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东山客家人的风俗是怎样的?

东山客家人的风俗是怎样的?

时间:2022-02-04 18:01:45

相关推荐

东山客家人的风俗是怎样的?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在成都市东龙泉山下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族群——东山客家人。客家人是清代中期“湖广填四川”时进入西南地区垦殖的移民。他们世代垦植于在成都东部的丘陵地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继承、保留了不少入蜀以前的文化习俗,成为今日成都平原上的一抹别样风情。

“锦里城东邑,高原十六乡”,成都市东龙泉山脉下浅丘地带的十六个乡镇统称为东山,近几十万的成都客家人就生活在东山这片土地上。随着城市的发展,交流的便利,客家人在生活、文化方面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但时至今日,客家人仍然保留着许多独有的风土人情,成为成都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中的亮丽风景。

一、饮食

成都客家祖先在湖广填四川的迁移中,不畏艰难,翻山越岭,把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带到成都东山来,随着迁移脚步而来的还有客家人家乡独特的味道,其中最为独特的莫过于“九大碗”。

蒸笼上腾起白烟,客家人的盛宴即将开始

东山客家对九大碗的称呼,与川西坝子不同。川西坝子将九大碗称作坝坝宴,而客家把九大碗称作“吃油大”,同时把“走人富”叫作“过家”。客家人的九大碗按照办事请客的类型分为五种,也基本代表了人一生的五件大事。除了喜宴、寿宴,在称呼上大同小异外,其它三种都有着充满客家色彩的称呼:孩子出生,客家人不叫满月酒,而叫“三朝酒”。顾名思义,摆九大碗的时间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盖了新房、乔迁新居,客家人称乔迁宴为“原屋酒”。而丧宴,客家人则取了一个含义毛骨悚然的名字“吃坨子肉”。

东山客家人的正式餐桌,由一张方桌、四条长凳组成。在条件有限的年代里,办九大碗都是从借板凳桌子开始的。通常情况下,办九大碗的前一天,被主人委派来帮忙的青壮年会在生产队挨家挨户的借每一家人汤哈(客家人将堂屋称作汤哈)里的八仙桌。当桌子摆满主人家屋前屋后的院落中,厨子们(乡厨)忙碌的身影在案板前穿梭,高耸的蒸笼上翻腾着白烟,散发出一阵阵的肉香时,也就预示着客家人的盛宴即将开席。

客家人很重视餐桌的礼仪,长辈们都是坐在上八位,晚辈坐下八位(在日常生活用餐中也是如此)。正午时分,待入席坐定,放鞭炮为号,以示开席,方能动筷子;长辈未动筷子之前,晚辈是不能动筷子的,并且只能夹各自一方的菜肴,不能夹到对面去。席桌上除了长者或当家的,晚辈是绝对不允许吃鸡头的。否则都会被视为无礼数,无教养。客人酒足饭饱后,主人还要回礼表示对朝贺亲朋的感谢,客家人把这种回礼称作为“打发”,在困难年代,寿宴就打发一小块肉,两小把挂面(两斤重的面被分为六小把,用红纸包裏着)。嫁女则打发两个红蛋,一把花生。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东山客家人们都一直谨记着老客家祖先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客家礼仪。

九大碗有时会出现吃“流水席”的情况。因为朝贺的亲朋太多,场地也有限,一场宴席常常被分为两轮,轮流吃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第二轮就不一定能有丰足的菜量,乐观幽默的客家人常常用一句俗话来调侃迟到的客人:“去迟了,只有吃洗碗水了!”

二、婚庆

客家人是非常重视婚事礼仪的,红事通常也最热闹,往往是村里哪家办事迎娶,全村的人都会前来道喜朝贺,并热闹三天。成都东山客家传统婚礼仪式与其它地区的传统婚礼有所不同,有很多的讲究。除了迎娶新娘进门时的“跨火盆”“拜堂”之外,在结婚前一天,还有两个特别的仪式:“下聘”和“过礼”。

客家人挑着礼物前往女家下聘

首先,婚礼的前一天,须由男方家人将红蛋、红花生、红核桃、猪头、猪肉、整鸡等聘礼,由新郎男方家挑到新娘女方家的大门前,交予新娘女方家人收下,那么这就算下聘了。当时流行着这么一首客家童谣:“红蛋花生,猪头扁尖,开(挑)到你的大门边,调(换)个大毛辫!”来形容下聘的场景。

句中“猪头扁尖”就是杀一只大公鸡,留头、尾、双翅四处少许毛、用鸡血染成红色,并将鸡胸部剖开,压成扁平状,平放在盘子上,再配一个染红的生猪头,这就叫“猪头扁尖鸡”。据长辈讲,这是客家先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最基本的婚礼“下数”,是极具东山特色的客家风俗。东山客家人是非常讲究传统礼仪规矩,常常把规矩用客家话称作“下数”。当下完聘礼后,就该由女方的家人将嫁妆一一装进箩筐(客家人称:罗兜),以同样的方式通过箩筐挑担,挑往男方家,称之为“过礼”。不管是下聘还是过礼,都只能用“罗兜”装。

据老人讲,“罗兜”装礼一直都是东山老一辈客家人留传下来的老规矩。在那个艰苦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过礼”基本都是由前来帮忙办事的青壮年人来挑的,即便有时从女方家到男方家要挑上几十里的路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才逐步由拖拉机、农用车代替了人工的挑担。现在看来,想想这几十里的挑担路程,可真是一项重体力活呀!

