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目录及提要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目录及提要

时间:2021-09-06 11:03:11

相关推荐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目录及提要

“中国早期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

【编者按】这里说的“早期书写”,特指汉代以前,以简帛金甲为主要方式的书写时代,亦即中华文化传统奠基的时代。随着近百年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考古文献的不断发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早期书写丰富多彩,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远比人们的想象更为复杂。为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于11月10-11日,联合举办“早期中国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中国早期书写文体与功能、中国早期书写与经典生成、中国早期书写与文献释读、中国早期书写的物质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共有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六十余人参加,收到会议论文五十余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选录四篇文章以飨读者,也希望就此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

关于商代文字书写与契刻的几个问题

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商代文字的书写与契刻问题,可以小结如下:第一,有些学者根据甲骨文推测,商人的书写工具是刻刀,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商人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册。第二,甲骨文虽然绝大多数是占卜记录,但也有少量篇幅较长的记事刻辞。由此可知,商人已经能撰写长篇的叙事文字。第三,商代记事刻辞有骨牍,这应该是摹仿商代木牍而制作的;商代记事刻辞的行与行之间画有一道一道竖线,这应该是受了简册的影响。

【关键词】商代文字;甲骨文;书写;契刻;卜辞;记事刻辞

《诗经》早期书写定本考索

廖群(山东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针对近期欧美汉学界关于《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的争论,本文通过辨析传世文献、结合赋诗现象、借助新出土和新发现的简本《诗经》,回答了《诗经》早期有无书写定本存在的问题,提出《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教化的产物,确曾被编定过一个诉诸文字的诗集文本(母本),用于教授和赋诗征引。只因当时各种传播形式皆以口头为主,凭记忆、背诵二次书写成为常态,才造成了其后所见文本诗篇、诗句大致相同、书写文字多有差异的“异文”现象。

【关键词】《诗经》简本 赋诗 书写 异文

《诗经•大雅•文王》的“无念尔祖”发微献疑

李炳海(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诗经•大雅•文王》中的“无念尔祖”,是劝周成王怀念祖先文王,并非警示殷商后裔不要怀念祖先。无字的构形是草木繁盛之象,由此衍生出表示数量众多的义项。“无念尔祖”,指的是多多怀念你的祖先;“无”字不是发语词,而是表示多多之义。《诗经》中有些“无”字,用的是它的原始本义,指的是大多,众多。无字后边相承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或是形容词。《左传》、《国语》经常出现的“无宁”“无亦”,前者指多多情愿,后者指大多只是;无字都表示多多之义,而不是发语词,不应被虚化。

【关键词】 无 原始本义 数量众多 实词虚化

凝铸传统的诗篇——论《诗•小雅•楚茨》的仪式书写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此篇从讨论《小雅•楚茨》篇“书写”入手,指出其重在表现年终以藉田所产粮食祭祖的特点,进而讨论西周农耕意识的变化以及以典礼方式凝聚传统的文化方式。

【关键词】《小雅•楚茨》;传统;仪式;书写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诗经•甘棠》旨考

邵杰(郑州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甘棠》诗义历来颇有异说,循查可知问题关键在于“召伯”何解。关于《诗经》中“召伯”皆为召伯虎而非召公奭的说法,属于类比失当。通过对“琱生三器”铭文的分析,可知“召伯”之称主要意味着召族之长,具有世袭性,召公奭必然可称召伯;且“召伯”为生称,召公奭称召伯,必于在世之时。而召伯虎与南国的关系,并不能使其得到《甘棠》中的赞颂,诗中“召伯”归于召公奭更合情理。《甘棠》诗旨,乃在赞美召公奭。

【关键词】《甘棠》;召公奭;召伯虎;南国;伯

《七言诗句式探考》补正

谢思炜(清华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七言诗句式探考》一稿完成后,曾在小范围内征求学者意见,并请一些同学采用该文的句式分类体系,对其他一些七言诗样本进行调查。笔者同时也扩大了调查样本。根据反馈意见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该文基础上对分类体系又有调整。【关键词】七言诗 句式分类 句法分析

