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26:洋桶壶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26:洋桶壶

时间:2023-07-29 17:21:37

相关推荐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26:洋桶壶

潘飞翔

洋桶壶 顾景舟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中常见的一种款式,也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造型简练、线条顺畅、块面精巧、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适合茗泡而一度盛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在清未民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段时期,紫砂《洋桶》壶既是一个大众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个具有高水平技艺的工艺品和鉴赏、收藏的珍品,在特定的年代,曾以制作紫砂《洋桶》壶来评论一个艺人的技艺高低和功底浑厚,并一度在壶界及好壶者中形成共识,但其也有一个兴盛、衰落的过程。

洋桶壶 俞国良制任淦庭刻

一、“洋桶”名称的探源

紫砂《洋桶》壶为何冠以“洋”名?这与其创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等有关,关于起源有三种说法较有代表性。

其一、“南洋外销”说。据史籍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宜兴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想方设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供外商订购。《独钮洋桶》壶即是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客商看中并订购的。《独钮洋桶》壶为宜兴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壶店号“锦堂发记”所雇佣的紫砂艺人创制,创制成功后,由“锦堂发记”至南洋同泰国、马来西亚等客商订货。初期用紫泥或红泥生产,后照泰国客商要求,采用段泥材质,制成后运至泰国,经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钮、口沿、把、脚圈等部位均用铜片或金皮片包裹装饰。《独钮洋桶》壶销南洋最早,销泰国最多,以“南洋”为俗名,故取“洋”名,称其为紫砂《洋桶》壶。

其二、“东洋外销”说。清末期间,宜兴窑场均陶产品以“宜均釉”闻名于世,远销海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日本客商订购宜均产品的同时,也喜爱紫砂产品。《牛盖洋桶》壶即是为日本客商看中并订购。《牛盖洋桶》壶的创制,是清末紫砂艺人何士芬根据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来的。宜均《小洋坛》也称《子洋坛》,出口日本、南洋各国,稍比茶壶大些。何士芬当时看中《子洋坛》的牛鼻孔盖,认为很实用,方便又好看,便将《子洋坛》的身筒改为直形,短流改成长流,借鉴其牛鼻孔盖,做成最早的嵌盖式《牛盖洋桶》壶。新品一出,便引起轰动,并由日本客商包销,故日本客商取了“东洋名堂”,谓《牛盖洋桶》壶。

其三、“北洋外销”说。清末期间,最为流行的紫砂茶壶品种为《蛋包》壶和《寿星》壶,这两款茶壶均以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世人所爱,且产量最多,销路最广,很早就销住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运用《蛋包》、《寿星》壶平盖模式而创制的紫砂《平盖洋桶》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地,被日本客商看中并订购。在清末,“豫丰陶器店” 开业前,“豫丰”的老板吴启南就大量生产《平盖洋桶》壶,并经北洋口岸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吴启南创制《平盖洋桶》壶,是以明代的《直筒四系》壶为基本造型,把《直筒》壶中的四系耳改成二系耳,并对称协调。平盖取《寿星》壶的浅盖为蓝本,流一直顺弯。《平盖洋桶》壶一面世,在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即为日本客商看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壶。

这三种款式的紫砂《洋桶》壶,面世都在清末期间,但有先后,最早出现的是《独钮洋桶》壶。《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在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都出现《独钮洋桶》壶的名称,其它的都没有记载,《独钮洋桶》壶为最早外销的传世品也符合史书的载述。紧追其后出现的是《牛盖洋桶》壶。牛盖犹如宜均《子洋坛》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紧随《牛盖洋桶》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是根据《寿星》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壶与《独钮洋桶》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在同一期间。所以,《独钮洋桶》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壶紧随面世,其后才出现《平盖洋桶》壶。

洋桶壶 王寅春

二、紫砂《洋桶》壶与民风风俗

清末,紫砂《洋桶》壶行销海内外。外销以打磨抛光、镶铜饰边为主流,以《独钮洋桶》占主导地位;内销以不打磨抛光、不镶铜饰边,以素面裸胎的《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占主导地位。无论外销或内销,紫砂《洋桶》壶都以适应民俗民风进行调整、改制,并一度颇为流行。

