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47年 38岁贺子珍叫来女儿李敏: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 好不好?

47年 38岁贺子珍叫来女儿李敏: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 好不好?

时间:2018-11-10 14:31:57

相关推荐

47年 38岁贺子珍叫来女儿李敏: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 好不好?

1947年,在苏联饱经磨难的贺子珍顺利回到阔别多载的华夏。38岁的她,正值壮年,虽然身体不佳,但仍以极大热情投入新的生活。

她一改在苏联时的沉默,时常出没在哈尔滨舞会,娴熟曼丽的舞姿为她赢得阵阵喝彩,也让贺子珍的心情愈加放松。

当有优秀男性向贺子珍委婉表达好感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瞬间占满贺子珍的内心。她回到家中,叫来与她相依为命6年有余的女儿娇娇,以一种轻描淡写地态度问娇娇:“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好不好?”

娇娇无比震惊地看向母亲,不假思索拒绝道:“不要,我不要新爸爸。”

贺子珍的面色瞬间变得难看,她再也忍不住心头绝望,直接当着娇娇的面,扑倒在桌面,嚎啕大哭起来。

那个时候的娇娇,望着母亲悲伤的模样,茫然且不知所措,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残忍地击破了母亲脆弱的梦境。

自此后,知晓女儿态度的贺子珍彻底放弃重组家庭的念头,孑然一身,孤独到老。

许多年后,李敏再次想起这件事,心头充满懊悔。

她说:“那时,我‘没有’父亲,两个哥哥,一个离开了我去追寻他的梦想,一个疾病缠身、自顾不暇,我只有母亲,母亲就是我的一切,我不想‘失去’母亲,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母亲。”

但了解母亲的她也很清楚,就算当时她同意了母亲重组家庭的提议,或许母亲亦难以走出过去的“阴影”,因为在贺子珍的生命中,毛主席绝对是占据极大位置的一位,贺子珍从未忘记过毛主席,至死仍旧记挂着毛主席。

1959年,在毛主席的周密安排下,贺子珍来到庐山,同毛主席见了他们此生最后一面。

那一天,贺子珍的情绪非常激动,话未出口,眼泪便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毛主席温和地叹息一声,劝慰贺子珍:“你啊,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只哭,日后等我们见不到,你就又想说了。”

贺子珍更加止不住自己的泪水。

毛主席无奈摇摇头,问起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感慨道:“你当初,为何非要离开啊!”

贺子珍悲伤回道:“是我不好,那时候的我,不懂事。”

毛主席继续和贺子珍说起他这些年的经历。临别前,为安抚贺子珍的情绪,毛主席特意告诉贺子珍,改天他们还能见到。然而,这句承诺到底未能兑现。

此后,贺子珍即在孤独中走完自己的沉默余生。

01,疗养的那些日子:长久的磨难,在她的身心留下许多伤痛,损害了她的健康

1977年,贺子珍的老上司何长工到上海工作,特意向相关部门申请看望已定居上海20余年的贺子珍。那一天,明媚的春光中,何长工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贺子珍常住的华东医院,在二楼病房见到许久未见的故人。

何长工来之前,照顾贺子珍的护士专门走到贺子珍的身边,贴在她的耳边,轻声对她道:“姨妈,张秘书长陪着北京来的首长,马上要来探望您了。”

贺子珍没有反应。

护士见状,便摇起贺子珍的病床,让她半坐在病床上。不一会儿,何长工进门,一直照顾贺子珍的小徐语气轻快地呼唤贺子珍:“姨妈,快看,那是谁?您还认识吗?”

“姨妈”是大家对贺子珍的尊称,贺子珍也很喜欢这个称呼。

贺子珍的目光顺着小徐的话,缓缓移向门口,含糊着说:“欢迎欢迎……”

等何长工走到贺子珍面前,贺子珍明显认出了他,他们的双手紧紧相握,贺子珍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动容。病房安静了一瞬,何长工的双眸慢慢湿润,他坐到贺子珍的床头,轻声询问贺子珍:“子珍啊,这些年,你好吗?”