王维《酬张少府》非“禅诗”辨析

邹业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邵明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内容提要】王维《辋川集》中的名篇《酬张少府》一诗,历来被看成禅诗,认为诗作表现了王维“禅意的栖居,摆脱人世间一切烦恼的万事,追求心灵安宁寂静的状态。”而从禅之定义、诗歌意象之师承、典故之运用、作者在创作辋川诗时的处境以及心态、诗作表达的实际含义,以及类似意象在唐人作品中的一再沿用所反映的种种情况,加以细致考察,无不表明,《酬张少府》一诗并无“禅意”,可以肯定不是“禅诗”。把此诗看成禅诗,则是一种“创造性误读”。

【关键词】 王维 禅诗 酬张少府

杜甫《北征》诗对借兵回纥的态度复议

冯雅(清华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杜甫在《北征》中论及借兵回纥之事,有“此辈少为贵”、“时议气欲夺”二语,历代注家对此解读大不相同。实际上,结合安史之乱历史背景,梳理涉及回纥之杜诗,可知杜甫作《北征》时是支持借兵回纥的,且其对回纥之态度随战争形势、回纥与唐之关系的变化而转变。

【关键词】杜甫《北征》 回纥 安史之乱 借兵

杜诗俚俗说辨析

李思弦(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杜甫以其诗名而备受推崇,然历代诗话在对杜诗盛赞的同时,也对杜诗俚俗一事颇有微词。古代学者虽然从俚俗与好奇之风的统一、雅俗转换等方面,论证了杜诗俚俗合理可行之原因,却依旧将之视为杜诗不可模效处。换言之,在古代学者看来,俚俗一事在老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古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固然与杜诗好奇之风可与俚俗相映带、以及老杜善于熔化俚语俗词等事密切相关。但诗法一词所包含的自创作中摸索而得、自诗论诗话中筛选厘定而得的两种不同来源,及杜甫集诗歌大成的特殊地位,方是俚俗在老杜则可而他人则不可原因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杜甫;俚俗;不可模效;诗法之别

玩笑之间—戏题诗的唐宋转型

王雨非(西北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戏题诗是一种被古代文人广泛应用的文学样式,各代名家均有染指,王维、杜甫为文人戏题诗的创作添加了深沉的成分。

自白居易之后,戏题诗被广泛的应用于士大夫的交际之中,文人创作戏题诗有脱离文化焦虑的趋势。宋人在欧阳修的引导下,开拓了戏题诗的雅化空间。经过苏轼、黄庭坚等人运用文字游戏,对戏题诗进行扩展,使戏题诗成为诗人展示才华的一种诗歌类型,开始了戏题诗“以才学为诗”的唐宋转型。南宋陆游等将戏题诗的范围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成了戏题诗走向生活化、内敛化的两宋转型。

【关键词】戏题 文化内涵 唐宋转型

疾病书写与文人想象——孙存《十五痛》组诗探析

彭 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裴雪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 明嘉靖十一年(1532)冬,孙存冒寒远赴处州任职,不幸罹患痛风恶疾,诗人在行旅途中陆续创作出颇具奇谲色彩的《十五痛》组诗。综合运用明清方志、书目、笔记及友朋撰序、墓志铭和行状,可勾勒出孙存的人生活动轨迹,并探究其微妙的为官心态变化。组诗作为医学、文学会通的疾病诗,具有交叉讨论的可能性。在文学范畴下,孙存以十五首七绝系统描绘了身患痛风后各部位的病状,同时借助意象、典故、烘托等修辞手段传达出其怀才不遇、不污名节、恋家怀乡及辞官归隐的复杂心绪。在医学层面上,组诗虚实相间,内容较多涉及了对痛风症状、病因、施治与疗效的实写,同时也融汇了丰富的文人想象。分析可知这组诗在医学、文学及两者交叉处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十五痛 疾病诗 知人释证 文人想象 医文会通