虽说艰苦,但只要过礼的队伍一进村口,总少不了村里的乡邻驻足围观、前来道喜,往日宁静的村子也一下子沸腾热闹起来,喜庆之气由然而生,挑夫们也就顿然忘却了路程中的疲惫。

通常嫁妆的置办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一铺(床单)一盖(被子)”到“四铺四盖”不等的床上用品和家具等。除了有很多大红的床上用品及家具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生活必备品,如:锅碗瓢盆等等,甚至还有“火冲”(冬日里烤火、取暧用的竹编制品,四川话称作“烘笼”)。随着条件的改善,洗衣机,冰箱,也逐渐出现在嫁妆的名单中,当过礼的队伍快到男方家时,队伍后面总少不了孩子的嬉闹朝贺,因为孩子们皁已迫不及待的等着抢红包、喜糖了。女方家的礼过到男方家之时,“花竹夜”(山东客家人将花竹宴称作:花竹夜)就可以开始了。花竹夜的开始,才算正式拉开了东山客家人整个婚礼仪式的序幕。

三、生活习惯

自“湖广填四川”之后,勇于开拓,勤劳善良的成都客家人祖先,将根深深地扎在了东山,作为成都老客家人的子孙,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东山这片乡土上,有着自己的餐饮、婚庆习俗,也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要深入了解东山客家人的生活,就必须要到与之生活息息相关的场镇上,在逢场的时候“赶一回场”。逢场并不是天天有,以前基本都是逢一、四、七,或者二、五、八,或者三、六、九,现在基本都是逢单或逢双。对于客家人来说,逢场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客家人的逢场有两个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是农贸市场,另一个则是荼馆。在一个露天的市场里,客家人在赶集的日子会将自家出产的蔬菜、水果,以及家禽拿到集市上出售,同时再采购一些必备的生活品。客家人的集市也是非常具有东山特色的。逢场的集市那是无奇不有!有卖蛋糕、点心的,有卖生产资料的,有卖竹编制品的,有卖当当药(江湖医生)的、有看相算命的江湖术士,也有路边剌头剪脑壳(理发)的,还有老式打金银的银匠……甚至在以前,还有补铁锅的补锅匠和打铁的铁匠。

客家人“逢场”

逢场的摊位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使足了看家本事,叫响了的吆喝,吸引着路人驻足围观,吆喝声,讨价声,还价声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人群在场镇的街巷中来回涌动。其热闹程度就好似一场庙会。

然而,看似平常而热闹的集市中,不难发现一个细微而有趣的现象。在交易中,只要用“土广东”(东山客家话的旧称)讲价、议价,往往会得到一个实惠的交易价格。客家人普遍都特别看重那份浓浓的乡情。一旦用客家话表明各自的身份后,都会认为“我们是一起的”,是“自家人”。“自家人”之间就要相互照顾、相互优惠,拿客家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是‘土广东’的!”往往就是在这一次次“自家人”的买卖中,你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客家人那份淳朴的民风。

这边集市中的叫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边的茶铺中,早已是聊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很多客家人的皁晨,是从一杯盖碗荼开始的,尤其在农闲之时,逢场之日,人们都会早早的、不约而同的来到常去的茶馆中以茶会友。茶馆一直都是客家人重要的社交场合之一。在茶馆中,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其它乡里,大家都会围坐在一圏,天南海北的“冲壳子”(聊天),谈谈生产心得,聊聊乡间趣闻。除了喝茶沟通感情外,客家人的荼馆还是非常重要的娱乐场所,不管是逢场日,还是平日闲时,老客家人总会相约来到茶馆中,打上“两参”长牌——“斗十四”。

长牌(又称川牌)是一种长条形的纸牌,总共有84张,在客家人的日常娱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风趣幽默的客家人往往喜欢在每一张纸脾的叫法上赋予极具客家特色的称呼,如:“拐子”、“猫公”、“杀刀”、“禾老姐”等等。

成都客家人的长牌斗十四通常是四个人一起玩的,偶尔会五个人一起玩,而第五家称之为“小家”。通常情况下,在长牌“斗十四”的规矩中是用“参”来表达玩的次数,开始的第一盘会在牌桌的一角放上五条火柴棍(有时用花生,蚕豆代替),每玩一盘下来就会将火柴棍放到牌桌的另一角,这样一来五条火柴棍转完脾桌四个角,就总共玩了二十盘,即玩完“一参”。一参下来后再“搬庄”交换位置,接着再玩下一“参”。

在这人来人往的市井中,泡上一杯盖碗粗荼,点上一支烟叶,躺坐在这茶馆中,只有在高谈阔论的茶桌上,谈笑风声的牌桌间,你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成都老客家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一种平静。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如果觉得《东山客家人的风俗是怎样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