贺子珍好半晌方平复情绪,努力回道:“好……还好……”

自从定居上海,贺子珍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尤其当贺子珍知晓毛主席去世的噩耗后,更是因为哀恸过度,而不幸中风,不仅半身瘫痪,并且话也说不太清楚了。

贺子珍顿了顿,稍稍抬起右手,用力摇晃了一下何长工的手,再言:“你瞧,我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何长工松了一口气,与贺子珍等人愉快聊了起来。他说到曾经的贺子珍,扭头问贺子珍:“你还记得吗?井冈山有许多女战士,可真正上过战场的,就只有你和康克清几个女同志。”

贺子珍高兴地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何长工看望过贺子珍没多久,相关部门为贺子珍的健康考虑,又把她送到福州休养一段时间。负责照顾贺子珍的是一位名叫王美英的女同志。

多年后,王美英回忆往昔,说:“我第一次见到姨妈,姨妈满头银发,消瘦朴素,与寻常老人没有两样。”

她快步走到贺子珍面前,贺子珍笑着招呼她:“你就是小王吧?”

王美英当场立正,朝贺子珍行了一个军礼:“首长好。”

贺子珍连声回了几句“你好,你好”,然后想了想,叮嘱王美英道:“日后啊,你叫我姨妈吧。”王美英就这样改了口。

在与贺子珍朝夕相处的那些时日里,王美英愈加了解贺子珍,也对贺子珍越来越敬佩。

她说,贺子珍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8点左右起床,9点准时吃早餐;晚上6点是贺子珍的晚饭时间,吃完再看一会儿新闻和其余电视节目,十一二点入睡。

睡前,贺子珍会亲眼盯着王美英把卧室窗户关上,且一定要关得严严实实,窗帘不能留一丁点儿缝隙。

至于白天,贺子珍则习惯待在二楼看书读报,鲜少与外人接触,也很少和工作人员聊天。

但她对亲情非常看重,只要哥哥贺敏学来探望她,她总能与贺敏学畅聊一整个上午。

对于贺子珍的疏远与戒备,王美英自言特别难过。某一次,她为贺子珍端来药汤,请贺子珍服用。

但贺子珍严肃地看着王美英,坚持要求王美英替她先尝几口才行。王美英照做后,贺子珍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接过药碗,吃了药。

不过,随着两人相处时日的增多,贺子珍明显渐渐放松对王美英的防备,她会在王美英奋力赶走大鹅时,夸赞王美英“勇敢”;也会同王美英聊起王美英的家庭,嘱咐王美英“要听党的话。”

同年11月,贺子珍离开福州,重回上海。王美英双眼通红和贺子珍告别,默默祈求贺子珍“一路顺风,健康长寿”。

02,对北京城的执着:她一心想去北京看看,亲自去祭奠故人

1979年,卧病在床的贺子珍再次向大家提起那个一直未曾放下的心愿:她想去北京城看看。大家劝说她,她的身体不好,路途辛苦,会让她非常痛苦,可贺子珍不听,坚持要去北京看看,祭奠一下故人。

李敏理解母亲的用意,当即开始为母亲的北京之行东奔西走。

她最初的打算是希望母亲能像在上海一样,住到某间民居里,但因为种种缘故,始终未能如愿,最后还是无奈选择了解放军总医院为贺子珍的落脚处。

在解放军总医院安排事宜时,李敏遇到了冯文斌和叶剑英等人,也和他们谈到贺子珍的心愿,两人都回以肯定态度,表示贺子珍想在北京住多久就住多久。

同年9月初,中央特派专机到上海接贺子珍。

工作人员陪着母亲登上航班,落地北京。等在北京机场内的是贺子珍昔年女战友曾志,曾志代表中央部门欢迎贺子珍回家,令贺子珍一圆多年夙愿。

期间,工作人员多次提前给贺子珍做工作,请她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千万别发出响动,别大声哭泣,必须听从组织安排,有什么事情都要和工作人员或李敏讲。

