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古迹之青城书院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古迹之青城书院

时间:2021-11-05 04:17:51

相关推荐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古迹之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门前照壁

青城书院匾额

青城位于兰州下游50公里处,又名一条城,陆路距离兰州110公里,白银23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自古以来是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高家祠堂

青城古镇是浓缩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实在应该去看看。

春,对于兰州总是吝啬的,清明节快到了,黄河两岸才开始微微泛绿,应该到乡下去,也许那里春意更浓。青城镇属甘肃省榆中县,其实她距白银市更近,只有二十几公里,与白银区水川乡搭界,中间只隔了一条黄河。

兰州距青城古镇90公里,一个多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古镇的河对岸,举目望过去,汹涌的黄河从上游峡谷里冲出,在这里打了个回旋,留下一片肥沃的川台地,远远看上去,青城古镇也是春心萌动,田野里虽然绿色不成规模,却见劳作的人影星星点点,他们正在耕耘着新的希望。

过了黄河,进入古镇,街巷交会勾勒出小镇的布局,整齐有致。店铺零零星星,游人从从容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在这里修筑了城堡,名龙沟堡,俗称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兴盛,时任秦州刺史狄青大将,为防西夏李元昊入侵,下令在唐代龙沟堡旧堡旁边修筑了新堡,新旧两堡相连,长约五里,东西长,南北窄,因此人们称之为“一条城”,后来,人们为纪念狄青,就把整座城称之为青城了。

黄河绕青城古镇而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水稻,瓜果也很有名气,皆得益于黄河。这里文物、古民居“四合院”众多,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故有“黄河千年古镇”之称。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现整理对外开放的重要文物景点有四处,导游刘冬丽带着我们依次参观。

先去高家祠堂。高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城高氏来自于山东渤海村。祠堂内主殿一副楹联证明了:“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清城”。

进大门,过厅中悬挂着“进士”牌匾,是清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进院迎面左侧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显得肃穆典雅。据介绍,青城古镇到清末民初,宗族祠堂最多达20多座。高家祠堂解放后被征收为国家财产,后又低价转卖于青城供销社作仓库用,文革结束,祠堂已岌岌可危,好在恶梦结束了,幸运地为人类留下一座高家祠堂,也算历史奇迹和今人的幸事。

1997年10月,高氏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起,由政府出面开始历史上的第四次“修旧如旧”的大修,次年竣工,高家祠堂得到新生。

照看祠堂的老先生叫高作汉,今年已78岁高龄,他告诉我,高家到青城,到他这代已是第17代了。并很庆幸地说,我们的祠堂幸亏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存放化肥不返潮,不然也保不住的。

真该庆幸,历史变迁,阴差阳错,给我们留下了一处研究黄河上游“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标本。

离开高家祠堂,来到青城书院。青城书院座北朝南,由山门、前院、中院、后院组成。中院“至圣堂”供奉儒学大师孔子;后院原为学堂,解放后,一段时间曾为青城幼儿院。改革开放后,政府集资修建成“集成堂”,记录展示青城历代各学科学有所成的人才。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是当地绅士李凯德、顾名、张锦芳、韩英、刘世保等人倡导修建的,曾为兰州地区六大书院之一。公元1904年青城书院改名为“皋榆联立高等学堂”,1931年更名为“皋榆联立青城小学”,1938年再更名为“榆中县青城小学”。

说到这里,我对“皋榆”二字产生兴趣,皋不是皋兰县的简称嘛,怎么会用到这里?小刘解释说:青城地区有一句民谚,叫“皋榆不分家”。原来,榆中县的青城与皋兰县搭界,皋兰和榆中两县历史上在这里地界划分并不清楚,一段时间归皋兰管辖,一段时间又归榆中县管辖,就是在青城镇内,还出现过两个县同时管辖的情况。

青城书院的建立后,在清代,就先后培养出10位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名,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当代更是人才辈出。也许正是文化教育的兴盛,促使历代青城学子走出青城,业有所成,使青城赢得了“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

从青城书院出来,往西,到了城隍庙。青城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本是秦州刺史狄青的办公室,当地老百姓也曾称之为狄青府。明神宗时,改建为守备府,是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直到清雍正二年守备府才被改建成城隍庙。

走进城隍庙,只见庙院两侧一堆一伙的老年人正在悠然自得地下棋聊天,也算庙中一景。城隍庙正殿匾额上书“汉代孤忠”,两侧楹联耐人寻味:上联“做恶不恶先人有余德德尽则灭”、下联:“行善不善先人有余恶恶尽则昌。”

城隍庙对面就是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是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先生的宅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罗家大院由东院、中院、西院三大院组成,占地面积7100平米。

东院由前院、中院、后院组成,是罗家的水烟作坊。

青城因水烟而兴。相传始于明初,为一周姓人家随肃王从甘州迁兰州,后定居青城,栽种烟叶。青城人在明末清初开始引进水烟制作工艺,到康熙年间,青城人的水烟形成品牌。由于黄河航运的便利条件,青城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青城水烟畅销全国各地。清朝光绪年间达到极盛,著名商号作坊70余家,从业人员数千人。据介绍,青城古镇最为繁盛时,人口超过10万人。

罗家中院是三堂五厦结构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间,东西厦房各五间,是罗家生活起居之地。

罗家西院由前院和后院两座四合院组成,是罗家人用来休闲和招待客商的地方。

罗家大院一进三院由16道门互相联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做工精美,是青城保护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

青城的早期居民主要是随戌边部队而来的兵士,最多的是明朝跟随肃王来兰州的护卫、部属们,后来陆续选中离兰州不远的青城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城镇的建设随之开始。山陕商人借助黄河航运的方便,也往返于此,有的也就购地落脚,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同时引进了山陕民俗民风和建筑风格。

传说李自成兵败之后曾隐居于此,有历史学家从青城李氏家谱中已找到佐证,古镇西边就有李自成墓。

参观结束,漫步古镇街道,不但随处可见临街的古四合院,我还在这些四合院门雕上面依稀看到“最高指示”等字样的“文革”痕迹,谁又能说“文革”就不是一种另类文化呢?

青城书院和城隍庙位于前街,高氏祠堂和罗家大院位于后街。后街为主街道,镇政府就在主街道的罗家大院西院。整个街道除了镇政府的三层小楼外,全是平房。

青城古镇记录了黄河上游商业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历史。也许,这里是那些热心于黄河上游乡村民俗、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研究的人们最好的去处。因为这里有保存完好、还在运转的四十九处古民居,因为还没来得及开发而更有意义。

这里的居民住在自己祖先留下的四合院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他们对祖先的遗产充满自豪,说起过去的辉煌津津乐道。进得院内,每一位主人都是讲解员,都能说出祖先和院子的很多故事。

青城书院

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门廊

青城书院集成堂

古民居与老人

黄河千年古镇—青城镇

青城镇是古丝绸道上的水旱码头、文化名镇,这里有独具特色的英雄武鼓、著名的西厢小调、道台狮子以及喜庆窗花等。该镇的古建民居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十大项目之一。

保合大和

精美砖雕

青城古镇砖雕随处可见,十分精美。有明清时期的,有民国时期的,也有近些年的。总体来讲,清代砖雕最为精美细致。近年来的砖雕,虽然也秉承了明清时期的基本风格,但与其相比相差甚远。

青城砖雕留给游客无限遐想,古镇也因此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久居闹市,厌烦了城市的喧闹与浮华,看看古老的砖雕实在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如果觉得《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古迹之青城书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