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四逆散合四物汤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 临床应用

四逆散合四物汤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 临床应用

时间:2023-10-03 04:12:46

相关推荐

四逆散合四物汤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 临床应用

【药物组成】柴胡9 g 白芍12 g 枳实9 g 甘草6 g 当归12 g 川芎9 g 熟地黄15 g 。

【组方依据】若脾气素虚,复为外邪侵入,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故见手足不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素虚或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致血海空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脾虚不摄,冲任不固,可见崩中漏下;血虚血滞,可见积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故以此二方相合,疏肝理脾,养血调冲,使肝郁得解,脾运复健,血海充足,则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经,具有升发之性,能透解郁热,使阳气外达,又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枳实味苦而微寒,入中焦而归脾胃,能行气散结,两药配伍,一升一降,可清升浊降,使气机通畅,枢机运转,则郁热透达,四肢厥冷可除;白芍之酸甘微寒,入肝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熟地黄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川芎活血行气,畅行气血,使全方补而不滞,营血调和;甘草调和药性,又可健脾益气,与白芍配伍,能缓急止痛,调和肝脾。全方相合,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养血调血之功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手足微冷,身热,或脘腹胁肋疼痛,头晕目眩,唇爪无华,月经不调,妊娠下血,崩中漏下,或泄利下重,脉弦或舌淡脉细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慢性胃炎

临床上以胃脘满闷,胀痛不适为主要表现,可牵至胸胁隐痛,食纳呆滞,时有饥饿感,不欲进食,头晕神倦,四肢困乏,面色萎白无华,大便不调,舌淡黯,脉细弦者可以本方治疗。

2.慢性结肠炎

临床上以腹部胀痛或隐痛不休,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四肢欠温,肢倦头晕,面色萎黄,唇甲淡白,妇女可伴月经不调,或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3.月经不调

经期不准,或前或后,月经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多时色紫黯有块,少时色黯淡如扬尘水,并伴身困乏力,心悸头晕,夜眠不安,面色萎白无华,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弦细涩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4.更年期综合征

临床上见患者情绪易于波动,性格改变,容易紧张、激动,少寐或不寐,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悸心烦,胸胁苦满,月经紊乱,伴有纳少,便溏或大便不畅,四肢无力,面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可用此合方。

5.痛经

以经来腹痛为主症,可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来量少色淡或量多色暗有血块,头晕心悸,神疲肢倦,面色萎黄,唇甲淡白,夜寐不安,食少胁胀,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6.慢性胆囊炎

以右胁部胀痛为主症,疼痛因情志而增减,或食油腻而发作。伴胸闷心悸,头晕神疲,面白无华,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脘腹胀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可投用本方。

7.神经症

本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以周身不适,或某一局部的痛或胀为主要表现,伴食少便溏,寐少梦多,面白无华,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痛经。症状常因情绪波动而加重,时有呃逆太息,舌质淡苔白,脉弦细等可使用本方。

【临床报道】程士德·教授曾治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69岁男性,以右下肺炎、多发脑梗塞、高血压病Ⅱ期人院,经西药治疗好转,但出现连续频繁呃逆,尤以夜间为重,经针灸、耳针治疗呃逆不止,并呈阵发性加重,有时出现憋气,呼吸暂停现象。后经和胃化痰中药,并行穴位封闭暂时缓解,但移时复作。查患者形体肥胖,口唇紫绀,舌黯红,边有瘀斑,苔黄厚而滑,脉涩。药用归尾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枳壳10 g,桂枝10 g,牛膝1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30 g(先下),胆南星10 g,半夏10 g,厚朴10 g,酒大黄6 g,服3剂后,呃逆明显好转,夜能人眠,时有间歇性呃逆,宗上方继服4剂后呃逆完全停止,全身无不适。叶锦文老中医治自拟三四汤(四逆散合四物汤合四七汤化裁),药物组成为柴胡、杭白芍各12 g,枳壳、厚朴、当归各10 g,半夏、川芎、苏梗各6 g,茯苓15 g,甘草3 g。认为本方符合人体气化功能—--升降出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协调脏腑各组织之间关系,加强胃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治疗1例不知饥饱患者。患者72岁女性,因心情不畅,忧愁思虑,渐至纳减神呆,左腿不能行动,不知饥饱,饮食全凭他人掌握,给其喂食,虽超过常量,亦不知饱,不给喂食,时间虽长,亦不叫饿,时无故痴笑,时而自语,口中出气热臭,大便数日未行,小便灼黄。虽服西药治疗无效。诊时询问,多答非所问。舌紫黯而红,尖鲜,苔厚腻,中心黄少津,脉弦滑稍数而有力。证属气郁痰火、内扰心神,以三四汤去川芎、苏梗,加姜连6 g,黄芩10 g,大黄3 g,石菖蒲6 g,龙骨20 g,牡蛎30 g,礞石滚痰丸12 g(同煎),三剂水煎服。药后便下腐臭黏液样大便甚多,神识渐清,左腿亦渐能动。复诊舌苔已退,脉稍缓和。上方减大黄及礞石滚痰丸加减30余剂,诸证消失,神志完全恢复正常,继以丹栀逍遥散5剂善后,随访4年未发。还以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1例。患者42岁男性,胃脘痛4年多,时轻时重,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及浅表性胃炎,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现胃脘痞闷,胀痛不适,牵至胸胁隐痛,偶尔如闪电样刺痛,食纳呆滞,有时虽饥饿难忍,仍不欲进食,勉强进食,则脘闷更甚,每天进食约三、四两,精神疲倦,四肢困乏,头昏心悸阵作,大便4~5次/天,溏泻不爽,小便时黄。诊见面色晦黯少华,舌紫黯尖红,苔灰黄滑腻,满布舌面,脉细弦兼有不规则歇止。此证属气痰瘀互结,食湿滞阻中焦。以三四汤加丹参15 g,檀香、砂仁、黄连各6 g,黄芩10 g,香连化滞丸12 g(同煎)。3剂后感觉诸症皆有所减轻。效不更方,此方加减共服40剂,食纳增,精神佳,主观症状消失。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5剂以善其后,随访5个月未发。

