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如何构建结构化的逻辑思维 让自己获得侃侃而谈的表达能力?

如何构建结构化的逻辑思维 让自己获得侃侃而谈的表达能力?

时间:2020-10-20 17:14:59

相关推荐

如何构建结构化的逻辑思维 让自己获得侃侃而谈的表达能力?

设想一下,你和同事在开会。

现在老板拿着手头上的业绩报表,问大家为什么今年的业绩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轮到你发言时,你会怎么表现?

是不是担心老板不要点到自己的名字,然后轮到你的发言时,你却只能随便用一两句搪塞过去,简单地说: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跟市场的变化有关吧,毕竟景气有不好的趋势。”

你以为这样的表达很有看法,没想到你的另一个同事,姑且称他为Ben,却自然大方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老板,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我们的销售团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无法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在工作上;第二就是对产品所制定的营销策略,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流失了很多潜在客户;至于第三,就是产品需求的问题,这款产品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够明晰,无法挖掘人群的内在需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你听完之后,是不是突然会觉得:“哎呀,我就是有这种想法啊,我原本对这些方面也有相似的看法,可为什么就是说不出来呢?”

这就涉及到语言组织上,有关逻辑思维的问题了。

你为什么无法逻辑地进行发言?

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说话”跟“表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后者则是一种经过逻辑思维串联后,而所形成的有组织、有顺序的讲话内容。

你说话可以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然而表达,就需要懂得怎么去“思考”了。

那些很快就能够形成个人观点,对问题有着精准分析,并以此组织成语言而侃侃而谈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聪明”,而是他们的思维形成了某种表达的“逻辑惯性”。

当你还在想要表达什么而感到手足无措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通过这种“逻辑惯性”,在脑海中依照预设的架构,迅速得出分析的结论,提炼出表达的中心点,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的发言。

既然这样,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够获得这种表达上的逻辑思维惯性呢?

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到自己发言没有逻辑的问题所在,对比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存在着相同的情况。

当一个人没办法进行逻辑性的发言时,通常都离不开以下三大问题:

1,找不到表达的重点,也就是无法说明What;

2,无法对事物进行归类,也就是无法说明Why;

3,不懂得就事论事,也就是无法说明How;

想要提升自己的逻辑表达力,就需要从解决着三个问题入手。我用一个例子对比一下,这三点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表达的。

例如你是一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别人问你:“你们这家书店,都有什么藏书呢?”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没有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梳理,你可以就会以“说话”的思维去回答:

“我们这个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很多,种类丰富,包括了自然科学、小说诗歌、人文社科,经济发展,政治法律等书籍都有收藏。以后图书馆扩充后,藏书数量将会达到100万册。”

这个回答,看似没什么问题,但一旦你对比一下,按照上述三点去组织语言的回答,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我们图书馆一共有藏书80万册,种类繁多,分别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等五个类目。(要表达什么的中心点,说明what)

按照图书数量排序的话,数量最高的是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共50万册。而中国文学这个类目,是我们图书馆藏书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中包括小说类的图书8万册,散文和诗歌类的图书合共5万册。(阐述为什么是这个中心点,对事物进行归类,说明why)

现在图书馆还在扩充藏书规模,预计完成之后藏书数量会达到100万册。(最后解释如何做,就事论事,说明how)”

作为一个信息的接受者,你认为哪一种说法,会给人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呢?肯定是后者了。

因为后者这段话,就很好地具体说明What、Why和How三个部分,于是留给大脑的印象也就会特别清晰,从而更容易去接受这段信息。

为什么要具体呢?

因为表达要具体,才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的感觉。试想一下,女朋友问你当初为什么会喜欢她,你的哪种回答会让她更有感觉呢?

第一种:我从第一眼看到你,我就喜欢上你啦。

第二种:从我第一眼看到你坐在操场上看书,然后收拾东西转身离开,不小心撞到迎面走来的朋友,那时你摸摸疼痛的额头,继而跟朋友相视灿烂地笑了起来,那种可爱,那种羞涩,那种清婉,深深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我就已经喜欢上你了,我想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照顾你。

第二种的说法,是不是给人更有“画面感”呢?也会给人更加深刻的感觉呢?而不是像第一种说法那样,说了等于没说。

上述这段话说明了what、Why和How,而且做到了具体展示,自然就让别人更容易明白了。这就是表达的逻辑思维。

构建结构性的逻辑思维

当你在开口表达之前,弄清楚你要谈论的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你就有了表达的内容。

那如何组织这些表达的内容呢?表达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如果从组织内容的角度出发,把零散的内容结构化的方式,只有两种:

1,自上而下进行分解;

2,自下而上进行归纳;

这就是结构性思维的运作方式。

例如我们熟知的金字塔原理表达,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常用的自上而下的逻辑语言组织框架。

金字塔的顶端就是What,也就是中心观点;塔身就是Why,解释为什么得出这个观点;最后塔底就是How,如何处理这个观点。

从顶端到低端,逐层分解,不断深入阐述,那一层对应一个要谈论的问题,也就是what、why和how。

回想一下文章开头同事Ban的回答,看看是不是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回答老板呢?