贺子珍像个孩子似的,频频点头,说她一辈子最守纪律,听组织的话。

又两天,李敏来到解放军医院,陪母亲坐上前往天安门的汽车。贺子珍用唯一能活动的右手,紧紧握住一条白手绢,没有说话。

到了天安门广场,大家搀扶贺子珍坐上轮椅,将她从北门推入毛主席纪念堂。

在毛主席的雕像前,李敏和丈夫代表贺子珍向父亲献上一个心形花圈,署名“战友贺子珍”与女儿女婿。

接着,他们一左一右站在贺子珍的身边,在毛主席的雕像前合了影。随后,贺子珍被工作人员推入瞻仰厅,看着水晶棺渐渐升起,永远沉睡的故人再一次出现在她的眼中。

泪水不受控制从贺子珍的眼中流出,她抬起手,把白手绢塞到口中,紧紧咬住,不让自己哭出声。李敏望着母亲坚强难过的模样,同样泪流满面。

十分钟后,工作人员推着贺子珍离开瞻仰厅,来到休息室。那里,悬挂着毛主席真迹复制品《七律·长征》,又一次刺痛贺子珍的双眸。

不知多久,李敏和丈夫方轻轻推动母亲的轮椅,带她离开了纪念堂。重新坐入车中,贺子珍和李敏都下意识望向窗外,看着人民纪念碑,看着天安门,一点点消失在她们的视线里。

无人知晓,那一刻,贺子珍的心中究竟在想着什么。

1981年,于北京居住不到2年的贺子珍重新思念起上海。经有关部门的准许和安排,她再度乘坐专机回到上海。这一次,贺子珍再未能离开上海。

03,人生最后的故事:她的一生有慷慨激昂,也有痛苦磨难,她是平凡又伟大的女性

1984年4月中旬,贺子珍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想了许多办法,也未能把贺子珍的体温降下来。

某天,正在辅导孩子们做作业的孔令华接到中办电话,道是贺子珍病重,他们已准备好到上海的机票,希望李敏能快点儿赶去上海看望贺子珍。

那个时候,李敏同样身体抱恙,但担心母亲的她,根本来不及思考自己,便匆忙冲向机场。

飞机上,孔令华一直密切关注李敏的情况,见李敏呼吸急促,急忙给李敏喂了治疗心脏的药物,安抚她别太担心。小小年纪的孔冬梅也劝慰母亲:“妈妈,姥姥肯定会好起来了。”

抵达上海,李敏完全没时间休整,直接坐上到医院的汽车,直奔母亲的病床前,看到特别虚弱的母亲。她扑到母亲的身边,刚想呼唤妈妈,贺子珍即似有所感般睁开双眼,稍稍扯了扯唇角,仿佛在说:“你们来了呀!”

休息片刻,贺子珍又蠕动了几下嘴唇,目光转向李敏身后的医生,像是在为李敏介绍他们。

李敏马上会意,扭头朝医生们道了一声谢,并问母亲“哪里不舒服?”

贺子珍含糊说肚子疼,不等李敏作出反应,同样接到消息的贺敏学等人赶到。贺敏学向医生建议,给贺子珍换药,医生同意后,贺子珍的高温很快退下,沉沉陷入睡眠。

李敏见状,以为母亲转危为安,稍稍放下心。可遗憾的是,仅仅几天后,贺子珍的情况就再一次加重,她又陷入长久昏迷,再未苏醒过。

贺子珍去世后,相关部门向中央请示贺子珍的葬礼该如何举办,邓小平予以回复,说:“中央领导人全要送花圈,把贺子珍的骨灰存在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室。”

同月,贺子珍追悼会在上海举行,邓小平等领导人送来花圈,上海政府领导更是亲临会场,悼念贺子珍。

下午,亲朋护送贺子珍遗体完成火化。中央派来专机,载着贺子珍的骨灰到了北京。一些未能到上海参加追悼仪式的老同志们专程赶赴八宝山,同贺子珍告别。

第二天,新闻对外公布贺子珍的丧讯,新华社为贺子珍的一生做出公正历史评价:她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优秀的中共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

贺子珍走了,平凡又伟大的贺子珍永远告别了她所热爱的人间,她的人生,有过慷慨激昂,也有过痛苦磨难,但她从不曾向别人说过她的不幸,她默默忍着一切,几乎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她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敬佩学习的女同志,她的名字将在中国革命历史丰碑上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对毛泽东最好的女人”贺子珍的沉默晚年》

《翻开我家老影集》

《“姨妈”贺子珍在福州疗养轶事》

《贺子珍在上海的岁月里》

《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

《贺子珍的最后时光和葬礼纪实》

如果觉得《47年 38岁贺子珍叫来女儿李敏: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 好不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