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居与田园诗:独特的浪漫 落尽豪华见真淳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居与田园诗:独特的浪漫 落尽豪华见真淳

时间:2023-08-19 22:39:39

相关推荐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居与田园诗:独特的浪漫 落尽豪华见真淳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居与田园诗:独特的浪漫,落尽豪华见真淳

有人说:人无癖好不可与交。大概是因为有癖好的人比较率真可爱吧。陶渊明有癖好,除了咏诗作文,他还有三样喜欢的东西。

陶渊明的癖好

其一,爱菊,这是后世读书人都知道的。明代的周敦颐写过一篇著名的《爱莲说》,篇首就言“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的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其二,好酒。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饮则必醉。他先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独自醺醺然的欣悦中体味醉的妙趣。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相会饮酒。颜延之临走时赠陶渊明两万钱,渊明竟然将此全部送到酒家,为饮酒之用。

其三,爱乐。陶渊明极为喜欢音乐却不懂技法,他在家中畜有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当与朋友们饮酒欢会之际,他便抚此无弦琴助兴,并风趣地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其实这句话说出了陶渊明美学的真谛,对于“琴中之趣”的解悟远远要比对“弦上之声”的演练更加真切。

安贫乐道的陶渊明

事实上他对于自然的体味和描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客观的生活状态来讲,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除了悠闲,还有贫困。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来,一直很清贫,对于乡居的热爱是穷且益固,老而弥坚。

义熙四年,他们的住地上京失火,迁到了栗里,生活入困苦。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实在断炊之时,他也勉为其难地上门求贷。义熙末年(4),有老农劝他出仕以求温饱,他谢绝了劝告。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去他家看望,正值他病饿交加卧病在床,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之不受。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当他病体不支,感觉到死神的召唤时,提笔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其中有句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淡淡地言明了他面对死亡的从容无惧和长归自然的无上欣然。

落尽豪华见真淳

陶渊明这位杰出的诗人,终于在他行世六十三之后,在《挽歌》的余音之中溘然长逝,为我们留下了125首诗和从晋宋至清代屡次增删修订的不同版本的几种文集。

在他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安宁恬静、无有纷争、与大自然最为亲近的乡居生活,也感觉到了其心与自然的泯合为一。陶渊明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自然的生存方式。

他不象早期的隐士居岩穴间,完全与世隔绝;相反,他于“人境”结庐而居,生活在普通人之间,耕田、读书、游冶、赋诗、饮酒。他逃禄归耕,远离了上层社会的政治斗争,以朴素的纯真热爱着大自然和最平实的日常生活。

他自觉地远离了政治斗争,在自然的清境和对艺术的追求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生活的真谛,并且在这种无为自足的田园生活之中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深厚的田园诗歌,元好问对陶诗的评价“豪华落尽见真淳”,非常恰切。陶诗的境界,即是艺术的高境界,也是人格的高境界。其“任真”的天性,使他的人生和诗歌都蕴涵着一层清远而亲柔的光芒。

陶渊明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深赞陶诗中的“无人之境”,乃是美学中的高境界。陶渊明的人生和他的诗文,都是他与自然和谐为一地体现。他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人生境界的纯自然化,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

在他的身上,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亦合而为一。

他的境界,昭示了中国艺术美学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明确的宣言。他的独到之美,是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一种“心境”:亲切、冲淡、自得。他对艺术的贡献亦在于这种心境的融通与贯彻。

这种对自然的零距离感触和倾注身心的亲和关爱,稳定地渗透在后世的创作理念中,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对后世的山水画亦有很大启发。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浅谈陶渊明的田园居与田园诗:独特的浪漫 落尽豪华见真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