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该不该禁止“童工”

该不该禁止“童工”

时间:2021-11-22 07:20:09

相关推荐

该不该禁止“童工”

昨天 09:30

在媒体报道之后,深圳相关部门查处了一家使用“童工”的工厂,并把41名“童工”“遣送”回四川凉山老家。如果仅仅是浏览新闻,不加思考,当然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而一些人经过思考,却认为这是一件坏事。

他们的理由看起来也没错:“‘童工’看起来很残忍,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来说,却意味着生存质量的极大改善,遣返之后,他们再也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发出质问:“这些彝族孩子愿意回家吗?没有得到哪怕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为何要鼓动政府遣送他们回家?”还有人甚至痛斥记者乃至禁止“童工”的法规是借着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剥夺穷困孩子改善生活的努力。

应该说,比起不加思考的相信常理,这些理性思考有其价值,由于其直白,价值观强烈也吸引了不少拥趸。不过,在这些理性思考之上,还有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考与社会因果逻辑。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童工”的概念。“童工”绝不仅以赚钱来判断,绝不是指《爸爸去哪儿》里的那几个孩子,而是指长期辍学、打工挣钱的贫家孩子。

是否辍学当“童工”,本质上是如何理性的分配当期效用与远期效用,寻求利益最大化,是在幼年就开始赚钱,还是幼年学习成年后赚钱?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个体在童年阶段识字,学习基本的英文、数学、理化知识,培养基本的权利、法律意识,对个体成年后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好处,考虑到教育的正外部性,也能增加整个社会的远期福利。相反,一旦错过这个学习窗口,成年后很大可能就一直陷在低技能劳动中,导致贫穷群体的固化。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会选择长期的福利,与此同时,在当下中国的福利制度下,一个赤贫的家庭孩子也能在救济之下,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

效率驱动着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因素后面必然有效率因素。当幼年学习导致明显的个体与社会福利增加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就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年时学习,这种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就演化为“‘童工’不道德”的社会观念,进而变为公共政策。

如果这个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就可以反推一个事实:即禁止“童工”的概念应该是工业社会之后,当生产需要知识、技术之后才出现的。事实正是如此。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开始,33年后,即1802年,英国制定《工厂法》,反“童工”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道德史上。而在此之前的漫漫人类历史中,并无“童工”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福利制度,而需要劳动力的技能时,“童工”问题就变为一种道德,成为公共政策——正如哈耶克这样总结过道德演变:我们的道德是以效率为核心展开的。

从更深层面上看,中国的知识阶层已经对高高在上的统一设计,这类理性的自负有了足够的认识与警惕,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对个体理性的偏颇崇拜。实际上,个体理性并不完美,关于“童工”的理性选择并不复杂,但仍有不少人不具备理性的分配当期与远期福利的能力,比如父母无知,认为读书无用,而大多数孩子也是厌学的。所以,对个体理性的偏颇崇拜,也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人类需要,也一直在长期同时与两种截然相反的理性自负作战。即使退一步,我们保持对成年人非理性的尊重,但涉及未成年人时,公共政策帮他们做出判断,是可以接受的。

当禁止“童工”成为公共政策之后,除了直接禁止以外,还极大的降低了贫穷家庭的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一个孩子因读书而放弃的收益。显然,如果他可以合法的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他放弃了2000元的收入,而很多家长又宁愿要这2000元,这将诱导出更多的“童工”。而在禁止“童工”的制度下,即使不读书也找不到工作,机会成本极大的降低了,家长就愿意让孩子读书。

有人说,基本福利覆盖不到的很多边远地区,一部分“童工”回到家乡,仍不会踏入学校,浑浑噩噩过其一生。但是,这个说法却并不成立,如果要打工,2、3年成年之后也仍然可以。而且,扶贫、义务教育政策没执行的好,正是舆论该进一步追问的,也恰好证明问题不在于禁止“童工”。

即便再退一步,的确存在一些孩子即使不打工,也仍然不上学,但少数的情况,并不能证明禁止“童工”是错误的,就该废除禁止“童工”制度。社会政策是只能照顾绝大多数。2万个即使不能工作也不上学的孩子,与“童工”合法之后诱导出来的200万“童工”,该怎么选?一些人看到这41个或者更多的“童工”被剥夺了在当下改善自己的机会,却看不到,或者不想看到,他们由此获得了在长期上改善自己的能力,也避免了“童工”合法诱导出来的打工者低龄化。公共政策不是靠良心、靠直觉、靠个别现象,而是一系列基于严密逻辑推演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现在可以回答质疑者的问题。禁止“童工”并不是理想主义,相反,背后有着现实的、深刻的逻辑链条——当然,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所以,比起无政府主义的简单直白,这个逻辑链条并不那么清晰。

无政府主义追求的是,如何构建一个简洁的、具有价值观美感的社会模型,因而其逻辑也直白而强烈,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勘破世情的智力上升快感,以及对世界进行斩钉截铁的把握的力量感,吸引很多拥趸也并不奇怪。但更深一层的理性关注的是:如何在真实社会中寻求价值观与现象的磨合。相比之下,现实灰暗而沉闷,不但不能带来力量感,反而往往令人沮丧与挫败,并转而在人性的灰暗之处做出折衷,比如,适当的改变扶贫制度,把上学与获取补贴挂钩,改变孩子们上学的收益,满足短视的人们的当期理性。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4万)

如果觉得《该不该禁止“童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