【临床体会】本方在临床上应用很广,适用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血不调,气机不畅所致的头昏眼花、倦怠乏力、四肢懈惰、胁肋疼痛、胸脘满闷、情志抑郁、心悸不安、烦闷不舒、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咽中如梗、大便不调、手脚麻木以至全身不适、莫可名状等症,特别是对一些久治不愈,表现出一派郁象,而用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治疗无效者,其效更佳。具体运用时,对胸胁刺痛属气滞血瘀者加丹参、檀香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属痰瘀阻络者加青皮、橘红、竹茹、桃仁、红花以理气豁痰、化瘀通络;身体困胀疼痛,属湿邪困阻肌肤者加防己、苏叶以发散解肌除湿;疲困纳呆,属湿浊因脾阳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醒脾;纳呆运迟,属食积停滞者加焦楂、神曲以健胃消食;脘腹胀甚,属气滞湿阻者加木香、大腹皮以理气利湿消胀;小腹胀痛,属肝寒气滞者加小茴、乌药以暖肝散寒、行气消胀;心腹阵痛,属虫积者加川楝子、乌梅、槟榔以杀虫止痛;恶心呕吐属胃气上逆者加陈皮、竹茹以降逆化痰和胃;呃逆暧气属肝郁气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平肝降逆;口苦吞酸,属肝火犯胃者加吴茱萸、黄连、贝母以平肝制酸;口渴喜饮属胃阴不足者加花粉、石斛、沙参以养阴生津止渴;渴饮、心烦属胃中有热者加淡竹叶、石膏、栀子、淡豆豉以清热除烦;心急烦躁属心胆火旺者加黄芩、姜连、竹叶、石膏以清心泻火;心情抑郁、悲切欲哭属阴虚脏躁者加浮小麦、大枣以益气养阴润燥;睡眠困难,属心神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益元散以镇静安神;睡眠多梦属心肾不交者加玄参、栀子以交通心肾;大便不爽,属湿热积滞者加香连化滞丸以清热利湿、行气导滞;大便溏泻属脾虚失运者加焦术、泽泻以健脾助运、分清别浊;大便秘结属血虚肠燥者加火麻仁、郁李仁,重用当归、芍药以养血润燥滑肠;属积滞有热者加大黄荡积泻热;小便短黄属湿热内蕴者加泽泻,滑石、薏苡仁以清热利湿;咽喉不利属痰气交阻者加桔梗、贝母、橘红以利气祛痰;头昏眩晕属虚风挟痰上犯者加天麻、泽泻、白菊以利痰清脑祛风;腰酸膝软困痛属肾虚风湿人侵者加寄生、续断、杜仲、伸筋草以强腰壮肾、祛风除湿;兼有痞块或痰核者加玄参、牡蛎、贝母、夏枯草以软坚散结、化痰消痞;妇女白带多属脾肾两虚者加寄生、焦术、泽泻以健脾益肾利湿;齿龈或鼻出血属血热妄行者去川芎、加生地、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如果觉得《四逆散合四物汤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 临床应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