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论诗意之美 美在情真与韵味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论诗意之美 美在情真与韵味

时间:2022-09-13 22:28:47

相关推荐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论诗意之美 美在情真与韵味

开年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体国人难以承受之重。疫情带给我们的伤痛、焦虑、惶恐之余,也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温暖与感动。

新年伊始,疫情之初,日本舞鹤市支援中国的医疗物资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包装箱上印着两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佳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经典诗作。

事件一经报道,即刻引发讨论无数,人们纷纷感叹:中华诗词如此之美,内涵而富有韵味。

在此之前,日本及其他华人企业机构援助中国的物资,也写着这样几句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中国汉语诗句,文字诗意之美,同样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文字之美,美在真诚,美在走心,美在内涵、独特与韵味。

之初,疫情紧张的当下,火了一句唐诗,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对于这些诗句,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它出自唐诗,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甚至信手拈来;陌生,是因为疫情当前,太多的口号被冠以“硬核”的标签,简洁明快的语言,直白铿锵的鼓励,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和效果。而这种典雅含蓄、独特而内蕴的表达方式则让人们眼前一亮,会心一笑并发出由衷感叹:我们的文字极具美感,充满诗意而又饱含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下面,笔者就这些充满诗意的美文佳句作个解读,让我们深刻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审美意蕴和独特内涵。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王昌龄送别友人的一首诗作。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出塞》诗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有学者将王昌龄的诗大致分为三类:边塞诗、送别诗和闺怨诗。例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归为送别类诗作。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为送别诗题材。

这篇经典佳作是王昌龄送别友人柴侍御的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开朗乐观的心态来减轻好友柴侍御的离愁,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斯时彼刻浓浓的离愁。

王昌龄晚年受小人诽谤被贬龙标,这首《送柴侍御》是他被贬龙标期间所作。这位好友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为其赋诗一首,表达了对好友深深的不舍之情。诗的原文是: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的前两句,“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座落在湖南省的西部,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怀化地区,而武冈地理位置在湖南的西南,也就是现在的武冈市。

龙标和武冈之间有洞庭湖的支流沅江相通。如果单从地图上看,龙标和武冈两地相隔并不遥远,仅距两百余里,但是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来说,数百里已然是山高水长、山遥路远了。

离别是一件感伤的事,但是为了减缓这种悲伤,诗人故意从词句上缩短了龙标和武冈的距离,说两地其实很近呀,有多近呢?只要越过便利的沅水就到了。

“通波”是说水路相通,交通便利;一个“接”字,运用的非常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毗邻之感,仿佛好友并不是远行,而仅是一次出游,所以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为了证明龙标和武冈距离很近,诗人拿出实际的例子来论证。他说,你看这青山,两地是同样的一座青山,云雨也是同样的云雨,就连夜晚,我们也是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龙标和武冈之间相距如此之近,哪里像是两地两乡呢?所以你不用伤感,我们只不过是变成两地的好邻居了。

诗人送别难道真的不感到悲伤吗?当然不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和离愁别绪。

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为了不加重好友的伤感,诗人故作轻松,强颜展笑,只是为了减轻好友内心的悲伤,缓解离愁别绪的怅惘。而自己则将这种伤感深深地埋在心底,如此体贴、蕴藉,无不表现出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婉转深情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和怅惘,这是更感人、更体贴的友情和力量。

正因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有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诗人越是不直言抒情,我们越能感受到诗人深厚真挚的情谊,内蕴深长的情感,细腻委婉,令人动容。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出各种意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构思奇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同样写离别之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表达的都是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与王昌龄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句诗,也美到了不少网友。诗句含蕴丰富,优美隽永,既是宽慰和鼓励,也是最贴心的共情,同样打动感染了我们。

据说,这是来自一首偈诗《绣袈裟衣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所谓偈诗,是佛经的一种体裁,是一种阐发佛理的韵文,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例如我们熟悉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属此类诗作。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异域指相隔辽远的两地。这几句的意思是:

“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寄言诸位佛门弟子,让我们共同结下往后的情缘。”

这首诗反映的背景是大唐王朝唐明皇时期,日本政治家长屋王在执政期间,曾造千件袈裟托遣唐使赠与中国僧人,并把这首偈诗绣在了衣缘上,表示与大唐友好。

唐朝僧人鉴真看了非常感动,遂决意东渡至彼国传法。相传当时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的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请求曾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另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句,出自先秦诗歌《诗经·秦风·无衣》。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昂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是一首战士的备战之歌,为秦王出兵救援楚国时所作,大致相当于一支动员令。诗歌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情调,表现了战士枕戈以待、同仇敌忾、共赴战场一致抗敌的精神。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都城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分沦陷,秦国靠近王畿,其命运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诗的原文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的大意是:“怎么能说没有衣裳呢?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假若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矛,我将与你同仇敌忾共同对敌!”

《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

陈继揆于《诗风臆补》云:“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正是秦人的这种团结战斗的精神,最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果然,在此歌的鼓舞之下,秦军斗志昂扬,一举击退了吴兵。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联想到,开初,我们也正在遭受病毒的侵袭和肆虐,在全国医疗物资紧缺、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异域捐赠的医疗物资俨然成了我们前线医护人员的战袍,带着这种真情美好、善意和感动,我们相信在“同裳”、“同袍”的支持下,我们定能战胜疫情,凯旋而归。

在疫情时期,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太多,很多充满诗意的美感并能表达同心共情的诗句,也充斥了网络屏幕。例如“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珍重待春风”出自《九九消寒图》,表示人们熬冬盼春,美好、渴望而期待的心情。

再比如“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这句出自南宋诗人陈刚中《阳关词》,意思是五湖四海大家皆为兄弟,无论身在何处相逢,大家都彼此亲密,并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

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只要彼此相知相惜、感情深厚,便没有距离远近之分,即使相隔万里,也犹如近邻一样亲密。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现在前方面临困难重重,但我们一定会乘风破浪,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同样,对于疫情,我们也抱有必胜的信心,定能驱逐病毒,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我们国家处于特殊时期和危难之际,世界上同一个地球的很多国家,也在第一时间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诗经·卫风·木瓜》中写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意思是你将木桃赠予我,我拿美玉回报给你。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与你长久的交好。感谢塞尔维亚、巴基斯坦、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支援,让我们也在患难之中传递着温暖,见证着友谊,遇见感动。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它的情感色彩、审美意蕴,它内涵的典故、背后的诗人,更重要的是,它内蕴传递表达的是那些古今相通的情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唐诗,异域人共情,中国人理解。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逾越千年的诗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也自有它的生命力与持久性。

诗词在当时当地是诗人个人经历、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但那些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的佳作,必然是超越了情感,跨越了时空,能古今相通,引发共鸣。(文|黎丽)

参考文献:

[1] 刘毓庆 李蹊.诗经(上)国风[M].北京:中华书局.:324-325

[2] 于明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80-91

如果觉得《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论诗意之美 美在情真与韵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