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它是条有文化的胡同 俗名名声远超大名 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

它是条有文化的胡同 俗名名声远超大名 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

时间:2021-05-01 07:36:42

相关推荐

它是条有文化的胡同 俗名名声远超大名 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

它是条有文化的胡同,俗名名声远超大名,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

提到成贤街,估计北京市民没几个知道它在哪儿。但是一说起国子监街,地道的北京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没错,成贤街就是国子监街,成贤街是它的大名,国子监街不过是它的俗名罢了。这是一条历史文化名街。比起如今那些神马美食街、古玩街、步行街来,国子监街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它至少算是北京胡同的一枚中华文化名片。在北京城的东北角,有一条矗立着4座彩绘牌楼的古老街巷。街口有一块沧桑的下马石,为汉白玉砌成,并且上面用6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八个字。这几行文字无疑彰显着,在伟大的文化面前,任何人都需要放低身段,保持谦虚。所有人都仅仅是学生,没有资格享有特权。这就是国子监街的风度。早在古代,不是流传这么一句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最高贵的事儿,读书是最有出息的职业,其他三百六十行统统让路。

这是一条弥漫着儒雅文化的古老胡同,充满书香气息的中华文化街。古典的雅致高贵的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属于国子监街。在北京所有的胡同中,这是一条最具学识素养的古街,最值得骄傲的胡同。其他胡同与之相比,几乎是苍白的,简直就跟马路没啥差别,因为它们没有这等儒雅文化的积淀。虽然说,北京也有不少的民俗文化街,不过,如果要仔细嗅辨,大多不是没有文化味儿,就是商业气息过浓,怎么也进不了文化街的大雅之堂。除了国子监街。北京城毕竟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它既拥有一系列“俗”文化,也拥有一大批“雅”文化。而高雅文化街的代表,非国子监街莫属。据说,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投票角逐中,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都不幸落榜,而具有700年历史的北京国子监街不负众望,顺利入选全国十大文化名街。它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以及不可抵挡的魅力。由此,它也成了北京胡同中的佼佼者。仅仅从外观看,这条街内与众不同的就是,那些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不仅仅如此,它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它拥有两座独特标志性的机构,一座是国子监,一座是孔庙。这两者无疑都跟文化有关。国子监也就是太学,属于古代官方的最高学府,当年的学子学有所成就可直接做官。可以说,历代多少国家栋梁都是从这里出产的。孔庙自然是高等学府都要祭拜的祖师爷。孔子是儒学的祖师,伟大的教育家,后世所有的读书人自然而然都是他老人家的学生。他们必须集体定时向这位老人家的遗像虔诚祭拜。于是乎,孔庙也就成为国子监旁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这也完全符合古代的“左庙右学”的官方传统。国子监街地处东城区,在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东西走向。这条街的寿命够老的,跟砖塔胡同差不多,大约在元朝初年就开始形成了。只不过似乎还没有给取名。元朝政府对读书人并不怎么尊重,对汉人的孔子也不咋感冒,估计,这条街里也许还没有什么孔庙。

但是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是汉人的天下,明朝政府从南京搬迁到北京后,北京从此就稳稳地成了首都,占据了京城的地位。于是乎,也是在明朝,这条街才正式有了传承国学的国子监和孔庙,由此它也就被人们直接呼之为“国子监孔庙”。到了清朝,虽说也是满人的天下,但满人注重学习和继承汉文化,依然把孔子和儒学文化列为官方教育机构的核心。因而,国子监与孔庙依旧巍然矗立,致使这条胡同依旧散发着传统的文化气质。不过,清朝给这条胡同另换了个新名儿,叫“成贤街”。这是它的正式名字,听起来也够古雅。民国之后,封建政府完全歇菜了。原属官方的封建教育机构也就废弃了,但是古建筑还都在,在老百姓的口中,它又被俗称为“国子监胡同”,以至在新中国,1965年,它被官方认证为“国子监街”听名字,大家也都知道这条胡同有一座国子监。

前面说过,国子监街有四座牌楼。其实,它也是北京所有胡同中,唯一列有古代牌楼的胡同,格外与众不同。这四座牌楼原本都是木牌楼,两旁还有4根斜撑的戗柱。可惜的是,清末民初战乱年代里,牌楼损坏太厉害了,以防倒塌,民国年间得到过一次大修,因而如今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这多少有些美中不足。其中,东西两个街口各有一座牌楼,上额题有“成贤街”三字。另外两座牌楼则立在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上额题有“国子监”三字。在各个朝代,能在国子监上学的读书人自然非同一般,那是光宗耀祖的事儿。当然,这座机构里少不了有不少干部子弟们。古代特权阶级嘛,难免。国子监街两旁多排列着低矮的四合院民居,灰墙灰瓦,却很整洁。门是个例外,都被改成了清一色的朱红色,忒亮眼。几家排场大些的双扇大宅门,朱红门扇上往往会油着一副古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外人一看,这家必定曾是书香世家。同时,这无疑更增加了这条胡同的古色古香。

