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未必说出是诗意》有感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未必说出是诗意》有感

时间:2021-02-25 09:27:00

相关推荐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未必说出是诗意》有感

这次叶匡政老师在西安方所《未必说出是诗意》的报告中谈到了“后真相时代”的问题。无疑,真相问题已经成了这个时代当下最突出也是最窘迫的问题,整个社会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困惑、纠结和撕裂。这其中分歧的源头就来自对“真相”的认知。

世界有真相吗?哲学对此有着不同的认知或理论。从认识论的观点看,真相的有无,一直存在着争议和岐见。从有的方面说,早期古希腊先哲们提出的“符合论”认为真相是客观的、自在的,只需人们的认识与之事实相附合的即是真相;到了康德,他认为先验的知性规则是一切真相的本源,外在的事物只有与之认知相附合的时候真相才会显现,这也是“符合论”,只是把主客关系做了颠倒;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则坚持真相是一个“去蔽”过程的观念。真相只是在事物的自我同一性中显现。认为真相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被遮蔽和隐藏起来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事物本身那里去寻找、去探究。从无的方面说,贝克莱的主观论,休谟的怀疑论以及尼采的透视说对“真相”都持有某种虚无和否定的观念。其中尼采的虚无主义历史观影响最切近也最大。

以上是从哲学的认识论角度说的。那么,从社会传媒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以前的时代,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是在小众的圈子、切近的范围内直接进行的。即使间接的交流,也由于手段11原始使得其传递过程变得慢条斯理。那时候知识的来源非常稀缺和有限,知识的生产只是极少数人能做的事,这种稀缺性就是一道门槛,让真相的知识本身就会附着着极大的权威性。加之社会管理的威权模式下,信息和知识基本上是在时间的一维隧道里通行。所以,信息与知识的交流和沟通得以在相互对接的、切近充分的情境里从容不迫地进行,这使得对真相的共识是真切而融通的、把握是现场而信实的,就连彼此的分歧也是明晰的,其实这种分歧主要来自情感或认识而不在真相的本身。所以真相的实在性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因为它有着社会现实作为支持。真相就是认识与事物相符合。

到了“后真相时代”的当下,人类的大众传媒技术取得了质的突破。通讯的网络化,世界的全球化,观念的多元化,认知的平面化,使得呈现在面前的事态总是处在转瞬即逝的流变中。

一切都被虚拟得如幻如影,既没有现场感也缺乏真实感。尤其是移动自媒体的大众化普及和复制转发的便捷,使得世界上的信息知识以鱼龙混杂的方式潮水般汹涌而来,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淹没在这信息的汪洋之中,随着时间的碎片化生命也变得碎片化了,一切仿佛都处在加速碎片化的路上。真相的处境更是严峻,一浪接着一浪,真相除了如同手边的泡沫转瞬即逝无法再现外,制度意识形态化的选择性遮蔽更是把真相浓妆艳抹的面目全非难辩所以。“后真相时代”将真相比做瞎子摸到的象,虽摸到了“真”,却都不是象。这一比喻虽然形象,但未中的。撕裂是碎片化的结果,碎片化是多与快的产物,多与快又是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趋势又导致无法逆转的悖论。这是一个真相破碎的时代!这是一个生命虚无的时代!虚无乃是对真相的解构和否定。尼采在他的虚无主义中对此有着深刻独具的预言式论断:“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 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者否定上帝、善,乃至真— 一切超感性的形式。没有什么是真的,没有什么是善的,上帝已死。”“人们根本就没有理由相信一个真实的世界”。

虚无主义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宿命自有造化安排。而作为个体的我们又该如何在这“后真相时代”安身立命?作为在世生存着的此在,我们如同坐在加速行进的高铁上,窗外飞掠而过的景物已经难以辨识,这时的我们不妨把目光收回到车厢里,收回到典籍里,收回到最真切的内心里,应着“我思故我在”的召唤,让自我回归本真的此在。设定好自己的理性边界,整全生命再出发,“向着一颗星前行,唯此一星”。

来源:知无知

如果觉得《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未必说出是诗意》有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