“老板,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中心观点或者结论,就是what)

第一就是我们的销售团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无法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在工作上;第二就是对产品所制定的营销策略,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流失了很多潜在客户;至于第三,就是产品需求的问题,这款产品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够明晰,无法挖掘人群的内在需求。(根据中心观点,分解成三个讲述的部分,说明Why)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根据why的原因,说明如何解决的问题,就是How)”

这就是自上而下的表达结构,用写作文的话语来说,就是“总、分、总”了。

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三个部分,可以会被分散在对话当中。有时你只说了观点what,别人就会接着问你why;或者你说完了why,别人就会期待你继续说出how。

无论如何,当你需要组织说出一段话的时候,这个形式是基本的运用。

而至于“自下而上地进行归纳”,在表达结构当中,则是一种梳理表达内容的做法。例如当你无法确定要讨论的主题,或无法确定应如何做下一个层次的分解时,也就是我们对问题或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事,尽管我们有时可以用自下而上法进行归纳性的思考,但进行表达时,我们仍然是使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去铺排内容。因为只有“先总后分”的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那怎么运用“自下而上的归纳”整理表达的内容呢?简单举个例子。

例如你想去旅游,由于没有一个确切的目的地,但你对目的地有一定的要求,好比是去一个有人文风景,也有现代化建设,同时游客不会太多,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

那么针对这些特征,往上总结通过筛选,你就可以得出几个城市,如湖南常德、河南开封、四川绵阳、江苏苏州等几个城市。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考虑住宿和旅游玩时间的问题,往上归纳,你觉得河南和江苏比较容易安排。

最后再考虑费用的问题,你决定去江苏玩会更划算,从而最终确定你的目的地。

这就是“自下而上归纳”的结构性思考。如果以这种结构去组织语言,就会这样说:

“我打算下个星期去旅游,但暂时不知道要去哪里。对我来说,要去玩的地方应该有人文风景,也有现代化的建设,同时游客不会太多,周围环境会给人比较清静的感觉。这样我就可以在那边住上几天,好好轻松一下。当然,最好花费也不会太多。”

而当你经过“自下而上”的总结之后,这时你要跟别人表达,你就可以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去组织总结到的内容了,如:

“我下个星期打算去江苏苏州去玩,我查过了,这段时间去那边的机票很便宜,可以省下更多的钱用在住和玩上面。而且,苏州我觉得是一个人文风景和现代化建设结合得很好的地方,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境肯定很好了,这种日子游客又不会太多。所以去那边放松几天,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明白到,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纳,解决what、why和how分别是什么的问题,而通过“自上而下”的分解,则是组织内容去讲述what、why和how这三点问题。

有了这种结构性思维,表达的思路是不是更清晰呢?

内化你的表达框架

在我们要开始进行表达时,一定要想好,我们应该要怎么对应表达的框架,去组织相关的说话内容。

想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们就不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要懂得把表达的结构内化成自己的表达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是多做练习了。

试想一下如下清静,你参加好兄弟的婚礼,然后突然被婚礼主持人抽到要上台讲话,这个时候你要说什么呢?

如何构建表达的框架去组织语言呢?

正如前文说,如果你不知道要说什么,就先解决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

1,构建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2,说明为什么你有这个观点,列举例子;

3,最后如何解决这个观点的问题;

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纳,你把捕捉到的各种信息,如现场情况,自己参加婚礼的感受,以及你和朋友之间的共同经历等等,以此总结出一个表达的中心点——这位好兄弟重要要结婚,懂得去照顾别人了。

然后围绕这个观点,说明为什么你会得出这个观点,举出以前朋友不会照顾人的例子跟现在的情况去对比。

最后,就是针对这个观点,提出如何做的方法,就是给这对新人送上祝福。

综合起来,你就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去组织表达的框架了:观点的讲述——以你朋友的故事去举例说明——最后送上祝福。于是你就可以这么说:

“大家好,我是新郎哥的好朋友,今天很高兴参加他的婚礼。从我看到新郎牵起新娘的手那一刻我就发现,这个男人,终于都要长大了,他从被照顾的人,变成了会照顾人的人。

我和新郎已经认识了十几年,几乎什么事情都经历。一直以来,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是被我们好朋友重点照顾的那一位。我们也很烦恼,作为男人,为什么就不能成熟一点,有担当一点呢?

后来他认识的新娘子有一天新娘子突然不舒服,发烧到将近39度,他急的那个样子,我都替他担心。但他再没有问我们怎么办,而是二话不说,就立刻驱车送新娘子去医院,全程照顾着她。我们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忙,他说不用,他自己就可以搞定。

现在看到他结婚,要成为别人的丈夫,我真的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我们照顾的小男生了,他懂得怎么去照顾自己心爱的人,就是新娘子。一个帅气踏实的新郎,一个美丽大方的新娘,两人简直是天作之合。

所以在这里,我祝福新郎和新娘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早生贵子啦!谢谢大家!”

经过这么去梳理和组织表达的内容,表达起来是不是更加有条理和清晰呢?

只要平时加以练习,不断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经常有意通过结构性思维去梳理自己的构建自己的表达框架,你的表达能力自然就获得显著的提升了。

如果觉得《如何构建结构化的逻辑思维 让自己获得侃侃而谈的表达能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