这是那些山寨版的仿古街压根儿无法相提并论的。令我们今天有点难解的是,国子监的最高长官不叫校长,也不叫监长,而是叫祭酒。不知道这个名字最初是谁的创意,这跟国子监不挨,也跟喝酒没瓜葛。据说,元代的大学者许衡,就曾在这座国子监里担任过祭酒。他当年亲手植下的那棵柏树还活着,算下来已经好几百年了。至于孔庙,又据说是元大德年间建造的,历时四年。不过,今天的孔庙并非元朝的作品,不知什么时候,可能在元朝灭亡时,孔庙也跟着消失了。到了明朝永乐皇帝时,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到了清朝乾隆朝,孔庙经过一番“整容”,被换成了黄色琉璃瓦。孔庙里,除了那些国子监的学生们定时祭拜孔夫子之外,各朝的皇帝也都要祭拜。此外,孔庙里还有进士碑林,上刻有历届进士名单。这个原本应该放在国子监里的,却被移到了孔庙里,暗示所有的进士都是孔子的有出息的学生。元、明、清三代下来,孔庙里总共有198座石碑,刻有5万多名进士的名字。其中赫赫有名的,如袁崇焕、曾国藩都在其上。

孔庙内还有不少参天古柏,大成殿西侧就有一棵特殊的柏树。传说,明朝的一代奸相严嵩曾胆大包天,替代皇帝来祭拜孔子。当他走到这个柏树下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突然被树枝掀掉了官帽,露出了奸相的秃脑袋。于是乎,人们纷纷流传说,这棵柏树是棵神树,能察觉严嵩是个奸臣。由此,它被人们称为“锄奸柏”。其实,除了孔庙里有柏树,整条国子监街两旁同样矗立着参天的古柏和槐树,每到夏季,枝叶繁茂,互相交织,浓浓的绿阴几乎完全遮蔽了这条胡同,在这里徜徉漫步,是倍儿凉爽的。这条胡同里,除了孔庙,还有其他几座古庙。一座是祭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祠,不想竟也被人们当作土地庙供奉,一庙两用。另一座是西口附近的火神庙,如今已沦为民居,但从临街山门上那些精美的浮雕可以生出遐想,当年的火神庙香火鼎盛的场面。火神庙的东边,还有一座则是祭祀灶王的灶君庙。它们同样都是国子监此外,胡同里还有一些文物遗迹。

如国子监对面就有砖砌的街的传统文化标牌。说到国子监街,不得不提另一条胡同—贡院胡同。可以说,国子监跟贡院都跟古代读书相关,而这两条胡同都弥漫着国学书香。在古代,国子监是太学的地方,相当于官方大学;而贡院则是科举考试的地方,相当于官方考场。当然,这两个地方没在一块。贡院胡同位于通州区西北部,旧城东北部,北大街中段东侧。东自天后宫胡同,西到北大街,与贡院前街组成“丁”字形。由于从前的贡院在此设立,胡同因此得名。不过,这个地方最初并不是贡院,而是监察院的衙署。在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吴仲来到通州区,主持重修通惠河及大运河北端码头石坝、土坝等大型水利工程时,在这里设立了衙署,大致位置就在旧城北大街之东侧,从而历为巡漕御史在通州的办公所。到了清朝初年,这里被改成了乡试场所,二十二州、县生员(秀才)每三年都会在这里参加乡试。

考中者称为举人,然后就可以进入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贡士。正因为由此,这里便被称为“试院”。如果来自各州县的生员在这个试院考试而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那么就身价倍增,成为贡生。贡生的意思就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故而试院又称为“贡院”。久而久之,就在贡院的两侧以及正前形成了两条书生密集的热闹街巷,横向的叫“贡院胡同”,纵向的叫“贡院前街”。胡同的偏东部北侧的地方,就是当年贡院的旧址。不幸的是,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州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整个贡院的还好在三年后,大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地的知州于成厅堂号舍全部倒塌,毁于一旦。而今,在那条胡同里,曾经的清代贡院只有北围墙仅仅留下了残骸。俗称“贡院小学”。除了贡院胡同外,北京还有一个胡同,叫按院胡同。按院跟贡院都属于古代政府机构,贡院是考试的地方,而按院则是监察院的公署。还有一个传说:北京有一种稀有的枣树,只有两三棵,而其中一棵就曾生长在按院胡同。可惜的是,自从按院胡同被拆除后,那棵枣树也就消失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关注!

如果觉得《它是条有文化的胡同 俗名名声远超大名 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