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宋代高僧写了一首禅诗 苏轼次韵相和 却更具禅机和禅趣

宋代高僧写了一首禅诗 苏轼次韵相和 却更具禅机和禅趣

时间:2018-07-29 05:44:55

相关推荐

宋代高僧写了一首禅诗 苏轼次韵相和 却更具禅机和禅趣

苏轼是一位儒释道俱通的学者,他出生于奉儒尽忠的家庭,波澜起伏的宦途没有击倒先生,反而成就了他的超凡脱俗。他以儒为本,又借助佛禅而形成了复杂的人格。济世安民不妨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安邦。

他颠沛流离,却不改初衷;拥抱自然,也寄情大化。他与佛道往来,却不拘泥其中,自有一番精妙的见解。有一次宋代高僧写了一首禅诗,苏轼次韵相和,却更具禅机和禅趣。

题梵天寺

宋代: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松扉竟未掩,片月随行屦。时闻犬吠声,更入青萝去。

初秋时节、寒蝉哀鸣,傍晚时分、林中幽静,高僧独自一人回到寺院。快到住所时,惊奇地发现柴扉竟然常开,穿行在云中的皎洁明月,跟随着僧人的步伐,亦步亦趋。

夜晚梦幻僻静,唯有犬吠声伴随着衲子的静修,而且也随着夜色消失在青萝深处。大师极其享受这幽静深远处的禅意氛围,也忘记了所有的尘世烦恼。

梵天寺在杭州凤凰山,环境极其清幽。守诠大师的作品以寒蝉落日、明月松扉相点染,以犬吠之声相映衬,写足了心远地偏、神清境静的超尘绝俗之意。后代诗评家连声称赞,谓其“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

大师将自己的作品题在梵天寺的墙壁上,苏东坡游览梵天寺时,偶然看见墙上的这首诗,感到清婉可爱,读罢赞叹不已,于是次韵相和了一首禅诗: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宋代: 苏轼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苏轼在杭州与守诠大师交往密切,彼此经常诗书往来,他虽然没有大师那样高超的佛学造诣,却悟性极高,而且还积极地向大师学习,所以进步神速。苏轼的这首诗虽然意境不如前者,但依然禅意浓厚,别有一番空灵邈远的感觉。

前两句就展现了境生于象外的意蕴,“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寺院里烟雾缭绕,却不能掩盖钟声悠扬,虚实之间更显朦胧和幻境。同时悠远的钟声也衬托出山林中宁静的氛围,钟声又远在烟霭之外,其寥阔悠远也引发世人的更多遐想。

诗人虽未及言他,但禅院中的其他事物也会引起诗人的联想,于是开篇就极富禅机,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守诠禅师流连于烟霞松影之间,草露沾屦而不觉,空翠湿衣而无痕。大师襟怀清冷,超凡绝俗,令苏轼也感怀。“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这是先生读后的一点感想,大师看见山月相随,便有些忘我,行到门前而不归,依然流连于这悠远宁静的的禅境。

苏轼奔波于宦途,虽然也想早日脱离这尘世的樊笼,只是很多事情无法放下,但诗人却有一种随处可歇的萧散襟怀。修行不一定非要在寺院佛庵,只要心静,哪里都是禅境。

最后诗人赋予明月以更深的象征意义,它喻示着外在与内心在空静中融为一体。“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无论自己在哪里,只要心向佛禅,就感到非常安然,在无适不可中体悟到瞬刻永恒,忘却了有无、也就忘却了来去。

纵观苏轼的这首诗,充满了禅趣和禅机。作品看似平凡,也不如大师的作品深蕴禅意。但先生的诗文章法严密,结构紧凑,前两句烟外闻钟、境界悠远,中间两句幽行忘归、神游禅境,最后又是明月照心、禅悦深蕴。

当晚钟在耳、山月于目,幽居忘情者与烟霭松影化为一体,读者便有神清骨冷之感,也顿感心向佛禅。

如果觉得《宋代高僧写了一首禅诗 苏轼次韵相和 却更具禅机和禅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