外销《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不仅仅是为了对壶起掩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民俗民风。《独钮洋桶》壶主要外销泰国,泰国人是特别讲究打扮的民族,尤其是衣食用具。除了美感,还特别讲究光彩,即“珠光宝气”,认为这样会带来吉祥幸福。一件物品如果符合“珠光宝气”的要求,就会争相抢购,赠献于心爱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如宜兴出产的均陶产品——《龙》缸、《龙》坛在泰国行销的原因,就是因为满身光彩,一副“珠光宝气”,所以泰国姑娘出嫁备置嫁妆时,非要配上一对宜兴出产的均陶《龙》缸和《龙》坛不可,逐渐形成了乡风民俗。《独钮洋桶》壶亦是如此,泰国姑娘为了将纯洁和吉祥如意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出嫁时也要选购一对经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壶作为嫁妆,一是给爱人献爱心,二是给老人尽孝心,这是清末民初时期泰国城乡流行的乡风民俗,也是宜兴紫砂《独钮洋桶》壶行销泰国的主要原因。

内销《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以其紫砂的素胎不加装饰,不打磨抛光,行销海内。《牛盖洋桶》壶和《平盖洋桶》壶的主要区分在于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当时,高档的《牛盖洋桶》壶为大先生用,《牛盖洋桶》壶壶把一般经银匠、铜匠用金丝、银条精制加工而成,而且外包装也十分讲究,一般用较讲究的漆箱、木箱、藤箱进行包箱封包,外面再用银锁上锁。用时开锁取出壶,专壶专用,并配置茶杯,用完后再放进套箱上锁。日用的《牛盖洋桶》壶一般为高薪层次人员所用,如窑场上的烧、装、开技术工人,店号的掌柜、帐房、职员等。日用《牛盖洋桶》壶壶把,较讲究的用铜把、锡把,一般的用铅丝、绳线之类缠绕。《平盖洋桶》壶大多为低薪工人、农民所用,《平盖洋桶》壶壶把并不讲究。

在宜兴,无论是《牛盖洋桶》壶,还是《平盖洋桶》壶,一直最受人们喜爱、欢迎,这也与当地的乡风民俗是分不开的。宜兴的阳羡茶和紫砂壶,是中华茶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宜兴的茶馆源远流长,古今不衰。自宋代起,宜兴人就开始讲究茶文化。清末民初,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宜城、丁蜀、和桥、张渚四个镇,茶馆就多达七十多家。宜城的仿和楼、新阳羡、步瀛楼、先春楼、春泉楼、亦圆、青云楼及抗战时期的畅和、顺和、步瀛楼、奇芳圆、凤阳楼等,丁蜀的达泉、丁荆泉、三圆、集贤、中央楼、南园等,都是有名的清末民初茶馆。

人们习惯早晨三、四点钟起身、洗漱后就上茶馆吃茶,一般大先生是提着装着高档紫砂《牛盖洋桶》壶的包箱,工人、职员、帐房等人拎着内放叠着棉絮之类和日用《牛盖洋桶》壶的竹篮,低薪阶层和农民是一手提着《平盖洋桶》壶并用食指套只茶杯,另一手提烟筒袋上茶馆,二开三开茶后回家吃早饭。晚上,人们分层次包厢、包房、包座,再用紫砂《洋桶》壶茗泡享受一番,一般三开以上。通常早晚两次,一天跑两趟茶馆,个别的一天三趟、四趟,有时白天逢上抽诗条、斗蟋蟀、吃茶品,或谈生意,就要多跑两趟茶馆。从宜兴地区的饮茶风气来说,人们上茶馆一般以自带紫砂《洋桶》壶泡茶品茗为主,只有外地来客才使用茶馆里用的《莲心》、《仿古》、《鱼化龙》、《竹鼓》等日用紫砂壶。而窑场上三班倒的技术工人。如烧、装、开的大师傅正好在龙窑当值,或在炉房烧窑,不能上茶馆,那紫砂《洋桶》壶就成了随身品,壶随人走。一般人上窑时拎只篮,篮内第一需要安置的即是紫砂《洋桶》壶,在炉房或空地上或休息场所搁放石块搭成“平台”,“平台”上少不了《洋桶》壶与茶杯,一有空闲便会坐下茗泡享受一番。来客人用紫砂《洋桶》壶泡茶,成了宜兴窑场饮茶的习俗。这种风气自清末盛行,直到1970年左右才有所改变。

可以说,在特定年代里,紫砂《洋桶》壶是最为人欢迎和喜爱的紫砂壶品种之一,也是使用人最多,使用面最广,使用最适用的泡茶器皿之一。因此,紫砂《洋桶》壶的盛行与人们的饮茶习俗风气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江南,在宜兴,在窑场,在乡村都得到了确定。

