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时间:2022-06-24 08:52:35

相关推荐

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6

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作者:复旦新闻文化网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12-9 18:38:57

“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熟睡中的葛均波医生,“葛医生,有个急性心梗病人需要您手术。”“好,我马上来。”凌晨4点,葛均波赶到医院为病人手术,随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葛均波院士)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个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10多年来已经抢救了约2000例患者。而通道的主持者——葛均波教授带领着一支精湛的团队,日夜坚守,凭借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成为了打开无数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葛均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年仅49岁,葛均波便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医学界的“葛氏现象”

葛均波是在山东日照农村长大的,凭着勤奋与好学,他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考取了山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艾倍尔先生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便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82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他发现的可视冠状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瞩目, 这项技术可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术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 他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葛均波不辱使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600例,其中PTCA达到500例,是1998年的3倍和6倍, 更是增加到了7627例。

当问起回国以后的感受时,葛均波莞尔一笑,说道:“我从德国归来,来到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工作。当时由于诸多因素,研究所的工作有所滑坡,科研人员出现断层,课题研究也青黄不接。见此情况,我内心十分焦急。不久,就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狗与兔的动物实验都做了,可是,就是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主要是没有人敢承担这个风险。”

“我想,德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上海就不能做呢?我们上海也要敢为天下先嘛。于是,我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向当时的院长杨秉辉递交,我还给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写了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我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如果手术最终有什么后果的话,一切由我来承担。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万幸的是,我的建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承担责任。中山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

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最好的手术。难怪王玉琦院长也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当时的第一例,没准咱们还继续停留在做动物试验上呢!

创新技术开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要做的却是把它放入人体的血管内,以支撑起闭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在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外国人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由于当时,医学界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尚无良策。葛均波决心向这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进军。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打通血管病人可获健康,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上述方法就不能奏效,葛均波对此首次采用了高频旋磨术,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即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1毫米,长2.5米,因此,更难控制。况且导丝上还有一个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在冠脉内超声波的引导下,以每分钟15-19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 然后再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

一年春节,一位76岁的老人慕名而来,他因患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步行2米,就会胸痛、胸闷,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老人心肌最重要的血管——左前降支99%已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葛均波带领他的助手运用高频旋磨术在其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中硬是“钻”出一条1.25厘米的“隧道”,然后再扩张球囊,安置支架,并一次解决3支血管病变。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患者症状立即得到改善,转危为安。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

如果觉得《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