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禅诗 充满禅机 值得细细阅读

宋代高僧的一首禅诗 充满禅机 值得细细阅读

时间:2018-12-05 00:50:30

相关推荐

宋代高僧的一首禅诗 充满禅机 值得细细阅读

禅宗主张不以文字教化别人,而是希望参禅者在顿悟中领会禅理。很多大师不仅懂得佛经,还善于写诗,他们以禅入诗,让读者在诗意的氛围中领略深奥的禅意。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文中根本不着一个禅字,却在描景中展示佛教道理。下面介绍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禅诗,充满禅机,值得细细阅读。

绝句

宋代:释惟茂

四面峰峦翠入云,一溪流水漱山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午先教掩寺门。

释惟茂是天台山的一位高僧,他自小出家,不仅佛学造诣高深,而且深得作诗之法。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这里山势雄伟、重峦叠嶂,草茂树密、满山青黛。诗人在此修行和生活,不仅没有尘世的各种烦恼,而且浓厚的禅意氛围更让他可以静心参禅。

高僧不仅潜心钻研佛经,而且经常与那些士大夫们诗书来往。大师除了有时外出讲学,闲暇时也常在天台山附近转悠,欣赏了山林美景,也不禁吟诵几篇禅诗。这一天大师送走了访客,已经接近中午,他也不急于回去用餐,却想在山脚下转一转。大师脚步轻灵,很快就走出很远,虽然经常下山,却每次都有不同感觉。

大师在山下仰望山顶,只见白云缭绕,山峰高耸。诗人几天没有下山了,见此美景顿觉心旷神怡,于是即兴吟诵。前两句描写山景,“四面峰峦翠入云,一溪流水漱山根。”诗人用简单的14个字,便勾勒出天台山群山环抱、溪水清澈的特征。“翠入云”三个字,生动地描写了翠绿的树草,凭藉着突兀的山峰耸入天空;而“漱山根”,也形象地展现出一弘清溪潺潺流过,洗漱着混浊的杂物,让身处其间的僧侣,也感到自己的心灵被不断地荡涤。

高山有流水相伴,诗僧也有白云作陪,浓浓的禅意,清幽的境界,让高僧越发体会到空灵虚幻中有真实的禅理。空、静、净是佛家的精义所在,诗化的自然,反映出僧人独有的心灵世界。诗人用其特殊的眼光,捕捉了那些与其心态相吻合的清净之物,加以想象和描绘,揭示了内在的意蕴。

诗人心情好,创作的热情也高涨,后两句深蕴禅机,“老僧只恐山移去,日午先教掩寺门。”高僧看到流水冲刷着山脚,担心高山会被溪水移去,晌午时分就教人关上了寺门。溪水冲击山林,这本来就是常见的景象,诗人为何感觉有些恐慌。“只恐”二字,暴露出诗人的担心;“先教”二字,也描绘了高僧急不可待的心情。

到底其中蕴含着什么玄机?诗人一字不提,只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其实在另外的禅诗中也有这样类似动作,比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就曾写道,“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另一位宋代高僧也有诗,“白日门常掩,红尘事不干。”那么僧人掩门之举的用意是什么?当然并非担心高山会被移走,只是为了能够静心修炼!当闭眼塞耳,则身心俱静,便可安然参禅,再无红尘乱心。

这首诗平中见奇,在幽静与淡泊的境界中包容了深邃的哲理。诗人先是欣赏山水的壮美秀丽,然后又采取逃避的态度,为了求得淡远心境和永恒愉悦,需要在大自然中感受,但禅宗又不主张在特定的环境中坐禅修炼。大师担心凡尘喧扰,原来是为了悟道与超越。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深入实际,就无法得到一些真实的体验;但过于信赖体验,不去感悟和反思,也会被假象所蒙蔽。所以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个个难题。

如果觉得《宋代高僧的一首禅诗 充满禅机 值得细细阅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