洋桶壶何道洪

三、储铭及其《洋桶》壶特点介绍

清末期间,紫砂《洋桶》壶创制以来,名家名手纷纷加入,使《独钮洋桶》、《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壶得到超常规发展,造型越来越简练,工艺越来越精致,储铭无疑是众多制壶名手中制作紫砂《洋桶》壶的突出代表人物。

储铭(1881-1937)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时称“洋桶壶王”。原是宜兴西乡盛塘桥人,16岁到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20岁即以制紫砂《洋桶》壶崭露头角。清宣统年间,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造高档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外销《独钮洋桶》壶。

储铭所制《独钮洋桶》壶,线面挺刮,气度饱满,肩线、口线、脚线均称湿润,口盖严密无隙,流圆浑有势,饱满得体,曾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大奖。进入民国年间,随着外销逐渐由内销替代,储铭也以调整制作《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而闻名窑场。这一时期,所创制的《鼓痣平盖洋桶》壶、《焐灰平盖洋桶》壶,因别具一格而精品独出。

储铭《鼓痣平盖洋桶》为宜兴民间收藏家陆候先生八○年代所收藏。《鼓痣平盖洋桶》,材质粗砂红泥,表面颗粒突兀,另加一层粉红处理,红腻艳亮,肩部、脚部分别饰一圈大小一致、间隔均匀的鼓痣,鼓痣用黑泥,显眼夺目。其壶表面肌理丰富,红砂素胎,内蕴紫砂古朴典雅之风。口沿、盖沿、肩线呈一线圆浑状,把玩手感舒适,茗泡捧擦心旷神怡。壶流爽而滴水不漏,倒茶时顺畅之极,收口时倾刻茶止,显示了储铭《鼓痣平盖洋桶》壶的艺术魅力及高超的技艺。

《焐灰平盖洋桶》为徐汉棠所藏,材质天青泥焐灰,黑中带紫,紫中带蓝,蓝中返青,细腻光洁,水色玉润。壶表平滑透明,呈一层青莹蓝光,与壶的圆润玉色协调呼应,手触壶似有触玉之感。

进入三○年代,储铭更负盛名,代表作《牛盖洋桶》沉静稳健,色雅丰润,端正完美,整体呼应,口盖紧密准合,代表了紫砂《洋桶》壶陶艺的最高水平,订制品应接不暇,有“价高名重”之誉,时人称之为“洋桶壶王”。储铭所制《牛盖洋桶》分大中小三号,以自配手工泥为主要材质,材质选用较为讲究,有段砂、红砂、清水砂、灰砂等,宜兴民间、官方博物馆及港台人士均有收藏。现以中号《牛盖洋桶》壶为例,赏析一下储铭《牛盖洋桶》壶的艺术魅力及技艺特点。

壶宽17公分,高15公分,材质清水泥,颗粒显隐,淡红嵌砂,细腻光洁。壶整体凝重端正,身与肩结合部圆浑有致,便于抚摸把玩。肩与颈自然过渡,口沿工整对仗,薄厚一致。牛盖纯边处理,牛耳圆润顺畅,流挺括精致,细部处理周到,无不在“精、气、神”上下工夫。茗泡得体适宜,出水爽而不滴,随出随止,出止自如,流内孔道弧形处理,无滞水之嫌。牛盖孔操作自如,起到控制水流作用。每一处细部处理都显示出其高超技艺、匠心独运。

储铭《洋桶》壶以量少艺精闻名壶界,无论是早期外销《独钮洋桶》壶,还是《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都是紫砂《洋桶》壶作品中的精制之作,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工艺品和收藏珍品。

储铭性格豪放,能收能发。壶如其人,协调得体,收放自如。可惜储铭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所创精品除《洋桶》壶系列外,以《如意仿古》、《矮石铫》、《掇球》、《线圆》、《圆刻》、《梨形》、《碗形扁腹》、《海棠》、《八方》、《瓜形》等流传在世。但诸多茶壶品种之中,以紫砂《洋桶》壶为最,并成为紫砂茗壶优秀传统经典名作得到壶界公认。

洋桶壶 铁画轩

四、各时期《洋桶》壶的典范之作

紫砂《洋桶》壶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自清末至今,各时期名手均参与制作,但各人有各人的形制、气韵。下面对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作,略作浅析鉴赏。

