞相之职,随从秦始皇封禅泰山。在“逐客事件”以后的十八年间,李斯尽心竭力辅佐秦王,终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成为功高位重的一代名臣。随从封禅,是他政治生涯中辉煌的顶点。登封之时,始皇命李斯书写铭文一篇刻于泰山极顶,表明登封成功,内容是“颂秦始皇德,明其得封也”

第三次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李斯仍以丞相之职随从二世皇帝胡亥东巡,登上泰山,以礼祀之,于秦始皇刻石上加刻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写。第四次是李斯在政治上陷入穷途未路之际,由于赵高的挑拨,李斯受到秦二世猜疑。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势已燎原,二世派人调查李斯之子,担任三川太守的李由镇压不力,“群盗吴广等西略地,过去弗能禁”,以及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史记.李斯列传>>),使李斯惶恐不安。为了逢迎二世,保全自己,李斯上了<<论督责疏>>,以“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牧其上为喻,劝谏二世加强独裁,以重刑治乱世,此议一出,残民以逞的秦二世大悦,结果“刑者相半于道,而死者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税民深者为明吏”,使秦王朝加速走身崩溃。

李斯被系狱以后,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而赦之”乃从狱中上书二世,自述有“七大罪状”借此历数担任丞相三十多年来辅佐秦王,匡定天下的功绩。其中“罪状”之一,就是在泰山刻石纪功,使秦皇父子名扬天下。但这种辩解是徒劳的。赵高轻蔑地说了一句“囚安得上书!”李斯的命运便无可换回了。临刑前,李斯懊悔地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黄犬狡兔”之叹。

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

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随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的巨大的。(佚名)

如果觉得《先秦李斯《泰山刻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