晚近视域中的桐城派诗人姚浚昌论

温世亮(汕头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姚浚昌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诗人。姚浚昌一生游离于仕隐之间,在其诗歌创作中亦每见其彷徨于山林与廊庙的矛盾心态。但受家族诗学思想和社会现实的感召,姚浚昌发为音声又能切近于时事,因此其诗歌或关切民瘼,或揭露批判荒怠之朝政,或忧虑跌宕之时局,每每见出鲜明的时代现实精神。姚浚昌论诗,推崇学古而兼宗,不偏废唐宋,力求于变化;追求寄托而不为向壁之空言,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姚浚昌在晚近诗坛占有一定的地位,其诗学观念及其诗歌创作对桐城派诗歌在晚近的接续振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桐城派诗学转向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晚近 姚浚昌 仕隐人生 经世表现 桐城诗学

诗歌文献研究

《敦煌歌辞总编》献疑

刘晓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敦煌歌辞是研究唐五代文学、历史、风俗等内容的重要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情。正因如此,前贤时彦对敦煌歌辞进行了广泛搜集、整理。任中敏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而成的《敦煌歌辞总编》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集大成者。但该书往往不遵从敦煌原卷,有随意改字的情况,故有不少讹误。今核对原卷并结合文献用例、语法、文字等,对该书所收集的几首敦煌歌辞进行重新整理。

【关键词】敦煌歌辞 《敦煌歌辞总编》 整理

陆游方外诗友释法平考述

赵晓涛(广州图书馆)

【内容提要】与陆游相交深惬的“仗锡平老”究竟是何来历,一直以来让包括钱仲联先生在内的学者们不得其解。《袁桷集校注》(中华书局版)校注者杨亮亦不详该集卷五十《题雪窦平禅师诗卷》所题“雪窦平禅师”为何许人。通过翻检查寻《宋元方志丛刊》中四明方志,并据于北山着《陆游年谱》、李国玲编着《宋僧录》和其他宋人文集,可知“仗锡平老”“雪窦平禅师”“平上人”“怡云野人”“怡云平老”等皆为释法平(字元衡)的名号,他嗣法大慧宗杲看话禅宗风,与孙觌、朱敦儒、史浩、陆游、刘应时、林表民、张良臣、楼钥、冯檝、释宝昙、释可观等皆有交游,其间年岁跨度较大;进而可知其诗作颇得晚唐风味,为南宋陆游、史浩、王象之直至元代袁桷等人称道。

【关键词】 宋代 诗僧 释法平 陆游

瞿佑佚诗考论

胡丽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乔光辉《瞿佑全集校注》收录了瞿佑现存八部作品及佚作若干,其中含49题84首佚诗,是瞿佑研究的重要成果。瞿佑的《归田诗话》也保存了10首未收入诗集的作品。以这些未收入诗集的佚诗为研究对象,考证其创作背景,讨论它们与瞿佑其他作品的关系,将有益于对瞿佑生平、交游、诗歌风格、小说创作的研究。

【关键词】佚诗;香台集注;讽喻;风俗人情;互文共生

周珽生平、着述及其诗词创作杂考

杜松梅(山东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明代各类传记资料中关于周珽的记载极为简略,不够全面,且时有舛错。本文参考多种相关文献,考察其生平仕履,为其一生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并考察他与万历年间诗坛上影响较大的作家,如屠隆、钱光绣,及其晚明浙东诗社之一——“萍社”之间的交游情况。周珽的着作佚失者多,本文对此作了简要勾稽,并对其存世诗词作品中表现出的典丽精工、韵律谐美、近于中国传统诗派——“神韵”派美学追求的特点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周珽 生平 交游 着述 诗词创作