1、“锦堂发记”款茶胆式《独钮洋桶》壶

壶高13公分,宽12.5公分,细红泥,于清末制作,底款大方印章阳文楷书“锦堂发记”,为台湾民间人士收藏。壶为早期《独钮洋桶》壶形制,身筒粗矮稳重,脚线、肩线、口线对称,流顺,弯二弯式,微缩,系耳厚笨,口颈深且厚,茶胆套于壶内,利于沥茶分隔。肩线、口线包铜饰边,钮用黑釉装饰。整体造型有笨重感、拖沓感、垂头感、凝滞感,制作工艺一般。

2、何士芬嵌盖《牛盖洋桶》壶

壶高14公分,宽10公分,口颈8公分,细段泥,于清末制作,壶身一面刻山水画一幅,一边刻草书“步趋简翰,唯古是尚,士芬”字款,为宜兴鲍建南收藏。壶为早期《牛盖洋桶》壶形制,圆浑稳重,形体大方,简练对称,流一弯,顺势胥出,系耳粗糙,牛盖眼长而尖,盖口沿不明显,用整块泥片封住。虽粗糙形制却协调,制作工艺一般,流却挺畅有力。

3、“少山”款《独钮洋桶》壶

壶高18.5公分,口径8.2公分,段泥隐其麻材质,民初制作,底刻款“荷净纳凉时,少山”,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少山者,原时大彬名号,陶刻工匠为提高身价,即署“少山”款,以混视听。此壶是外销泰国经打磨抛光后返流中国内地,壶稳重大方,工整严谨,流长而顺,二弯式抛物体状,打磨后黄黑相嵌,光洁平滑,制作工艺比较讲究,风格严整端正。

4、俞国良《牛盖洋桶》

壶高18公分,宽16公分,紫泥,二○年代制作,底钤“锡山俞制”,盖款“国良”,为宜兴蒋彦中收藏。壶整体协调,块面流畅,壶盖紧密,大度精神,做工较为讲究,风格稳重大方。

5、吴云根《牛盖洋桶》

壶高15.5公分,口径7.8公分,清水泥,三○年代制作,底钤“吴云根制”,盖款“芝莱”,为宜兴赵山南收藏。壶简洁顺畅,浑而润湿,流比较单薄,骨多肉少,制作工艺较为一般,风格清瘦。

6、唐凤芝《牛盖洋桶》

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清水泥,四○年代制作,盖款“凤芝”,为宜兴焦洪明收藏。壶简洁明了,圆润光洁,流挺括自然,线面制工精致,制作工艺讲究,风格自然秀气。

7、王寅春《牛盖洋桶》

壶高15公分,宽16公分,清水泥,五○年代制作,底款“王寅春”,盖款长圆印“寅春”,为宜兴潘仁亮收藏。壶稳重大方,牛盖眼圆润,口颈挺括,做工精细,风格雅致浑重。

8、顾景舟《牛盖洋桶》

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清水泥,六○年代制作,底钤方章“景舟制陶”,盖款椭圆印“景舟”,把小方印“景舟”,为宜兴李氏收藏。壶整体协调,顺畅自然,工整圆润,线面流畅,流清瘦细腻,口盖吻合贴切,牛盖耳孔匀称圆浑,细部处理严谨,风格灵秀素雅。

9、何道洪《牛盖洋桶》

壶高12.5公分,宽15公分,紫红泥,七○年代制作,底印方章“何道洪制”,盖印小方章“道洪”,为宜兴陆候收藏。壶端正圆浑,协调得体,肩颈饱满,牛盖挺括,精工细做,风格浑朴细腻。

10、徐汉棠《牛盖洋桶》

壶高15公分,宽17公分,紫砂,八○年代制作,底印“徐汉棠制”,盖印“汉棠”,为宜兴周云龙收藏。壶稳健浑厚,得体匀称,口盖严密,线面顺洁,风格简洁挺括。

以上各家为紫砂《洋桶》壶各个特定年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当然,还有许多紫砂艺人(包括像裴石民等制壶名手),在紫砂《洋桶》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同样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作为特定历史年代发展起来的最普通却又广为流传的茶壶形制,以其日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俱佳的特点和风格,以其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适宜把玩的特点和风格,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为几十年中长盛不衰,而又经受民俗民风习惯的影响和熏陶,现今仍为一部分(特别是老年人)茶艺壶界人士喜爱,紫砂《洋桶》壶的生命力是长存的,在壶史中占有一席之位,也必将为紫砂历史增添光彩的一页。

洋桶壶磨光福记款

洋桶

如果觉得《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26:洋桶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