从《静志堂诗馀》到《静志居琴趣》——朱彝尊“静志”词集主题的再考察

潘磊(山东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一集,历来被认为是记他与妻妹恋情之篇什,且多被视作《风怀二百韵》一诗之注脚。然考察《风怀》诗与《琴趣》一集,并结合《静志居琴趣》之“前身”——手稿本《静志堂诗馀》分析,可知以“静志”命名的词集所收录的初为客游北地时宴饮赠伎之作,与传闻中的妻妹无涉。回归《琴趣》文本,并对照朱氏其他赠伎作品,可以看出朱彝尊的情词和艳词创作自有其深情蕴藉、托怀遥深的特点,这亦是其醇雅词学主张的呈现。

【关键词】朱彝尊《静志堂诗馀》 《静志居琴趣》 主题

诗歌理论研究

陈子昂诗学思想的反思——从《修竹篇序》谈起

唐帅(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陈子昂《修竹篇序》向来被认为倡导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同时极力否定晋宋,尤其是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仅以此应酬之序察其诗学思想,未免以偏概全,且与其视文章为“小道”的观念矛盾。陈子昂的诗作,无论送别、山水、行役、酬赠、咏物,都尽力取法齐梁,这本身是对建安诗作粗笔写意的补充。即如《感遇》与《登幽州台歌》寄慨遥深之作,亦与晋宋齐梁诗联系甚密,故其诗学思想,只能是建安正始与晋宋齐梁的合构,而非对前者的偏好。

【关键词】《修竹篇序》 正始之音 齐梁之风 二者合构

清人“拗救”说再审视——以《全唐诗》15290首律诗为样本

诸雨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胡韧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

【内容摘要】 基于计算机自动标注技术,分析《全唐诗》15290首律诗中的拗句,共探测出13683句单拗、联成对拗句。以此为参照,深入辨析王士禛、赵执信等人的拗救说。可将单句“平平平仄仄”的“四拗三救”和对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三拗三救”认定为唐诗中的常见拗救,而“平平平仄平”与“平平仄仄仄”则属于常见的特殊句式。拗救体现了唐诗格律的“常中之变”,对律句与拗句的统观亦可总结其中的“变中之常”,当以辩证的视角加以审视。

【关键词】拗救 《全唐诗》 格律 平仄

论王国维“有我”“无我”说的本蕴与得失*

韩少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提要】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心含意欲痛苦时所观照到的境象,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心无意欲痛苦时所观照到的境象。王国维“有我”“无我”说的提出,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他用西方文论发明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努力,以及对西方文论进行中国化改造的大胆尝试,但另一方面由于对西方“意志美学”与“优美”“壮美”之说的过分迷恋,也使他的学说陷入了重重矛盾。这不仅大大限制了文学的抒情范围,削弱了诗歌的“言志”功能,动摇了“发愤抒情”“不平则鸣”等传统文论的合法性,而且也使在西方美学中与“优美”相对的“壮美”,既不能并入“宏壮”的“有我之境”,也不能并入“优美”的“无我之境”,而竟成了游离于“有我”“无我”之外无所归属的概念,从而使王国维的美学体系陷入了严重的分裂。

【关键词】王国维 有我 无我 本蕴 得失

当代诗歌研究

作为一种符号的向度——试论当代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言说

吴丹凤(肇庆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诗作基于“人物——效果”两者的相互关系考虑,诗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写诗过程颇类倒影自照,女性作为诗人情绪的投射对象,在男性抒情诗中有着较为固定的言说模式,因而具有某种符号学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当代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言说,思考女性被设置为一种倒影、对话、慰藉与拯救等符号背后的深意。可以说,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空悬的符号旨在通往言说及未言说之栖息地,欲领会诗人与诗作的真义,须屏息倾听作为符号之女性言说向度。

【关键词】 当代男性抒情诗 女性设置 符号 言说

如果觉得《《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目录及提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